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青铜铭文是骨笔书写的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收藏 |
分类: 谈古论今 |
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青铜器铭文,用精美的中山篆书阴文,镌刻在青铜器表面,精美绝伦,工艺精湛。几十年来,对这些青铜器铭文工艺的追问始终不断。于是产生了各种揣测。有金刚刀具镌刻说,有手工勒刻的推测。我经过长期观察,咨询了长期从事铸造技术研究的多位专家,基本可以断定,这些铭文是在精美的蜡模上用骨笔或类似的笔书写成的阴文。然后用失蜡法一次性铸造而成的[1]。其理由有三:
一、
1978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铸造技巧有着鬼斧神工之妙。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
这件尊盘惊人之处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装饰。纹饰细密复杂,且附饰无锻打和铸接痕迹。专家鉴定,系采用失蜡法铸造。失蜡法又称出蜡法、拔蜡法,是将蜡作成模,成型后用细泥桨反复浇淋,泥浆包住蜡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铸型。蜡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浇铸铜汁成器。这一发现,证实二千四百年前春秋时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战国中山国的青铜器铸造年代,晚于曾侯乙的时代,当时诸侯运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技艺已非常成熟。作为被司马迁惊叹“多美物”的中山国的工匠们,肯定会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技艺追求青铜器精美,所有铭文是在蜡模上书写的。而不可能寻找非常落后而愚笨的方法在铸造成型的青铜器表面镌刻铭文,这是基本的逻辑推理。
二、
从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的痕迹可以看出,这些铭文绝不可能是在青铜器成型后,用所谓刀具在其表面镌刻的。因为如果是镌刻工艺,必然会留下镌刻过程的刀痕、刀具偏移的痕迹。甚至刀具镌刻时断时续的痕迹。
而目前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的经典器物----“中山国三器”(夔龙饰铜方壶、环纹铜圆壶、铁足大铜鼎)的所有铭文,刻痕流畅,尤其是复杂的圆弧形笔刀,刻画自如,没有任何刀痕、崩痕、断痕。无论春秋战国抑或当代人,无论使用任何刀具,都不可能达到如此流畅。即使当代人使用电动刻刀,也不可能达到如此流畅的效果。所以,从刻画笔画的痕迹看,没有任何可能是用所谓刀具镌刻。一定是采用其他工艺书写的。
三、
四、
从这些青铜器的铭文推测,这种铭刻的效果是蜡模刻写后用失蜡法铸造的。但是,失蜡法的前提是,青铜器必须整体铸造,不可能仅仅铭文采用失蜡法。那么,这些青铜器表面的光洁度、纹饰的后加工痕迹,是否符合失蜡法铸造的效果呢。仔细看看,结论是肯定的。除了中山王铁足大铜鼎采用了鉄足与鼎身焊接的工艺之外,其余的夔龙饰铜方壶,雷文圆铜壶的表面都是在铸造过程中,就能达到的光洁度,并没有任何后期打磨、加工的痕迹。证明这些器物,应该是采用失蜡法一次性铸造而成的。因为模具内壁是原来蜡模高温流失后形成的,所以光洁度、铭文刻画的痕迹、甚至工匠的手纹,都能保留蜡模的原始痕迹。
从这些青铜器的工艺痕迹来看,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都是采用失蜡法刻写后一次性铸造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