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对两宋赏石文化的影响

(2019-02-12 16:48:54)
标签:

历史

旅游

时尚

文化

分类: 谈古论今


苏轼(103718—11018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著名赏石家,也堪为北宋赏石文化的倡导者。他酷爱奇石,一生都在寻石、品石、赏石和咏石。他补充完善石痴米芾提出的皱、瘦、漏、透赏石标准。苏轼在其后添加一丑字,奇丑为美。郑板桥在《板桥题画兰竹》中说:东坡曰,石文面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歴劣之中有至妙也,东坡购次其造化之炉治乎,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苏轼咏石、赏石、藏石的作品,在宋金元的石谱中多有著录,在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苏轼是一代具创造性的学者、启蒙者和倡导者,而且对于提升中国造园雅石文化的品位具有重要历史贡献。
    
苏轼十二岁时,与表兄弟在宅院中挖一奇石。形似鱼,晶莹光泽,条纹精美,。父亲苏洵很喜爱,做成硯台,刻铭予苏轼,这块宝砚伴随苏轼三十八载,经历了进士及第,权开封府推官,权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得罪贬谪黄州等风风雨雨。宋元丰七年,苏轼将此宝物赠给其子苏迈、苏过,成为苏氏家族的传家宝。苏轼时年四十九岁。

宋元丰五年,苏轼以怪石供佛印,载入了赏石文化之史册。苏轼谪居黄州,怪石来自赤壁附近,《怪石供》作于东坡雪堂。苏轼在江边采得红黄白色美石二百九十八枚。苏轼将怪石放人入古铜盆,注水灿然。巧庐山佛印神师派人看望苏轼,遂送以为供。苏轼有文记之:自今以住,山倍野人,就肤禅师,而力不能辨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盖自苏子始。

宋元丰八年,苏轼权知登州。他自常州启程,在赴登州舟中作《醉道士石诗)。到达登州,登临蓬菜阁,在海滩寻捡奇石。他说:文登蓬莱阁下,石壁千丈,为海浪所战,时有碎裂,淘酒岁久,皆圆熟可爱,土人谓此弹子涡也。取数百枚以养石,且作诗遗垂慈堂老人。在诗中,勃发出我持此石归,抽中有东海置之盆中,日与山海对的名句。

元佑八年(1093年),56岁的苏轼知定州。苏轼察访民情、整饬军纪,发展农业、实施南稻北移,传授水稻种植。

他在定州仅半年,却留下不少美誉美谈,他传承中华民族药食同源的优秀传统,用松枝加粮食酿造出中山松醪香飘至今。

他发现并命名“雪浪石”,为后世观赏石开创了文化导向。

苏轼在太行山得一奇石,质地细腻如玉,黑质白章,中涵水纹,文理清晰,曲布回环,似雪似浪,如一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更如当时著名画家蜀人孙位、孙知微所画的石间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飞溅之态,遂命名“雪浪石”,视如珍宝,后特意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成芙蓉盆置石其中,并筑室贮放,曰“雪浪斋”。

苏轼不仅赏石、咏石,更重要的他作为北宋文坛名宿,以诗文传播赏石文化,传播雅石造园的文化理念,对北宋及其金元时期园林用石的文化提升,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苏轼作《雪浪斋铭》刻于盆沿。既而图形勒铭于石碑。写“雪浪石诗”曰:

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

苏轼对两宋赏石文化的影响玉井芙容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

 

 

 

 

 

 

 

 

 

5-6 河北省定州市苏轼雪浪石斋旧址

 

 

苏轼邀请友人、文人墨客藤希靖、李之仪、张耒、秦观、晁补之、诗僧道潜等,诗词唱和。成为苏轼玩石造势的一大创举,也成为当时的文坛雅事。

定州雪浪石,为太行山花纹若雪浪的片麻岩,广泛蓄存于太行山片麻岩山区。质地坚润,黑地白脉,纹理清晰。石面上有明快白色花纹,形似溪水瀑泉、浪涌雪沫。苏轼发现雪浪石并建雪浪石斋,开创了北宋河北园林观赏石之先河,并对后世造园叠石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后期,宋徽宗征“花石纲”,赵佶的许多绘画作品中,以雅石、怪石作为园林景致,不能不说与苏轼的玩石影响有关。而且苏轼以石盆盛放雅石的创意设计,开创了北宋文房置石、玩石的范式。也由此北宋、南宋,甚至北辽的赏识、玩石文化之风,由北宋中期呈日渐兴盛之势,不能不说与大文豪苏轼的赏石、诗词的势能有关。

苏轼在定州创建的雪浪石斋及雪浪石历经废兴。苏轼从定州再贬惠州,雪浪石留在定州,人去石废。到元符年间,张芸叟出守中山,知定州,找到苏轼雪浪石重新安放于石盆,写信寄给苏轼,已闻苏公薨,改作哀辞曰: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北归,万里一招魂。

可喜的是,在定州文庙,两棵传是苏轼手植的槐树,历千年风雪,至今郁郁葱葱宛如华盖。可惜的是苏轼创建的集赏石文化与园林与一体的雪浪石斋如今囿于军队医院一隅,古时风景不在。

苏轼在定州创建的雪浪石斋和韩琦创建的众春园堪为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文化园林。
    
南宋杜绾编著了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杜绾,字季阳,号 云林居士,浙江山阴人,平生好石,乃时风所薰。宋代上至皇帝,下用臣民,迷石者众。《云林石谱》成书于公元1118—1133年,全书约14000余字,涉及名石116种。详细记载了这些名石产地,细数其采取方法、形状、颜色、质地优劣、敲击时的声音、坚硬程度、纹理、光泽、晶形、透明度、吸湿性、用途等方面的特点。还按其性质分类,记载的石头产地广达当时82个州、府、军、县。提炼总结北宋以来文人赏石精髓,其中包括北宋时期河北两路的名石。譬如记载雪浪石: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土中出石,色灰黑,燥而无声,混然成质,其纹多白脉笼络,如披麻旋绕委曲之势。东坡顷帅中山,置一石于燕处,曰之为雪浪石。

邢州(今邢台市)山区的奇石,称之“邢石”。《云林石谱》:邢州西山接太行山,山中出石,色黑,峰峦奇巧,可置几案间。土人往往采以为研(同砚),名曰乌石,颇发墨。又一种稍燥。苏仲恭有三研,样制殊不俗。当时著名砚石收藏家苏仲恭收藏邢石砚三方,足见邢石在北宋也是名石。

《云林石谱》还记载:沧州海岸沙中出石,其质长短不等,色白如粉,以细条莹织石面,谓之络丝石,甚软燥而无声。每见装缀假山,余无所用。可见装缀假山在北宋已成为园林造景的普遍做法。也可见苏轼发现雪浪石、作《雪浪石铭》,创建雪浪石斋对两宋时期园林叠石的深远影响。

 

 

20141020094232654.jpg

 

 

 

 

 

 

 

 

 


5-7 苏轼(1037年—1101年)画像

 

此文写毕。总觉得有很多遗憾。

建议定州市政府为占据雪浪亭雪浪斋的部队医院划拨一块交通更便捷的宝地,置换雪浪斋之地,讲雪浪亭及其周边建筑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改建或创建一座雪浪石博物馆,既能留住北方赏石文化的根脉,又能让部队医院离开交通拥挤的市中心,解决交通拥挤之弊,岂不两全其美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