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播电台话说三伏

(2016-07-15 15:15:02)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分类: 谈古论今

话说三伏

     2016年7月16日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早高峰》节目梁勇讲述三伏的由来。

一、由来

用“伏天”表示炎热的这种习俗,至晚在春秋时期就有了。有人根据《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初伏。”的说法,认为,初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也就是说公元前676年,唐人张守节解释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也就是他认为,关于伏天,起源于“秦德公”那个时期。其实,这只是最早的记载,肯定在此前,早就有了伏天的习俗,秦德公就开始知道避暑了。

二、“夏至三庚”计算数伏的方法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把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法”结合起来一种科学计算暑期的方法。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地球与太阳的关系确定的“太阳历”,而平时记年、记月、记日,都是使用干支法。而数伏就是从“夏至三庚”开始的。就是说从夏至开始算起,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

什么“干支纪日法”呢?我们中国古代纪年,使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把他拼起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个是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个是地支。他们拼到一起,六十年一甲子来纪年,在古代也用这种办法来纪日。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丑日、庚辰日、庚亥日等等。今年621日夏至,而第三个庚日出现在717日,所以这一天就算是入伏了。

三、三伏的意思

我国在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但还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虽然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但是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还在继续积蓄,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加上空气湿度大,体感越来越热,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认为最热的夏天属于“火”,而庚与五行搭配中对着的是“金”,金是害怕火烧熔的,所以到庚日,金就需要藏起来躲避一下。

四、数伏的天数

数伏的伏天一般要一个月,有时候延长到40天。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是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今年中伏就有20天。伏天比较长。

五、习俗

1、在河北老人们常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同时饺子形似元宝,所以顺道也求个财。同样,面条、烙饼也是此时的最佳食物。比如古人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2、西瓜也是人们伏天的美食首选。不仅因为它味甘汁浓度而且还因为它具有药用价值。清人黄宫绣《本草求真》谈西瓜:西瓜内瓤,令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论男妇大小,朝夕恣食,诚以燥渴之极,…….令其心胸顿冷,烦渴冰消。

3、伏日避暑

伏天太热,一般人便要寻找凉处生活,平民百姓歇伏就在家里,但生活方式却悠闲得多,哪凉快去哪里,谓之纳凉。清顾禄《清嘉录》就有记载, “斗牌、曲局、说书等等”这就是说,或可会聚好友打牌,或去青楼赏曲,或进书场听书,在心情逍遥中过夏。

如今人们避暑的方式做了,有条件的,可去水上避暑。还可以到秦皇岛、青岛海边避暑,也可以到太行山海拔八九百米的避暑胜地避暑。在这些避暑胜地过一个凉爽的三伏,如今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