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者梁勇
学者梁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18
  • 关注人气:4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说端午一

(2016-06-07 20:33:20)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谈古论今

端午节说端午端午节说端午一

端午节就要到了,我来讲讲河北的端午节俗。2014年我在《燕赵传奇·民俗文化》中系统讲过河北传统节俗。此后接受河北广播电台多个频道的采访,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分析传统节俗。今天,接受了新闻广播记者的采访,明天992也将约我讲述端午节。我需要认真整理一下内容。

第一个问题,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的字有初始的意思, 端五就是初五。历法五月正是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也成为端阳节。

端午节说端午一

端阳为什么能成为节日呢?甚至韩国还把端午节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端午起源于中华民族的节俗。有人说端午,就是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其实原本不是这么简单,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来历,有好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

影响最大的是说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屈原本名屈平,字原,称为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忠心耿耿,但楚王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奸佞当道,无力回天,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端午节说端午一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划船捞救,争相划进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这个凄婉而悲壮的故事,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同时代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反映荆楚岁时节令的《荆楚岁时记》,在第卅节里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的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爱国精神的敬仰和怀念。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另一说,与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

三国时有一位名人叫邯郸淳,是邺城著名的书法家,书法写的炉火纯青。曹操久闻其名,就把他招到邺城。当时,曹丕曹植兄弟争宠,两人都想招揽邯郸淳做自己的僚属。曹操让他去见曹植,两人促膝纵谈到天黑,相互表达了敬慕之情。曹丕即位后,邯郸淳官封博士、给事中,邯郸淳为报知遇作《投壶赋》,洋洋千余言,曹丕认为写得很好,赏赐帛千匹以嘉奖,

端午节说端午一

   邯郸淳留下了的著名的碑刻是《孝女曹娥碑》。其中记载,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端午节说端午一

他的这段记载,很是令人玩味。他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尤其是“不关屈原也“这一句恰好说明,三国时期,端午节民俗就与纪念屈原有关了。而邯郸淳认为,吴地的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这只能说是吴国故地人们借着端午节,追思他们的民族英雄伍子胥。并不能说明在此之前,端午节不是为纪念屈原。

由此可见,端午节纪念性的文化内涵,在各地有了不同的意义。

民族英雄的悲壮之死,都能引起当地人民的神情怀念。楚人纪念屈原和吴地纪念伍子胥,都是爱国精神的传承,慢慢的正能量。

事情就是如此巧合,邯郸淳的《孝女曹娥碑》还记载,端午节吃粽子和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一位大孝少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不慎溺于江中,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找不到父亲的尸体,就在五月五日跳入滔滔江水中,抱出了父亲的尸体。这大孝精神感天动地。所以,当地人生怕他跳到江里被大鱼吃掉,就扔粽子保护她,汇集龙舟接应她。

    这些凝集了我们民族对英雄、孝女大爱崇敬之情的传说,共同构成了端午节最感人、最具有进步意义的文化内涵。这些端午节起源的争议,是没必要的。所有的说法都是真的。都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寄托。不存在谁是谁非。爱国忠诚的伍子胥、屈原,大孝挚爱的少女曹娥,都永远值得全中国人民纪念。

   当然,端午节的民俗与其他节日的节俗一样,都不是一开始就如此丰富。而是逐渐整合一系列民俗信仰、文化活动,逐渐丰富起来的。不能拿某一个时期节俗的模式,去否定端午节在发展中形成的文化内涵。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用一种偏激的观点,否定端午节与人们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的关联。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 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他还举了两条理由:

一条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第二条就是竞渡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第三条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其实,道理很简单,吴越地区崇拜龙的习俗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的纪念活动并不矛盾,端午节相关活动的整合,可以包含古代龙崇拜的内涵。岂能用这种龙崇拜的古来信仰否定后世人们纪念屈原和伍子胥和曹娥的信仰呢?因为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闻一多先生这篇文章一直没有好评。

     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中丰富节日的内涵,所以端午节逐渐成了一个盛大的节日。

端午节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智慧。无论是纪念爱国志士屈原、伍子胥的爱国正义精神,还是纪念孝女曹娥的大孝之德,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