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山国》观感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娱乐 |
分类: 谈古论今 |
纪录片学术追求的探索
昨天晚上,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六集大型纪录片《中山国》全部播完了。看后感触颇多。
21世纪新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拍摄纪录片的艰难不再是拍摄工具和交通是否可进入性。而是占有资料的广博程度与思维方式创新的难度。《中山国》纪录片摄制组,不仅运用现代化拍摄手段和交通工具,走遍所能涉及的每一个地方,而且运用先进的资料搜集手段,几乎掌握了目前国际范围内对中山国研究的所有成果。以广博的世界视野,采访了世界范围内研究和热爱中山国文化和艺术的学者、书法家、收藏家、艺术家群体,全方位审视中山国考古成就及中山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从中国大陆到台湾地区,从东瀛扶桑到美利坚,以世界视野体现中国高度,以广博的视野彰显中山国的文化魅力。
随着社会进步和参与纪录片拍摄群体知识结构的优化,纪录片与学术研究整合,正在发挥学术探索的潜在优势。《中山国》这部大型纪录片,在探索学术、史实求真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部纪录片的总撰稿、总策划张志平先生不仅是这部纪录片的撰稿人,更是中山国研究的探索者、探秘者和布道者。他从热爱西柏坡,研究西柏坡,到研究平山,策划拍摄了《平山记忆》之后,又马不停蹄投入策划拍摄《中山国》的学术探索之中。
关于战国中山国的历史,虽然考古成就卓著,学术研究成果甚丰,但涉及许多史实和地名人物,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存在太多未知之谜。张志平先生组织拍摄这部《中山国》纪录片,不仅是对既有学术成就的总结、回顾与展示,更以学者的情愫和学术探索精神,用镜头探秘,用睿智求索,用学识去拷问。把治学与走访、拍摄结合起来,演绎历史,还原本真,探索史实。以史学家的思维,影视家的视角,追溯中山国祖先白狄、鲜虞迁徙的历史及其背景,借鉴古气候学家研究北方民族迁徙与气候变迁的学问,把古气候地理学引入史学研究之中,用形象的影视手段再现两千多年前不为人所知的历史。严谨地借鉴中山国考古发现的各种人物服饰,深入研究服饰文化,制作惟妙惟肖的中山国服装服饰,再现相关历史场景。这种执着的治学精神,独特的学术探索,开创了纪录片探秘的学术之路,书写了用镜头考证历史的独特传奇。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825/eae9fbf78baa47dbb48e93fb7d020798.jpeg?pt=5&ek=1&kp=1&sce=0-12-12
感触之三是大胆创新
任何文化成果的发展都需要创新,尤其是融汇学术思想、影视艺术、文学思维、音乐诗歌等多元艺术的纪录片,更需要不断创新,引领时代的潮流。《中山国》这部纪录片不仅在表达历史方面开拓视野,创新思维,而且在背景音乐、主题曲创新、情景再现、历史场景模拟、古建筑三维复原等方面,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营造唯美的视觉、听觉效果。
在反映中山国历史研究领域多种观点和成果方面,通过采访不同观点的各国、各地学者、专家,反映这些领域学术研究的多元分歧与各自论据,给观众关注中山国历史、思考中山国文化,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为纪录片的传播方式提供了创新的范式。
《中山国》纪录片虽然播出了,但对于中山国历史的探索,对中山国文化的传播还在路上。让深埋地下的中山国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里中山国文化成为旅游资产和文化资本的路还很长。在河北省委宣传部、国家和省文物局等相关部门支持下,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正在健康发展,中山国都城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的大船扬帆起航。我们相信,以拍摄《中山国》纪录片的严谨态度、执着精神和创新思维,中山国文化复兴之梦一定能实现。中山国文化复兴之路一定能走出河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