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内丘七夕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
梁 勇
第一点感受:从传统节俗的发展文脉,感受内丘七夕文化的范式。这是对七夕这个节日发展嬗变的感悟。
我在河北广播电台组织主讲了4年《燕赵传奇》节目,其中《民俗文化》我主讲传统节俗中的七夕节俗,我一直坚持七夕传统节日,本来不是爱情节日。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可以有爱情,但不可能有明确的爱情节。七夕原本是乞巧节,是古代中国女性社会家庭角色认知的节日。就是通过乞巧、女红的年复一年的传承,强化女性的家庭意识和责任。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不断发展的,牛良织女天河配的故事,本是一个星象传说的文化背景,这个女性节日如何被当今商家弄成所谓爱情节,牛良织女的故事如何演变成爱情的载体和标志,其中的文化生态的变迁,我们一直没有令人折服的诠释。所以我一直坚持,中国男欢女爱的节日还应该是元宵节,而不是七夕节。这次通过考察内丘民俗文化展演,似乎感受到传统七夕节日从女性节日到祈福家庭节日,再到生于崇拜的民间范本。这其中与民间儒释道融合、民间宗教的多元融合带来的传统节日文化载体及文化取向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影响。这是七夕传统节俗的内丘范式的重要意义。
第二点感悟是:品鉴了民俗展演活动,感悟到内丘的领导和文化学者们高度的社会责任,对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生态保护与民俗文化利用做了多年有益的探索。也对传统民俗传承保护与村落文化生态和谐保护的意义,提供一种范式,积累的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也同时提出三点建议:
一点建议是,深入研究七夕节俗,民间信俗的内丘范式,通过研究和发掘文脉,进一步完善优化传统民俗的仪式感,有助于文化传承和弘扬。同时,我建议内丘七夕节俗中说唱文化及其相关的程式化的文化载体,可以申报非遗,更可以申报为记忆遗产,打造具有文化审美、艺术传承、民俗展演品牌价值的中国品牌。
第二点建议,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保护。我在2014年承担了国务院参事室下达的《文化强国战略》子课题《中国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其中提出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国家战略,明年我申报了一个课题《国家遗产复兴战略》课题,先以河北省为样板,非遗保护需要相应的文化生态,保护传统村落、传统庙宇、传统庙会、传统工艺等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
第三点建议,把握传统民俗保护、非遗传承与乡村旅游、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等国家战略的整合发展,处理好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对传统民俗的利用的关系。我在3月末太行山生态旅游论坛上发表了《山水旅游的十大关系》,其中提到了生态旅游与非遗传承的关系。刚刚成立不几天的中国文化旅游部网站的头版刊载了我们这次论坛的主要观点,我认为非遗除了生产性的传播,旅游产品化,旅游商品需求,对于非遗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通过提升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成就感,激发可持续的传承。僵化死板等死的传承机制是不可持续的。
政府引导和公共设施的优化,对于非遗传承、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具有推动作用。
通过相关产业的支撑,带动旅游要素的优化,吃住行、游购娱,研学、康养等旅游要素,通过产业要素与文化生态的优化,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