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别把七夕当情人节

(2016-08-10 08:27:37)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情感

分类: 时评

再说别把七夕当情人节

 再说别把七夕当情人节 (2014-07-30 16:19:28)[编辑][删除]
标签: 

文化

分类: 时评

七夕乞巧节,从来不是爱情节,我多年一直呼吁我们国人正确传承节日文化,不要被忽悠。2014年河北青年报记者采访我。我一直呼吁,正确认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正宗的节日文化。再说别把七夕当情人节

七夕,被遗忘的传统(下)

2014-07-30 10:44:41   作者:插图/张晓君
﹙上接03版﹚“乞巧”习俗知晓率不足四成数据解析 七夕有很多传统习俗,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人对这些传统知之甚少。人们知道最多的是“观星,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私语”(84.29%),估计很多人小...

 

 

﹙上接03版﹚

 

“乞巧”习俗知晓率不足四成

http://www.hbqnb.com/uploadfile/2014/0730/20140730104512909.jpg

 

数据解析

七夕有很多传统习俗,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人对这些传统知之甚少。人们知道最多的是“观星,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私语”(84.29%),估计很多人小时候都从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口中听过古老的传说,怀着一颗童心蹲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聆听七夕夜晚的各种动静。七夕也被称为“女儿节”,过去姑娘们穿针引线进行乞巧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女子乞巧”这一传统习俗的知晓率不足40%。在农业社会,男耕女织,女红是姑娘们必须要掌握的技能,而在现代社会,很多女性跟男性一样在职场打拼,恐怕有的女孩子连针线都不会用。

除了观星和乞巧之外,吃巧果、男子摆魁星、晒书晒衣等七夕传统习俗更是鲜为人知,甚至有11.11%的受访者对于这些传统习俗一个也不知道。

受访者说

●网友“夏天”,女,30岁,文秘:我小时候跟奶奶一起生活,在七夕的时候,奶奶曾经告诉我,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面能够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而且在葡萄架下面放一盆清水,就能看到牛郎和织女相会的场面。还是小孩子的我信以为真,兴奋得不得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一会儿看看葡萄架下面的清水,希望能看到神秘的牛郎织女,当然什么也没看到。记得那时候天上的星星很亮,小姑姑还没有出嫁,她就坐在院子里绣花。她的手牵引着绣花针上的彩线灵活地移动,花绷子上面就出现了各种生动的图案。现在想来,小姑姑是在乞巧吧。

 

近四成人认为洋节冲淡了传统习俗

http://www.hbqnb.com/uploadfile/2014/0730/20140730104512604.jpg

数据解析

为什么七夕的各种传统习俗难以延续?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受访者认为首先应该归咎于“洋节”的冲击。在“洋节”大行其道的当下,人们把“洋节”当成了聚餐和狂欢的好时机,对传统节日越来越不看重,自然也不会关注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

除了“洋节”的冲击之外,有35.25%的受访者认为七夕没有像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之类的承载物,这也导致传统习俗难以延续。虽然有的地方有吃巧果的习俗,但这一习俗仅在部分地区流行,并不像除夕吃饺子的习俗那样全国普及。他们觉得如果七夕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承载物,或许那些传统习俗更易于传承。

此外,还有24.9%的受访者认为七夕的传统习俗离人们的生活太远,所以现在的人们难以按古人的习惯过七夕。

受访者说

●网友“天涯比邻”,男,26岁,店员:现在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各种“洋节”在中国大受欢迎,过各种“洋节”成了一种时尚,尤其是情人节。如果正在谈恋爱的两个人,男方不给女方送点礼物的话,那么两个人甚至有分手的可能。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女孩子因为在情人节没有收到男朋友的“表示”,觉得这个男人不仅小气而且不够爱她,开始怀疑这段感情。

有人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但是人们对七夕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西方的情人节那么高。我觉得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洋节”的节日气氛特别浓厚。在圣诞节来临前一个月,大街小巷就开始放圣诞歌曲。看到商场门口早早就布置好的圣诞树,即便你不想过圣诞节,也会被欢快的气氛所感染。而中国传统节日就没有这么浓厚的氛围。

 

专家解析

本期专家

梁勇,著名文史学者,石家庄市社科院研究员

 

七夕不是中国情人节

首先,我觉得,七夕节不被人们看重或者不受当代社会重视,并不代表传统习俗难以延续。因为最近一些年,真正传统的七夕节文化被一些并不深入研究传统历史的人搞乱了,按照对历史的误读,硬要把七夕节弄成中国的所谓情人节,这恰恰是对传统的颠覆和扭曲。

七夕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来就不是情人节、爱情节。牛郎织女的传说,只是一个被后世演义附会到七夕节的故事,与七夕节传统文化内涵和节日属性没有关系。中国真正能算上传统的情人节,应该是元宵节。有大量文献和诗词歌赋可以作证,那是中国禁欲封建社会里唯一具有传递爱情意义的一个节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元宵节传递爱情的传统故事。

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社会角色认知的一个节日,就是告诉即将成人的女性,明白学会女红、学会做女人,要做心灵手巧的女人,赢得家庭的尊重,赢得美好未来。民国以来,七夕节被赋予尊重妇女、尊重妇女劳动权益的积极内涵。

 

女性认知家庭角色的节日

任何一个能够长期传承的节日,必定有一个生命力很强的文化载体,承载文化的理念和民族的记忆。春节的饺子、年糕,中秋节的月饼、桂花糕,端午的粽子,清明节踏青和对祖先的祭祀,重阳节的敬老和登高,都有明确的载体和厚重的传统文化理念,所以,历久弥新,在传承中发扬光大。而七夕节是女性家庭角色认知的理念,被一些伪学者颠覆了,硬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被异化的传统节日,什么都不是了。

如今是商品生产的时代,传统妇女女红技艺都已经高度社会化大规模生产了,城市的女性甚至完全不需要学习女红,不需要织纫之功,有些女青年甚至不需要明白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女汉子很时髦了。所以,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很难传承。

要传承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精华,必须搞清楚传统的真谛,并且用民族的智慧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节日才能在传承中越发显示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凝聚力。 ■文/本报记者贾立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又到开元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