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商百题19·定州缂丝传千载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财经 |
分类: 冀商历史百题 |
缂丝,是中国丝绸品中最具收藏价值的精华,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之称。“缂丝”又称“刻丝”或“尅丝”,因为最早以定州缂丝最负盛名,古称“定州缂丝”。
缂丝创始于隋唐,是一种具有雕镂质感的精美丝织品。五代时缂丝工艺有所进步,传世的后梁贞明二年(916)缂丝《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长达2丈2尺5分,宽9寸1分,制作风格素朴。宋代定州(河北定县)缂丝闻名遐迩。其中最著名的缂丝艺术家沈子蕃,定州孟家庄人,他从小学艺,缂丝技艺名冠各州。靖康之变,举家南迁苏州,成为苏州缂丝的鼻祖。他的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织物高雅古朴,图案生动传神。
北宋学者庄绰在《鸡肋篇》中说:“宋人缂丝,法起定州”。“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
缂丝纺织技艺,采用“通经断纬“纺织法。任何纺织品的竖丝称为经,横的叫纬。缂丝就是用很多镊控制经丝,用小梭在不同部位编织频繁变换不同颜色的纬丝。正如 《玉篇》所说:“缂,织纬也。”织丝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像镂刻而成,故名。古代也叫“刻色”,海外称为“缀锦”、“缀织”、“织成锦”等。为了区别缂丝与其他雕刻的差异,丝织工艺用“缂”,对金木的工艺则称“刻”。这就是定州缂丝的渊源。


图6-7 定州孟家庄的缂丝坊遗址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说“刻丝作”:“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
缂丝织物正反两面如一,与苏绣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刺绣、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与云锦合称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古有“织中之圣”的美誉,又被称之为 “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
2009年9月28日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缂丝作为我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缂丝,清代以来流传于世的有许多名品。2004年清代流传的《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在中国嘉德春拍中创出3575万元的高价。
http://2img.zhuokearts.com/images2/2012/6/18/fu_000000000093822d5houcfo.jpg?r=0.10378207151665086
2006年《清康熙御用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大屏风》在嘉德春拍会上,以 8050万元成交。2008年1月北京文久国际拍卖《乾隆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以7205万成交。
北宋定州缂丝的传世之作为数较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缂丝紫天鹿、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缂丝紫鸾鹊、北京双塔寺出土的紫阳荷花等,都是现今可见的北宋缂丝作品。
靖康之变以后,北方缂丝工匠纷纷南徙,丝纺织技艺人才汇集江浙,缂丝才有“北有定州,南有松江”之说。定州沈子蕃南迁,带去了不少定州缂丝艺人,促进了南宋缂丝技艺的发展,开始精心缂制唐宋名家书画,所缂山水、楼台、人物、花鸟等,刻意追求书画家的笔意,如缂丝《莲塘乳鸭图》《青绿山水图》等,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http://img.91ddcc.com/14556766366149.jpg
沈子蕃的缂丝作品,经世代珍藏,进了清朝皇宫,养心殿《花鸟图》轴,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重华宫缂丝《梅雀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蓝绿山水图卷》等,都被称为国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