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创意方面,把一片柿子林,加上搭调的文化符号,打造成“万事如意林”,这是我18年前最早创意的。你还记得吗?
把1400年前中国禅茶---中国茶道的鼻祖,从文化记忆变成比日本比睿山和高山寺更茶道的文化产业,最先做成的一定是旅游创意的大智慧先驱。这是我八年前创意的。记得吗?
随着气候变化,用活竺可桢先生《中国气候变化五千年》的智慧,在太行山的硅酸盐地貌区,种植成片的刚竹林,打造太行山竹海。这是我六年前告诉你们的创意。
随着气候变暖,河北的寺院可以种植菩提树,已经成为现实。而且内丘县已经种植成功。可以改善北方寺院的植物景观。这是我六年前我告诉你们的。
我还说过,谁最先实践了,一定是旅游产品创意的新境界。
无论是做纪录片,还是做旅游规划,还是著书立说,还是写文章,请客吃饭,讲座,一定要具备“世界视野,中国高度,本土特色”,这是我五年前的语录,而且我一直在实践这个宗旨。
我在2014年承担了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下达的《文化强国战略研究》子课题《非遗保护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发现最大的问题是顶层设计缺陷,所以我使劲呼吁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保护、记忆遗产保护、自然遗产保护,必须请明白人编制国家顶层战略规划,决不能再如此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乱弄了。改革管理体制,加强规划管理。这是我说的。
不要总是拘泥于广府古城的某些不成器的小名头,要立足打造大夏王朝都城的定位,为窦建德的大夏王朝正名。这是我说的,可惜当地官员没听懂。
把一座城市的历史年表,从博物馆的墙上、地方志书中请出来,精选标志性的历史节点,做成可以看、可以玩,可以演,可以品、可以拍照的旅游产品,同时昭示一个国家的命运兴衰。这是不是大智慧?读懂了么?这是我五年前我给一个房地产项目提出的创意。绝不是邯郸赵王城那种镌刻在石头上死的大事年表。那个基本没人看,也没人记得住。我说的是旅游产品,是活化的历史和历史的活化,不仅可以活人演艺,而且可以让游客体验历史,回窥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场景。如今不再是创意,马上就会让世界看到精彩的场景。
把中国最辉煌的一些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记忆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包一起申报世界遗产,
这是我十年前提出并一直呼吁的建议。因为日本、韩国一直在如此做。我们再不做就太愚蠢了。中国土司遗址,打包成功了。丹霞地貌打包成功了。
去年,我为省委领导做的《历史文化讲座》中提出了“京津冀近代铁路遗产联合申报文化遗产”“以赵州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大型石拱桥群联合申报文化遗产”、“张库大道加入万里茶路联合申报文化遗产”“中国河间毛诗与诗经文化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嶂石岩地貌区联合申报自然遗产”,“泥河湾与周口店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不是申报文化遗产)”迟早会有人懂的。
等我吃多了,不再著书立说的时候,我整理一份我的文化创意年表及其社会实践对应表。一般都需要五到十年的启蒙。
就像我1999年呼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地理标志物、个人注册商标权、原产地保护的三项条款。可以说没人读懂。2003年才有人大代表提交人大,修改了其中两条。
我五年前说过,大约十年后,大家记住,我说过,必须修改《文物保护法》,将其中不符合宪法精神的对公民个人收藏文物合法权益的剥夺条款,全部废止。不过不是现在,而是十年后。因为中国目前还需要照现状法律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