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创意的几点思考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 |
旅游规划创意的几点思考
一、
在当今不断创新的时代里,旅游规划创意,必须善于多元整合,在知识积累、业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必须站在时代最前沿,更有效地整合更先进的创新元素,旅游规划创意才有新意,才不落后。
我虽然是一个地道的老夫子,在河北地方史研究领域着力最多,研究成果不少,而且正因为这样的优势我成为旅游规划创意的“谋士”和“票友”。任何旅游产品都需要文化支撑,一片“万亩柿子林”和“万柿如意林”的区别,就是文化创意的价值。但我绝对反对顽固的泥古,反对死保护和保护死的观念。看看那些古堡、故垒,苍凉壮观,却不能成为旅游资本,就是盲目泥古、死保护、保护死的结果。
旅游规划首先是能够整合有效资源,配置旅游服务产业链。因此,我每天东奔西走,就是要从读万卷书的老夫子,变成行万里路的见识家。搞旅游规划创意,缺少见识必然短见。这就是我提出并倡导的“世界视野,中国高度,本土特色”。
因此,旅游规划中一定要有众筹项目策划,而且从开始规划,就启动众筹活动,让市场选择项目。我的朋友、跨国集团的CEO田军创意的马丁酒庄的众筹模式,就是呼唤市场的成功案例。
还要有选择的借鉴。借鉴不是抄袭,一定要结合实际,整合有效的资源,提升规划的品位和创新性。
二、
当今中国、当今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王石出局了,英国脱欧了,导游员个人职业资格试点推行了,房地产旅游度假时代到来了。旅游规划创意,必须看得懂其中的趋势和未来的业态选择。因此,旅游规划创意的业态创新需要大智慧。
除了总理倡导的修学、康养旅游的战略取向,规划创意更需要旅游业态的创新,以适应战略的趋势。除了旅游产品创意的站位、视野、预见性之外,错位创新的思维尤其重要。在西柏坡如此辉煌的红色胜地旁边搞一个拼盘的“红色盛典”项目,从一开始我就坚决反对,结果都被我言中了,在西柏坡周边再搞所谓的红色创意,都不可能存活,只有错位创新才是正道。
除了旅游营销的引爆创意之外,还要思考什么旅游服务产品能够吸引更多人重复消费、忠实消费?石家庄市旅游局通过发行128元景区全年不限次通票,给大数据提供了一个重复消费选择的业态指引。嶂石岩、驼梁、五岳寨一下子反复度假避暑的客源大增,值得借鉴。
休闲度假、康养新业态。房车、帐篷营地的新业态,如何用好,需要重新思维。我四十年前的工友是生产军民帐篷的专业企业,能够提供中国最好、规格最多的帐篷,如何用好,如何整合,需要因地制宜的创意。
休闲度假中创意适应少儿消费需求的新业态,能够通过一个孩子带动3-4人的重复消费。需要新思维。
在旅游地产和旅游度假产业的整合思维中,多地多空间以房养老众筹模式的分时度假和康养业态应运而生。我的一些朋友已经创新实践着这种业态,把海南、蓬莱、哈尔滨、太行山等多地的旅游度假地产,在空间上整合起来,通过吸引众筹投资,给投资人或以房养老的老人实现多地有选择的度假、康养旅游。
三、
在以往的旅游规划中,绿化规划,都是作为辅助性的专项规划的。其实,绿化规划的创新,也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和景观亮点。
绿化规划选择树种的基本原则是适应性。石灰岩地区的土壤母质决定了适宜侧柏的生长,而硅酸盐岩层地区的土壤母质决定适宜油松等树种的生长。如果违背了这个常识,一定付出代价。
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代地理学泰斗竺可桢先生的经典成果《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史》,通过物候分析气候变化的趋势,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就是随着气候变化,物种生存的空间在向地球两端移动。
1000年前,刚竹不过黄河,1979年泰山引种茶叶成功,曾经举国轰动。900年前,棉花只种在松江。明代引种河北平原。我小时候,棉花不能过长城,长城以北的棉花到了摘花季节就冷了,棉桃开不了的。
可是如今,刚竹可以在延庆的山区安全越冬,茶叶在五岳寨伤势很好。菩提树在太行山前的内丘县丘陵大面积种植成功,棉花在新疆生长的比河北好。气候决定了物种的北移。因此,旅游规划中绿化树种的选择也要创新,也要有时代意识。尤其是要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植物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景观需要配置树种。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牡丹代表富贵荣华,石榴代表多子多孙,康乃馨代表健康长寿,玫瑰花代表爱情幸福。而侧柏大都是庙祠、陵墓标志性树种。
在太行山硅酸盐地质的地区,种植茶已经没有障碍,一千年前赵州禅师的“吃茶去”的茶文化,如今可以品尝本土茶叶了,种植太行山万亩竹林、竹海,也不再是天方夜谭。
二祖寺、六祖寺、柏林寺等古老的佛教圣地,从此种植菩提树、发展菩提艺术创意产业,也具备生物学实践的支撑。
但是,对于引种植物品种,必须坚持维护国家的生物安全,必须杜绝类似“水葫芦”、“火炬树”、“黄顶菊”之类入侵物种的盲目引种。
四、
从地理学来看人类的健康,生活在某些地质养分缺陷地区的人,每年坚持到能够弥补这种地质缺陷的异地定期旅游,是对人体微量元素的一种自然补充和调整。因此,我作为中国首届康养旅游大会现场直播的专家嘉宾,我讲了异地康养旅游理论。譬如某地土壤和地下水还有某种引发某种疾病的重金属矿物,长期居住此地的居民,罹患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如果定期到嶂石岩、五岳寨、海南等几乎不含重金属元素的地区度假旅游,可以降低罹患疾病的几率。计划经济时代的定期疗养制度,也是一种康养旅游。
许多长年生活在高石灰岩、高钙镁地区的人们,不管是否需要,都想到马坝、阳朔等岩溶地貌区去康养旅游,是一种认识误区。我们需要告诉你,你不需要岩溶康养,因为你的牙结石就是因为钙镁离子沉积太多而成,而岩溶地貌区是比你原居住地钙镁更高的地区。
这个地理学康养的知识启示我们,中国不同地区的游客,科学理性地选择不同空间异地度假,应该是康养旅游资源配置和新业态的趋势。
当然,餐饮、食疗等辅助性的康养,可以与异地康养结合。
每天有些感悟,记下来,供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