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天立秋,新闻6号线我说立秋

(2019-08-07 21:02:42)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谈古论今

河北电视台公共频道新闻6号线《梁勇说立秋》

 http://www.ccdi.gov.cn/yaowen/201808/W020180802376662943006.jpg

一、节气特征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逐渐的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我国古代历法以观测月亮周期为月,属于太阴历。为了解决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准确确定农时,不误农事,观测太阳变幻的位置,发明了24节气的太阳历计算方法。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于公历80709日交节。

24节气的民谣说:春雨惊尘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按照公历来计算,每月两节不改变。上半年六二一,下半年八二三,这些都是交接日,相差不过一两天。说的就是24节气与公历的关系。

 http://img.zcool.cn/community/01796e55428ba10000019ae9a19526.jpg

二、气温变化

“立秋并不是秋天气候到来的标志,因为立秋之后15天处暑,才真正标志着暑天结束。划分气候季节根据的是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进入秋天。

中国地域辽阔,立秋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气温还很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古代气候比现在要低,所以古时候到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长期研究中国五千年气候历史,通过物候分析气候冷暖变化,北宋时期,立秋这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如今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了,立秋时节梧桐树郁郁葱葱,无论如何不会落叶。但是,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日照位置变化了,因此,立秋以后,京津冀地区白昼缩短到14小时04分(夏至日15小时)。天气依然很热,立秋后有一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旧要注意防暑。但昼夜温差大了,中午热、早晚凉, 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

http://b-ssl.duitang.com/uploads/item/201712/27/20171227015149_iYHLQ.jpeg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如今气候变暖了,立秋不可能看到白露。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三、农时农事

立秋既是收获季节,还是农耕时节。秋收即将开始,秋种还需要劳作。“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付过了种荞麦。”荞麦生长期短。过了三伏只能种荞麦。

 http://b-ssl.duitang.com/uploads/item/201808/07/20180807183207_vgmmc.thumb.700_0.jpg

《立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四、节俗

贴秋膘
  夏天酷热,影响人们食欲,体重要减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叫做贴秋膘,立秋吃肉 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也称为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农人在瓜棚里,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是享受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宋时秋社食糕、饮酒、妇女归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 敬社神煮社粥

 

五、食俗

《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因此,立秋更要多吃时令蔬菜和水果。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在于什么季节吃什么农产品。是最科学的膳食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