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山国青铜铭文是骨笔书写的

(2018-11-03 20:05:06)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收藏

分类: 谈古论今



 

  





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青铜器铭文,用精美的中山篆书阴文,镌刻在青铜器表面,精美绝伦,工艺精湛。几十年来,对这些青铜器铭文工艺的追问始终不断。于是产生了各种揣测。有金刚刀具镌刻说,有手工勒刻的推测。我经过长期观察,咨询了长期从事铸造技术研究的多位专家,基本可以断定,这些铭文是在精美的蜡模上用骨笔或类似的笔书写成的阴文。然后用失蜡法一次性铸造而成的
[1]。其理由有三:










一、       
我国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在春秋以前就非常成熟。




1978
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铸造技巧有着鬼斧神工之妙。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  


http://a2.qpic.cn/psb?/V12B0CGL3ejOfd/DfMunodDhqDjB3jd6Fu2jFXfZ6KMrMtKKmGkmr3n6cE!/b/dCEBAAAAAAAA&ek=1&kp=1&pt=0&bo=WAJWAgAAAAABEDk!&tl=1&su=0153242241&tm=1541246400&sce=0-12-12&rf=2-9





这件尊盘惊人之处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装饰。纹饰细密复杂,且附饰无锻打和铸接痕迹。专家鉴定,系采用失蜡法铸造。失蜡法又称出蜡法、拔蜡法,是将蜡作成模,成型后用细泥桨反复浇淋,泥浆包住蜡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铸型。蜡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浇铸铜汁成器。这一发现,证实二千四百年前春秋时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战国中山国的青铜器铸造年代,晚于曾侯乙的时代,当时诸侯运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技艺已非常成熟。作为被司马迁惊叹“多美物”的中山国的工匠们,肯定会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技艺追求青铜器精美,所有铭文是在蜡模上书写的。而不可能寻找非常落后而愚笨的方法在铸造成型的青铜器表面镌刻铭文,这是基本的逻辑推理。


http://a3.qpic.cn/psb?/V12B0CGL3ejOfd/QnMy5okL1LEaG2R8dbWFNDUV.duBZme*Bmta2zkYdG4!/b/dCIBAAAAAAAA&ek=1&kp=1&pt=0&bo=sgKKAQAAAAAREBw!&tl=1&su=0158343745&tm=1541246400&sce=0-12-12&rf=2-9










二、       
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不可能是用金属刀具镌刻的。




从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的痕迹可以看出,这些铭文绝不可能是在青铜器成型后,用所谓刀具在其表面镌刻的。因为如果是镌刻工艺,必然会留下镌刻过程的刀痕、刀具偏移的痕迹。甚至刀具镌刻时断时续的痕迹。




而目前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的经典器物
----“中山国三器”(夔龙饰铜方壶、环纹铜圆壶、铁足大铜鼎)的所有铭文,刻痕流畅,尤其是复杂的圆弧形笔刀,刻画自如,没有任何刀痕、崩痕、断痕。无论春秋战国抑或当代人,无论使用任何刀具,都不可能达到如此流畅。即使当代人使用电动刻刀,也不可能达到如此流畅的效果。所以,从刻画笔画的痕迹看,没有任何可能是用所谓刀具镌刻。一定是采用其他工艺书写的。


http://a3.qpic.cn/psb?/V12B0CGL3ejOfd/YKNQ4GVWkrIAn*g0caRiM1FagBtKSgP*k9Jn57FssGc!/b/dCIBAAAAAAAA&ek=1&kp=1&pt=0&bo=sgKoAwAAAAAREDw!&tl=1&su=083214897&tm=1541246400&sce=0-12-12&rf=2-9


http://a2.qpic.cn/psb?/V12B0CGL3ejOfd/hMraHFZRkeK.9fc.kyfKYbf1k3SxdpRQIf.qxwLRYfg!/b/dCEBAAAAAAAA&ek=1&kp=1&pt=0&bo=sgKkBAAAAAAREDc!&tl=1&su=024147665&tm=1541246400&sce=0-12-12&rf=2-9











三、       
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只能是在蜡模上流畅书写的







  






 
从中山国三器的铭文痕迹来看,有些字笔画的折弯处,居然有因刻画转折而鼓起的痕迹。这种痕迹唯有在较软物体表面刻写时才可能形成。我青年时代在解放军坦克修理厂工作三年,参与一些零部件改造,与铸造车间的师傅们打过交道。我知道采用失蜡法铸造,可以在蜡模表面用很细的骨笔、竹笔或铁笔刻画出复杂、回转、折弯、弧形的阴刻图案。刻画类似中山篆的文字就非常简单,可以得到非常流畅的效果。但因为蜡模本身比较软,刻画时在转弯处很可能因为力度的挤压而形成鼓起的痕迹。现代工业化生产中,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将表面磨平。而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或许中山国工匠们是为了保留这种工艺产生的特殊效果,所以未经处理,就在刻画过程中留下了蜡模刻写的痕迹。所有制作过蜡模阴文刻画的行家,一眼就能辨别出这是蜡模刻写的痕迹。如此精美的中山篆铭文,其实是在蜡模上用竹笔或者铁笔直接书写的。甚至比现代工匠在陶花盆上刻写书法更流畅,因为蜡模表面与陶土更软,更容易刻写。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15/298901884e4248f3b9c5e638c5be6da9_th.jpg?pt=5&ek=1&kp=1&sce=0-12-12










四、       
战国中山国青铜器表面光洁度证明是失蜡法铸造的。




从这些青铜器的铭文推测,这种铭刻的效果是蜡模刻写后用失蜡法铸造的。但是,失蜡法的前提是,青铜器必须整体铸造,不可能仅仅铭文采用失蜡法。那么,这些青铜器表面的光洁度、纹饰的后加工痕迹,是否符合失蜡法铸造的效果呢。仔细看看,结论是肯定的。除了中山王铁足大铜鼎采用了鉄足与鼎身焊接的工艺之外,其余的夔龙饰铜方壶,雷文圆铜壶的表面都是在铸造过程中,就能达到的光洁度,并没有任何后期打磨、加工的痕迹。证明这些器物,应该是采用失蜡法一次性铸造而成的。因为模具内壁是原来蜡模高温流失后形成的,所以光洁度、铭文刻画的痕迹、甚至工匠的手纹,都能保留蜡模的原始痕迹。




从这些青铜器的工艺痕迹来看,战国中山国青铜器铭文,都是采用失蜡法刻写后一次性铸造而成的。


















[1]
、今天,我发现这些铭文唯有用失蜡法铸造才能达到的效果。上网一搜,发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郝建文先生认为,战国中山国青铜器是失蜡法铸造。真的所见略同。此文也算是为郝建文研究员的观点提供一些佐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