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2017-02-25 21:16:48)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分类: 谈古论今
          承蒙《河北画报·置家》杂志编辑抬爱,为我开辟了《城市地理》专栏,每月用我作为学者的视角写一篇文章。学者专栏的文章与记者根本的不同,就是需要阐述我的观点,记者则是转述采访者的话语。我的话语权不是任何人赐予的,而是靠学养考证出来的。一句话的结论必须是千年铁案,经得住历史的洗礼。除非我自己有了新发现,否定自己。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位于正无路上的诸福屯镇牌坊,字迹已经残缺不全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诸福屯村民近些年修建的关帝庙,路边、墙角堆放的都是梁梦龙家族墓地的残碑,墙边地上是梁梦熊墓的残碑碑


     正定新区开发加快了,我想告诉决策者们,不要忘记新区许多古村罗厚重的文化,不能泯灭的历史名人的印记,规划建设中一定要注意阴德,给子孙后代和这片土地留住文脉!这些呼吁和告诫,在以前只是我一个人的呼喊,告诫,而如今,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了《意见》,必须要留住城市文化的根脉。所以,我想梳理一下新区的古村落文化,再警示一下某些没什么教养的二百五们,千万别干断子绝孙胡闹的事,要懂得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所有读书人都明白,城市规划从来就不应该是在地图上随心所欲地画上马路和建设用地那么简单,要懂得文化的分量,要靠文化彰显城市文化特质和文化的品位和品质。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我写完了诸福屯的文稿,趁着下午的暖阳,到这个正定名人梁梦龙、梁清标的故里拍照片。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走遍村子东西南北,已经找不到文脉所系的标志性符号。一个不伦不类的水泥牌坊,是我看过五六遍的败笔。
      正定梁梦龙研究会(已改名梁清标研究会)秘书长梁新顺先生,曾经给我看过诸福屯梁氏家族墓地的旧照,想当年,古树参天,墓冢庄严,碑碣林立,牌坊长亭显示出墓地主人显赫的地位。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上个世纪50年代梁清标家族墓地的旧照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显赫的梁氏墓地,早已经在“文革”中夷为平地。
      我在一位梁氏老叟指引下,终于找到了梁氏家族墓地上的几通残碑,被随意抛弃在破旧不堪的关帝庙门前和路边。其中有“大明太医院**梁梦熊夫人合葬之墓”残碑。看得出这座诞生过一代大明忠臣梁阁老的梁氏子孙们,并不把老祖宗的墓碑当回事了。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被弃之如敝履的明朝梁梦熊墓残碑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值得欣慰的是,诸福屯梁氏家族聚居区,还有一棵数百年的国槐老树健在,90多岁的梁氏后人告诉我,他小时候这棵树就这么老。一句话让我眼圈发热,或许是村民对古树生灵的敬畏,留住了这点根脉啊。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我行走一遍,已经是夕阳斜照。夕阳下的古槐显得亲切而神秘。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看看这一通“帝恤忠*”残碑,一定是皇帝敕建圣物,居然就如此“一年四季风雨中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当我告别诸福屯老叟准备上车时,夕阳从古槐树枝中洒下万道金光,我按下快门,拍下神奇的一幕。

        从梁梦龙故里牌坊,往东,村边有一座庄严的基地教堂,周围是几户民宅。这条胡同与整个村子相比,似乎干净许多。我反复拍摄了若干照片,似乎感到信仰的力量。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如果诸福屯的梁氏家族、白氏家族的后人们,也能把对祖先敬畏和崇拜作为一种信仰,总该为自己辉耀华夏的祖先留住一点尊严和荣耀吧。既是历史很不幸,遭遇野蛮“文革”的破坏,但是那些铭刻着祖宗荣耀的碑碣,不正是这个家族一位又一位历史名人留给我们民族和世界的记忆吗?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感知诸福屯文化的失落

    值得庆幸的是,梁清标研究会的秘书长梁新顺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梁梦龙、梁清标的著述,整理出版了梁清标的《秋碧堂法书》、《棠村词》《蕉林诗集》等著述,让祖宗的智慧得以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的记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