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北古代园林史纲》综述

(2018-06-24 07:32:02)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收藏

教育

分类: 谈古论今
《河北古代园林史纲》综 述
           承蒙河北省风景园林学会常务副会长郑占峰先生信任,邀请我的团队与其合作编著《河北古代园林史纲》一书,拟作为河北省秦皇岛园博会图书。目前已经完成初稿,现将该书的《综述》展示一下,就教于方家。以便修改完善之。

《河北古代园林史纲》 

园林艺术是中华国粹之一,是世界园林、园艺百花园中一枝奇葩。河北是中国园林的发祥地,河北园林史是中国园林史册中辉煌的篇章。

                                 -----题 记

河北是中国园林的发祥地,也是现存最大皇家园林所在地。翻开中国古代园林历史,河北是这部史册中最辉煌的篇章。

河北是商文化的发祥地,河北邢台为商王祖乙之都,沙丘为殷商帝辛(谥号纣王)陪都。沙丘平台宫苑,是中国园林肇兴的文化标志。战国时期中山国守丘石刻,记录了中山王都城灵寿的古老园囿。秦始皇统一天下,葺沙丘宫,建碣石宫(今秦皇岛秦始皇行宫遗址),揭开了秦汉皇家园林的序幕。唐代河北道镇州(今正定)潭园“名冠诸州”。北宋时期定州畅春园等文人园林名扬天下。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留下了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清东陵和清西陵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帝王陵寝园林。

一、 河北地缘文化特质

园林艺术是社会生产力、建筑技艺、自然与人文科学、游憩审美、地理、植被、堪舆风水、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等多元要素整合的产物,内涵丰富,而且中国园林艺术始终秉持“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各地园林无不体现本土文化的独特气质。

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具山岳、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湖泊、海洋全地貌类型的省份,自然地理特色明显。太行山、燕山构成山地框架,万里长城蜿蜒于燕山和太行山上,一方面形成南北不同的气候区,也造就了长城以南农耕文化区与燕山以北游牧文化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质,使得河北成为多元文化、多民族融合之地。

因为在广袤的平原上千古长河蜿蜒于田畴之间,形成了黄河故道的沙丘、河湾湿地,殷商王朝在这里创建了中国最古老的园林宫阙---沙丘宫苑。

因为河北东临渤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帝王秦始皇崇尚海洋,秦皇岛就成为全国唯一以帝王名号命名的城市,同时,也在渤海之滨留下了规模最大的秦代滨海行宫及其配套的园囿遗址。

魏晋以来,河北地区,民族杂陈,不仅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也是西域昭武九姓粟特人东迁落籍的主要地区。多元文化融合与浸润,直接影响六朝古都邺城及河北园林的文化走势。

唐代河北道是五台山进香道的必经之路,也是唐王朝两京通向东北亚、东亚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海盐之路的必经之路,从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东迁的粟特人,不仅在河北道中部的幽州、营州、妫州聚居,而且在河北道重镇真定(今正定)集中定居并创建了铭刻九姓世系的寺院园林建筑三门楼。

因为五代时期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出卖给契丹,河北中部的定州、保州、雄州、霸州、瀛洲、鄚州,就成为宋辽边界。北宋的文豪贤臣、名相良将、科学巨匠先后出任河北地方官,在河北留下了诸多文人园林,也写下诸多或豪放、或婉约、或悲怆、或癫狂的园林诗篇。

自金朝海陵王迁都燕京以来,大一统的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河北省就成为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也就成为全国各地经济、文化、建筑、美学的荟萃之所。因为清王朝的木兰秋狝和安抚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需要,在河北承德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也留下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寺庙园林建筑群---外八庙。

河北没有江南园林曲径通幽的小家碧玉,但具有体现中国园林肇兴的标志,具有魏晋北朝皇家园林的孤帆塔影,具有江山一统皇家园林的经典,具有惊艳世界的帝王陵寝及帝陵园林。

这就是河北地缘特质书写的古代园林史的辉煌篇章。

二、 河北古代园林的经典记忆

任何人类文明的传世经典,都是用勤劳与智慧书写的。河北园林文化的辉煌篇章,同样是用汗水与智慧创造的。留在千古文献中的园林经典,不是简单体力劳动堆砌的成果,而是浸润着人文智慧与美学取向的文化结晶。河北园林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积淀,彰显了古代智者的文化情怀和美学造诣。

(一)中国园林发祥地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但其源头何在?无论存在多少争议,但都不得不从殷纣王创建沙丘平台宫苑说起。河北乃是中国园林发祥地,已无可争议。

殷商帝辛,以朝歌、邯郸、沙丘为中心,创建了大量宫苑,形成了豪饮作乐之风。《竹书纪年》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沙丘宫“北里之舞,靡靡之音”,“酒池肉林。”成为一个王朝腐败的标志。河北的邯郸、邢台沙丘,都成为商王畿之地。

《史记·殷本纪》载:纣王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冣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关于鹿台的地望,《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鹿台在卫州卫县西南三十二里。”钜桥之地望,《史记集解》引服虔曰:“钜桥,仓名。许慎曰钜鹿水之大桥也,有漕粟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沙丘台在邢州平乡东北二十里。”[]河北学者谷华池考证,巨桥就在沙丘平台附近,即今河北省广宗县旧店村一带[]

既然司马迁明确记载帝辛 “益广沙丘苑台”,肯定这座沙丘宫苑不是殷纣王始创,此前必有之。谁在这长河落日圆的沙丘创建宫苑,有两个人可以为之。一是帝辛的十七世祖先祖乙都邢时创建的园囿,二是商王武丁所封邢侯在其封地内创建园囿。都比帝辛早数百年。

祖乙,是商王河亶甲之子,河亶甲病死后祖乙继位,即位后,为了躲避洪患迁都于庇[],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王朝进入兴盛时期。他在位19年间,多次出兵平服周边方国,解除东南夷人威胁,国运中兴。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和太乙、太甲合称为三示(意为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

谷华池先生认为,沙丘宫苑是商王祖乙建都庇的旧址。商周时期为邢侯封地,因此,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使用西周的地名,称“祖乙都邢”。如此,沙丘平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园囿,比殷纣王帝辛早数百年。

我国现代著名天文学家高平子[]1888.12.23 1970.3.23在《学历散论》和《平子著述余稿》两书及《天官书今注》《史日长编》中,记载了关于商代万年历的传说。相传商王祖乙在位时,气候变化无常,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奏称敬祭天神。祖乙便带领百官祭天,却无济于事。而天文学家万年带着日晷和漏壶对祖乙讲解日月运行规律。祖乙听后大悦,就让万年在都城宫苑建日月阁,筑日晷台和漏壶亭,令其观天测日月,编订历法,造福黎民。这或许是祖乙都于邢时创建的最早园囿,比殷纣王“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早数百年。所以说河北园囿至晚在祖乙建都庇(沙丘)时,就已肇兴,肯定是中国园林最古老的发祥地。

西周时期,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随着西周王朝分封制推广,天子和诸侯的宫苑,纳入礼制。《周礼》记载了营建和管理“囿”的官员,还规定苑囿的规模为:天子百里,诸候四十里。

(二)战国园囿、碑刻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不断改善和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组成要素基本具备,各诸候国统治者竞相建造园林,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囿”,而且把宫殿建筑和园林结合起来,成为和谐的整体,在满足诸侯贵族游山戏水、垂钓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演兵练阵作用。战国时期,河北北部(包括今京津两市)属燕国之地,早期燕国都城在临易(今雄安新区南阳遗址附近),后建燕下都(今易县燕下都遗址)。河北南部的邯郸、邢台市域属赵国,都城邯郸;中西部的保定市、石家庄市全域、衡水市东部和邢台市北部属中山国,先都于顾[]。先后被晋国、魏国所灭,战国时期中山桓公复国,建都灵寿(今平山县三汲镇)。诸侯都城大都创建规模不同的园囿。尤其是赵都邯郸,宫苑壮丽。赵武灵王创建的丛台,既是演练军阵的校场,也是战国时期巨大的诸侯园囿,而赵武灵王时期的沙丘平台,是赵国陪都的著名园囿。

中山建都灵寿后,国力日渐强盛,参与联齐灭燕之战和五国相王重大活动,市井繁荣,宫苑恢弘。《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後宫,遍诸侯。

1974年冬,河北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平山三汲一带进行了考古调杳,苑集一块刻有文字的河光石,原是南七汲一位农民四十多年前在村西南挖土时发现的。刻石长90、宽50、厚40厘米,一面刻有文字两行,共十九个字。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释为:“监署尤()臣公乘得,守丘兀()(),栖()曼敢渴后术()贤者。”其大意是:为国王监管捕鱼池囿者公乘得,看守陵墓的旧将曼,敬告后来贤者。

这是战国时期中山国园囿与墓地看守的刻石。这件刻石,是中国碑刻的鼻祖,是中国古人从依山刻石向刻石为碑过度的文化标志,同时对中山国都城灵寿的考古发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后,在平山县三汲发现的中山王陵,既证明了守丘刻石记载的正确性,又说明附近有中山国都城及其园囿。经进一步勘察,在守丘刻石发现地东南的上三汲村,发现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北依东灵山,南临滹沱河,东西城墙外有小河护卫.城址南北4.5公里,东西约4公里。城内有宫苑等建筑基址。

 

《世本》记载:中山“桓公徙灵寿”。从城址规模、城内各遗存及守丘刻石文字中国王池囿综合分折,专家确认这处城址就是中山国最后的都城---中山灵寿故城。

在守丘刻石文字中记有两种官员:一个是“监署尤()臣”,另一个是“守丘兀()()()”臣”是负责监管国王池囿的官员公乘得的自称。守丘刻石中的“月酉(),则是守护国王陵园的官职。守丘刻石的发现,说明在其附近有供国王捕鱼、垂钓、乘船游玩的池囿。在中山国都城的城垣附近,至今尚存从灵山逶迤而下的三汲河,在中山王墓西南方考古发掘了一座葬船坑,坑的北部有一条长沟,南室东西并列三只大船,有的船上有桨,船板用铁箍联拚,内用铅皮补缝。北室可能放置主船。中山王陵园内用船殉葬,进一步证明中山国曾建有游玩于山水间的池囿。

(三) 最古老的陵园规划图

http://a3.qpic.cn/psb?/V12B0CGL4HUZMH/d8adbLY6KqheRMI8mXQm23nRhXSanYedB67NZL5SRfs!/b/dCIBAAAAAAAA&ek=1&kp=1&pt=0&bo=gAKrAQAAAAAREA8!&tl=3&su=0246592289&tm=1529794800&sce=0-12-12&rf=2-9
198310月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古墓发现的错金银青铜刻板地图---“兆域图”,用金银镶嵌,铜版背面中部有一对铺首,正面为中山王、后陵园的平面设计图。陵园包括三座大墓、两座中墓的名称、大小以及四座宫室、内宫垣、中官垣的尺寸、距离。铜版镌刻的错金银文字----中山篆,还记述了中山王颁布修建陵园的诏令。

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兆域图”铜版中有“大晒(将)宫”的面积“方百毛(尺)”,位置在“王堂”的后面(“内宫垣”之外“中宫垣”之内),是守护国王陵园的官员“大胭(将)”的处所,“兆域图”铜板上的“大酒(将)”,是官职正式名称,而守丘刻石中的“白(旧)牺(将)”,应是守护国王陵园的“大酒(将)”的自称。考古工作者将“兆域图”标注的尺寸与实地中山王陵园比对,比例尺为1:500。它标志着早在2400多年前,中山国先民已经开始使用精准的比例尺,比西方最早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地图还要早600年。而且也是最早的帝王陵园的地图,在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建筑学等方面都很有研究价值。

 

(四) 魏晋时期邺城的皇家园林

魏晋北朝时期的邺城,从曹操建魏都,历经十六国后赵、冉魏、南燕、东魏、北齐,均为北方都城,称六朝古都。

从建安十五年起,曹操相继筑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凿渠引漳水入白沟通黄河,修建了大规模的楼阁殿宇、苑囿池榭。

http://a3.qpic.cn/psb?/V12B0CGL4HUZMH/iFJXa*4.2FOVoaBJqjS3.cbI*vv22KpB1r32h6pseYE!/b/dB4BAAAAAAAA&ek=1&kp=1&pt=0&bo=WAKRAQAAAAAREO0!&tl=3&su=072504753&tm=1529794800&sce=0-12-12&rf=2-9

邺城的营建开创了曹操王基之业,邺城从此成为北方名都。十六国时期后赵都城邺北城没有明显变化。石虎即位,大兴土木,起台观40余所,营造东西二宫,动用民夫40万。为扩建芳林园及邺城北长墙,又调发民夫男女16万,车牛10万乘。《历代宅京记·邺》记载,原外城门有3座南门,石虎特别“崇饰”凤阳门,“高二十五丈,作层观于其上。又于楼置二铜凤,头高一丈六尺,穷高极侈,尽天下工巧”。“未到邺城七八里,遥望此门”,可见门楼高大壮观。同时,在东城上新建“东明观”,北城上建“齐斗楼”。在已焚毁的文昌殿故址上构筑东、西太武殿,是帝王朝会正殿。两座太武殿后面建东堂、西堂、东阁、西阁,皆属宫寝便殿。太武殿台基高二丈八尺,东西七十步、南北六十五步,以纹石砌造,下穿伏室,可置守兵500人。殿皆“金漆图饰”,檐角挂金铃,银楹金柱,以铸铜为柱基。殿内陈设更为豪华,白玉黄金、珠廉玉璧比比皆是。在铜雀台东北又营建西宫,名九华宫。正殿名显阳殿,大殿后又有灵凤台9座殿堂,宫嫔居于其中,故总名九华宫。

除宫殿园林之外,还将城西芳林园扩建为华林苑,建戏马观台,操练军马。在城南建桑梓苑,城北新建永乐宫、赤桥宫,城西北修渠灌田,修复战国西门豹旧迹12渠,世称“天井渠”,形成东晋十六国时期最恢宏的皇家园林景观体系。

后赵以邺为都19年, 公元351年后赵亡,邺城宫室遭到焚毁。高欢迁都邺城,“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大规模修复邺城,使得邺都再度复兴,成为东魏、北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邺城营建颇具匠心,主要设计者和主持者是当时名臣高隆之和辛术。高隆之“又领营构大将军,京邑制造,莫不由之,增筑南城,周回二十五里。以漳水近于帝城,起长堤以防汛溢之患。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而“辛术,字怀哲,少明敏,有识度。解褐司空胄曹参军。与仆射高隆之共典营构邺都宫室,术有思理,百工克济”[]。营建中动用了大批人力物力,“东魏兴和二年五月,大雪。时后齐神武作宰,发卒十余万筑邺城,百姓怨思之征也。”[]

复建三台就征发丁匠三十余万。《北齐书》卷一《神武纪》:“先是,发丁匠三十余万营三台于邺下,因其旧基而高博之,大起宫室及游豫园。至是,三台成,改铜爵曰金风,金兽曰圣应,冰井曰崇光。”。

东魏北齐邺城主要是增筑南城。规模密于曹魏,奢侈甚于石赵。全城东西长3公里、南北4公里,环周环12.5公里,以邺北城南城墙为邺南城的北城墙,有城门相通。其他3面共设11座城门;南3门、西4门、东4门。达官显贵宅第星罗棋布,大司马府、御史台等衙署主要分布在宫阙之南,市场分设于东部为东市,西部为西市。苑囿建筑奢于后赵,在铜雀台西、漳水畔筑游豫园,“为射马之所”,南城外建“清凤园”。华林园重加增饰,若神仙所居,更名“仙都苑”。“邺北城有白马佛塔,是石季龙为洽澄以所作”[11]

漳河从邺北城和邺南城之间流过。1958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邺都遗址进行勘探发掘,绘出《曹魏邺城复原图》《后赵邺城复原图》和《东魏北齐邺南城复原图》。考古证实,邺城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成两部。北半部正中为宫城。宫城东为宫殿官署。城中水系在城西北引漳水,由三台下流入铜雀苑及宫殿区。皇家园林除铜雀苑外,城西有文武苑,北城有芳林苑,东有灵芝苑等。

邺城的规划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其宫城制度、中轴对称格局、明确功能分区设计理念,为唐宋以后中国历代都城建设所沿袭,对中国古代都城甚至东亚地区古代都城规划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邺城的皇家园林,也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园林经典,不仅为中国后代都城规划建设创造了范例,也对日本等东亚地区都城建设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位于临漳县邺镇的邺城三台遗址(局部)

(五) 唐代藩镇园林名冠诸州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一百五十多年,而驻魏州(今大名)的魏博节度使、驻镇州(今正定)的成德军节度使、驻幽州(今北京)的幽州节度使,号称河北三雄镇,是唐后期到五代时期最强悍的藩镇割据势力。城防坚固,宫殿恢弘,园林奢华。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过:“镇州池苑之盛,冠于诸镇。”成为一个时代的池苑经典。

藩镇割据时期的正定,按照中国传统城垣格局,“内之为城,外之为廓”。内城之中还有牙城,是成德军节度使大都督府衙署,也称衙城。衙城北面有唐代创建的著名园林潭园。城内居民区和商业区,分若干街坊。有敬爱坊、安业坊、井楼坊、宣化坊等。

真定外郭平面东西向长与南北向短,东南方向缺一隅。城垣四面各建一座城门。外郭城门有瓮城环绕,瓮城外还有月城。城门和月城城门方向都与城墙方位垂直,而瓮城城门与城门有90度夹角,形成曲折回旋的防御体系,要进入城垣之内,需要绕行三道门,易守难攻。在南门外月城之上建有一座高大的城楼,因为楼下是护城河和滹沱河,因此称望河楼。

真定潭园为一方之名园。《旧五代史·王熔传》记载:唐景福二年(893年),晋王李克用攻真定,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引兵来救。李匡威弟却在幽州发动兵变,夺取其兄帅位。赵王王熔感谢李匡威相救之恩,馆之于潭园,并在真定为之建造府第。可见潭园在王熔前已存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镇州池苑之盛,冠于诸镇,乃王熔时海子园也。熔尝馆李匡威于此。亭馆尚是旧物,皆甚壮丽。镇人喜大言,矜大其池,谓之‘潭园’,盖不知昔尝谓之‘海子’矣。”可见潭园是“冠于诸镇”的北方著名园林。清代真定名士梁清标在《雕丘杂录》中也说:“真定潭园之盛,自唐已著,历五代至宋时,屡见名人题咏。”

http://a2.qpic.cn/psb?/V12B0CGL4HUZMH/smoyax2e2ATc1UbpgKVJ.48GllTbBCw*7q1lVFX7t6o!/b/dCEBAAAAAAAA&ek=1&kp=1&pt=0&bo=WAK8AQAAAAAREMA!&tl=3&su=068345521&tm=1529794800&sce=0-12-12&rf=2-9

唐末五代,赵王、成德军节度使王熔割据镇州,“皆雕靡邸舍,崇饰园池,植奇花异木,争相夸赏……”[12]当其藩将张文礼发动兵变,把他杀死在府中后,“遂焚其府第,烟炎熔天,兵士大乱,熔姬妾数百皆赴水投火而死。”[13]可见在其府第中有大片园池成为姬妾投水的葬身之处。正定出土的《唐孟弘敏及夫人李氏墓志》中记载:孟弘敏天祐十一年(914)任“成德军东门讨击副使池潭都督官”。可见在王熔割据时期,专门设置了管理池潭园囿的官吏。

北宋时期曾出任河北西路都转运使的欧阳修有关诗词和其他文人的记载,唐宋时期潭园(也称为北园、北潭),在成德军大都督府(北宋为真定府衙署,今正定县人民政府)北面,与真定府使廨一墙之隔。欧阳修在《初伏日招王几道小饮》一诗中写道:“北园数亩官墙下,嗟我官舍如传舍。……隔墙时时闻好鸟,如得嘉客听清话。”“葡萄忆见初引藤,翠叶阴阴还满架。红榴最晚子已繁,犹有残花藏叶垆。”他还专门写了一首游览北潭的诗《后潭游船见岸上看者有感》,诗中写道:“喧喧谁暇听歌讴,浪饶春潭逐采舟,急得心如汝无事,明年今日更来游。”[14]

吕颐浩在《燕魏杂记》详细地记载了潭园的位置和规模:“真定府城周围三十里,居民繁庶,佛宫禅刹掩映于花竹流水之间,世居云塞北江南。”又说:“今真定府使廨,雄盛冠于河北一路”,“府治后有潭园,围九里,古木参天,台沼相望,……”可见其园林自唐至宋,一直为驰名之形胜。

李日方编著《太平广记》转引《刘氏耳目记》记载:王熔为安置幽州李匡威及其兵将,还在真定“遂营东圃以居之。”据《新五代史》及《资治通鉴》和《刘氏耳目记》等史料记载,东圃与潭园不是一处园林,东圃在真定城东门外,今海子岸村附近。欧阳修纂《新五代史·王熔传》记载:王熔将李匡威“馆于梅子园,以父事之。”欧阳修既然特意使用 “梅子园”之名,说明他肯定王熔安置李匡威兵将之处,不是他熟悉的“潭园”,而是另一处园林 “梅子园”,与“东圃”应该是一处,盖因种植梅子,又位于真定城东部,故名之。欧阳修《新五代史》记载:李匡威父母忌日,王熔晨至梅子园谒李匡威,李匡威趁机挟持王熔,要他交出兵权。王熔被迫答应。于是,李匡威与王熔“方辔诣府”(并排骑马回成德军节度使府衙),“过亲事营,军士闭门大噪”,有屠夫墨君和“从缺垣中窜出,挟熔于马,负之而走。乱军击杀匡威。”[15]通过事件过程可知,东圃(欧阳修所云“梅子园”),在真定府衙东部,与潭园不是一处园林。

可能是因为李匡威裹挟王熔事件的发生,使东圃园林馆舍被镇州人废毁,因此,到北宋以后,不再见诸史籍。

潭园,作为著名园林,始终与真定城发展密切相关。北宋大权奸蔡京任真定知府时,把潭园内唐代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德政牌楼拆毁,“于园内为广厦,”[16]命名为熙春阁。

此外,唐代的成德军节度使的藩帅们还在镇州周边创建山水林墅,打造乡野园林。历任成德军节度使,都崇信道教和方术。回纥族节度使王庭凑从小与道士结下不解之缘。“王廷凑始生于恒山(郡)西南三十里石邑别墅。出生时,常有鸠数十朝集庭树,暮宿牖户之下”[17] 。石邑道人路德播盯上这位成德军骑将后裔。王廷凑稍年长,路德播道士便以阴符鬼谷之术教之,与道士、方术结交甚笃。长庆元年(821年)王廷凑以成德军骑将出使邺(今临漳县西邺镇),偶感风寒忽疾,求医数日未愈,便求于邺中五明道士。“道士即为卜之,卦成”,道士曰:“大夫将来秉旄不远,兼有土地山河之分”。暗示王廷凑必将得藩帅节钺割据一方。王廷凑速回恒州(今真定)[18]。归途又与一位自称骆山人的道士邂逅,道士恭维王廷凑“贵为列士,非常人也”“向见君鼻中之气,左如龙而右如虎,二气交王,应在今秋,子孙相继,满一百年”[19]。当年秋,王廷凑在成德军将士怂恿下发动兵变,杀了朝廷委任的成德军节度使田弘正,夺得成德军兵权。

王廷凑控制成德军后,念念不忘给他指点的道士们。先到封龙山别墅之西祭祀封龙山神,“庭凑往祭之,将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恭要于中路”[20]。为感激五明道士点拨之恩,遣人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邺城)把五名道士请到真定府中,“为营馆舍,号五名先生院”[21]。接着,“寻以(路)德播为上宾,载英列为首校。”又四处“访骆山人,久而方获,待以函丈(师长),乃别构一亭,去则悬榻,号骆氏亭”[22] 。可见,道士、术士,当时在成德军的衙门,具有很高的地位。

王廷凑五世孙、唐末五代成德军节度使赵王王熔控制镇(今正定)、赵、冀、深诸州,崇信佛道达到极致。 “惑于左道,专求长生之要,常举缁黄,合炼仙丹”[23]。俨然就是一个道士。唐昭宗时,河南巩洛道人黄贺“涉河游赵,家于常山(今正定),以卜筮为业”[24]。不久,就与王熔拉上了关系,成德军将士出征前,每每请他占卜。景福二年(893年)范阳留后李匡筹进攻成德,王熔遣将拒之。“有勇士陈立、刘干投刺于军门,愿以五百人当冠,必面缚戎首”。这种英雄浩气得到王熔褒奖。出征前,刘干请黄贺卜挂,以知凶吉。黄贺大讲一套阴阳五行,为刘干谋划战术。并说“子今行也,利用御戎,大获庆捷,王(赵王熔)当有车门之赐。”刘干与陈立翌日“率师出战,夜击燕垒,大振捷音,燕人骇而奔退,(陈)立卒于刀锋之下,(刘)干即凯唱而还。王悦,赐上庑马数匹,金帛。”从此黄贺在成德军内被奉为神灵。越来越多的将士请他占卜算命。“时人谓之‘易圣公’”[25]

王熔对道教的推崇,远远甚于李宝臣和王廷凑。尤其是“晚年好事佛及求仙,专讲佛经,受符箓,广斋蘸”[26]。正因为他崇道之名远播,所以四方道士云集镇州,以求荣华。也因此促进了真定城道士豪宅园林的繁荣。而当时的镇州“西山多佛寺,又有王母观,熔增置馆宇,雕饰土木。”道士王若纳者,诱熔登山临水,访求仙迹,”[27]把王母观山打造成一座山岳园林。王熔经常到平山县的王母观,“逾月不还”[28]。“将佐士卒从者常不下万人”[29]“百姓劳弊。王母观石路既峻,不通舆马,每登行,命仆妾数十人维绵绣牵持而上。有阉者石希蒙者奸宠用事,为熔所佞,恒与之卧起”。结果,由此引起牙将们不满,最后被部将所杀。

(六) 北宋著名的文人园林

   北宋时期,河北的镇州(进正定)、定州、沧州,成为北部重镇,韩琦、宋祁、欧阳修、沈括、苏轼、梅尧臣等名臣文豪先后到河北诸州任职,增益或创建一系列文化园林,其中著名的众园春曾是定州一处古典园林,位于“郡城东北隅,潴水为塘,广百余亩,植柳百万。亭榭花草之盛,冠于北陲”。该园始创于五代以前,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北宋仁宗皇禧年间,知定州韩琦 “复完而兴之”,“凡栋宇树艺,前所未备者,一从新意,罔有漏缺。又治长堤,筑门西南隅,以便游客。”“园池之胜,益倍畴昔”,使众园春比原来的规模更宏大,品味更高雅。韩琦以为“天下郡县,无远迩、大小,位署之外,必有园池台榭观游之所,以通四时之乐。”定州地处边陲,“自唐天宝失御,盗据戎猾,兵革残困,民不知为生之乐者百有余年。”韩琦建此园的目的是“庶乎良辰佳节,太守得与吏民同一日之适,游览其间,以通乎圣世无事之乐”。有“与民同乐”的人本情怀,同时他担心自己为政期间苦心经营、旨在体现边防重镇太平盛世的游乐场所被继任者再度废弃,告诫他们“后人视园之废兴,其知为政者之用心焉!” 

     韩琦深知为边防重镇定州知州的责任重大,深知明古以鉴今的道理,所以在园内创建阅古堂,以自我激励。“知临要重之地,忧虞所系,凡是经画,不可以无是广为之堂。既成,乃摭前代良守将之事实可载诸图而为人法者,凡六十条绘于堂之左右壁,而以阅古为堂名”。他选择前代贤守良将六十人绘于堂壁,既可自励,还教化宾僚。范仲淹作《阅古堂诗》云:“堂上绘昔贤,阅古以儆今,牧师六十人,冠剑竦若林。既瞻古人像,必求古人心。”建阅古堂, “若其宾客之于斯,僚属之于斯,不离几席,如阅古史,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而俱本之于忠义”。即建造此堂之意,惟欲与宾僚协心同力,议论治民防边之大事。
http://a2.qpic.cn/psb?/V12B0CGL4HUZMH/xKOMqoKn*rN*BB5gxjrhJLqIs1gsEFMf4GoG2Pm6tQU!/b/dCEBAAAAAAAA&ek=1&kp=1&pt=0&bo=KALOAQAAAAAREMI!&tl=3&su=097155777&tm=1529794800&sce=0-12-12&rf=2-9
          定州苏轼创建雪浪石斋遗址

        韩琦自庆历八年(1048年)始,在定州为帅近五年。在其精心治理下,边境无虞,百姓安乐,深得百姓拥戴,当地数州之民感念其恩德,纷纷“诣阙挝登闻鼓,乞立公生祠”。但未得到应允。当韩琦离开定州到并州时,“定人遮留设祖,哭声动野,刻德政三十条于石”。韩琦去世后,定州官民为韩琦建庙祠。由此可见韩琦在知定州任上,很有作为,其安边保民理念,显现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抱负。

(七) 清代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

明清时期河北乃畿辅要地,尤其是清王朝入关之后,河北北部成为康乾盛世木兰秋狝的练兵习武去处,清朝在这里创建了辉煌的行宫别业,也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寺庙园林,成就了世界上空间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体系。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宫,位于承德市区,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五十七年(1792)竣工,历时89年。占地564万平方米。是由名胜园林掩映的众多宫殿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建筑群和山水园林。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湖泊、牧场、森林融为一体。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且创造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高峰。避暑山庄与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四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并称“中国四大名园”,而避暑山庄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及皇家园林建筑群。

避暑山庄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苑景区内有湖区、平原区和山地区,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山中有园,园中有楼,楼前有园。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之地,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占山庄总面积的1.7%。“澹泊敬诚”殿是正宫主殿,完全用名贵楠木建造,故称楠木殿,是皇帝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四知书屋”是皇帝举行大典前后休息的场所。“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寝宫。“松鹤斋”一组建筑在正宫的东面,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形制与正宫相似,是乾隆母亲的住所。宫殿区北面湖区,占总面积9.8%,是山庄的重点园林风景区。康熙、乾隆皇帝分别钦定三十六景中,有32景在湖区。湖面被如意州、月色江声、青莲岛、金山等洲岛分割成大小不同的七个不同的功能区。其间,堤、桥、闸、榭星罗棋布,错落有致,把各个湖面连接起来,造成曲径通幽的意境。平原区在湖区北面山脚下,占山庄总面积的10.3%,地势开阔,林木茂盛。山区在山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78.3%,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的地势,西北高耸,东南低下,草原风貌的平原横亘其北,反映高原气势的山区雄踞于西,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体现了康熙皇帝创建避暑山庄时展示“江山一统”的胸怀与豪气。http://a2.qpic.cn/psb?/V12B0CGL4HUZMH/yOXj2LXszxfEp9j1v1E.*cuuF.hAUMazB849E3ag*5o!/b/dCEBAAAAAAAA&ek=1&kp=1&pt=0&bo=kgW5AgAAAAARIDs!&tl=3&su=013722193&tm=1529794800&sce=0-12-12&rf=2-9


 

承德避暑山庄湖区的烟雨楼

避暑山庄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道法自然的理念,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借助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精华,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

避暑山庄东面、北面山麓的寺庙区,是中国寺庙建筑和寺庙园林的杰出经典。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避暑山庄意在体现“江山一统”的理念,而外八庙则昭示了怀柔少数民族、推进民族和睦的思想。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共同构成十八世纪中国古代建筑融合性和创造性的杰作。

藏传佛教早期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15世纪初,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派,又称黄教,成为喇嘛教中势力最大的教派。清初,黄教在蒙、藏民族中得到普遍信仰。大喇嘛被视为天神,拥有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势力。所以,利用喇嘛教是清王朝一贯国策,以此笼络羁縻西藏和蒙古地区,在今北京、承德、张家口等地为喇嘛高僧修建了许多宏伟寺院。承德外八庙,就是清朝推行民族融合的集中体现,承德也随之成为新的佛教中心。

“外八庙”名为八庙,实际上由十二座寺院组成,分布于承德热河行宫外围、武烈河畔,是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历经六十七年陆续修建的皇家寺院。在这十二处寺院中,溥仁、溥善二寺是康熙时期所建,其余十寺均是乾隆时期所建。在这些寺院中普乐寺没有喇嘛,由避暑山庄经管。其余十一座寺院,在北京都设有常驻喇嘛“下处”(相当于办事处),溥仁、溥善两寺为一处,普宁、普佑两寺为一处,其余六座寺院各为一处,共八处。又因这八处都坐落在古北口外,故称“外八庙”。

“外八庙”的建筑风格,有汉式、藏式寺院、汉藏结合式三种形式。规模宏大,建筑精湛,风格各异,是汉、蒙、藏文化交融的典范,是“康乾盛世”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清王朝安定北部、西部边疆过程中陆续建造的,留下了许多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睦的功业。包括清朝对准噶尔部分裂势力斗争以及怀柔蒙、藏部落的历史记录,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http://a2.qpic.cn/psb?/V12B0CGL4HUZMH/7*wqb5qpVIZ8YUfaQxT1xNJEZIgwP0s1n0iWwiQjPqY!/b/dCEBAAAAAAAA&ek=1&kp=1&pt=0&bo=AASNAgAAAAARIJw!&tl=3&su=062562929&tm=1529794800&sce=0-12-12&rf=2-9

 

承德普乐寺远眺

 

(八) 清代皇家陵寝园林

封建专制制度下,帝王陵寝不仅是安葬帝王后妃的墓地,也是体现帝王尊严和所谓皇家瑞气的风水园林和建筑经典。尤其是清王朝入关后,极尽追求繁缛奢华之风,从帝王陵寝建筑、雕塑、家具、棺饰,都以极度奢华繁缛为取向,而帝王陵寝的园林,也特别注重风水祥瑞,通过牌坊、华表、桥梁、亭台楼阁、门堂供具,表征风水祥瑞与豪华尊严。

清朝入关后的帝王陵寝有两处,即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均在河北省境内。

清东陵,位于遵化市昌瑞山南麓,东起马兰峪,西止黄花山,北接雾灵山,南北长125千米、宽20千米,正南烟墩、天台两山对峙,其间形成一个天然陵口——龙门口。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大小15座陵园,均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孝陵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建筑,明楼之后为“宝顶”(大坟头),下方是停放灵柩“地宫”。由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一条12米宽、6千米长的神道相连,沿途大红门、大碑楼(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主次分明。

清东陵从顺治十八年(1661)始建,历时247年。孝陵是顺治帝的陵墓,建于昌瑞山主峰之下。除昭西陵(顺治皇帝生母孝庄文皇后之陵)、惠陵(同治皇帝之陵)、惠妃园寝和公主园寝单成体系外,其他陵寝均以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孝陵东侧有顺治皇后的孝东陵、康熙帝的景陵、景妃园寝、双妃园寝,西侧有乾隆皇帝的裕陵、裕妃园寝、咸丰皇后的定东陵(即慈禧陵、慈安陵)、定妃园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这些建筑反映了从清初到清末陵寝规制演变的全部过程,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清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

清东陵建筑恢宏。在三百多座单体建筑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宽31.35米),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有堪称我国石雕艺术宝库的地下宫殿——乾隆裕陵地宫,有我国独有的陵寝建筑黄金贴饰的慈禧陵三殿。整座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面都很精湛。

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及园林,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建筑、美学、哲学、景观学、丧葬祭祀、宗教、民俗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千米处永宁山下,面积800平方千米。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气势雄伟。自雍正八年(1730)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76人。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和帝王陵寝园林区。四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保存完整。行宫、永福寺历经沧桑完整地保存下来,使清西陵成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陵寝之一。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http://a2.qpic.cn/psb?/V12B0CGL4HUZMH/UjSnvW*wCiswKClct5YUW41ZM0NTakcEFGtPs0kd81M!/b/dHUAAAAAAAAA&ek=1&kp=1&pt=0&bo=AASrAgAAAAARILo!&tl=3&su=057883233&tm=1529794800&sce=0-12-12&rf=2-9

 

清西陵的泰陵

中国古代园林是一部厚重的大书,河北古代园林就是这部大书中辉煌一页。铭记历史,昭示未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以利创新发展。



[] 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卷三。

[] 张守节《史记正义》卷三《殷本纪正义》。

[] 谷华池《殷商五代帝王建都沙丘考》,载201512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广宗县志》930页《考证文章》。

[] 谷华池先生在《殷商五代帝王建都沙丘考》一文考证认为,祖乙前度与邢,就是庇,即沙丘。商周时期属邢国封地。故而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称“祖乙都邢”。

[] 高平子1888.12.23 1970.3.23)我国现代著名天文学、历法学家。原名均,字群,钦佩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张平子),故自号平子,别署在园,上海金山区人。中国科学史开拓者之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入上海震旦学院。致力于天文学研究,曾任教于震旦大学。1983年国际天文学朕合会第十八届大会在希腊召开大会通过决议:将月球正面东经87.6度,南纬6.7度处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高平子环形山。

 

[] 关于顾之地望,一说即今定州,一说顾即鼓,今晋州鼓城遗址。2017年在行唐县故郡发现春秋战国之际的中山国大型贵族城邑、墓葬遗址。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与中山国诸侯有关。或即中山国故都“顾”地,历史上属定州辖地。

[] 《北齐书》卷二《神武纪下》。

[] 《北齐书》卷一八《高隆之传》。

[] 《北齐书》卷三八《辛术传》

[] 《隋书》卷二二《五行志》。

[11] 《北齐书》卷一二《琅邪王俨》。

[12] 《旧五代史》卷54《王熔传》。

[13] 《旧五代史》卷54《王熔传》。

[14] 转引自刘章、吴世元《古人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 欧阳修纂《新五代史》卷39《王熔传》。

[16] 宋·吕颐浩《燕魏杂记》。

[17] 《太平广记》卷215引贾纬《唐年补录》。

[18] 《太平广记》卷217引《耳目记》。而在《北梦琐言》中,道士名字记为“骆德播”。

[19] 《太平广记》卷78引《北梦琐言》。

[20] 《太平广记》卷78引《北梦琐言》。

[21] 《太平广记》卷217引《耳目记》。参见梁勇《唐代成德军节度使崇道举要》,载《石家庄史志》1990年第1期。

[22] 《太平广记》卷215引贾纬《唐年补录》。

[23] 《旧五代史》卷53《王熔传》。

[24] 《太平广记》卷217引《耳目记》。

[25] 《太平广记》卷217引《耳目记》。

[26] 《资治通鉴》卷271

[27] 《旧五代史》卷53《王熔传》。。文中“缁黄”,原指道士穿的黑黄色道袍,此处指道士。

[28] 《新唐书》卷211《藩镇列传·镇冀·王熔传》。

[29] 《资治通鉴》卷27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