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医李杲 

(2016-03-25 17:06:28)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谈古论今
今天河北日报文化周刊刊登我写的《大医李杲》。
大医李杲 <wbr>

大医李杲


《河北日报》(2016年3月25日) 09版
http://hbrb.hebnews.cn/res/1/1/2016-03/25/09/res01_attpic_brief.jpg" TITLE="大医李杲 " />
http://hbrb.hebnews.cn/res/1/1/2016-03/25/09/res04_attpic_brief.jpg" TITLE="大医李杲 " />
李杲塑像
http://hbrb.hebnews.cn/res/1/1/2016-03/25/09/res07_attpic_brief.jpg" TITLE="大医李杲 " />
李杲的医学理论代表作之一《脾胃论》
http://hbrb.hebnews.cn/res/1/1/2016-03/25/09/res10_attpic_brief.jpg" TITLE="大医李杲 " />

河北是名医辈出之地。春秋战国名医秦越人被称为“神医扁鹊”,金元时期名医中的刘完素、张元素、李杲等均出自燕赵大地……其中,堪称“大医”者,恐当属真定(今正定)李杲也。何为大医?笔者认为,大医是指那些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视病人为父母的医学名家。

历史上燕赵大地曾经涌现出许多杏林大家,今天的石家庄市被誉为“药都”,号称是全国最大的医药工业基地之一,拥有华药集团、石药集团、神威药业等全国知名的医药企业,还拥有河北医科大学等培养医学人才的高等院校。但是,当笔者追寻金元时期的大医李杲的足迹时,却鲜见有关他的理论研究,更不用说与他相关的纪念物和古迹了。

当今国家正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承和重视。闻名于世的大医李杲,应该被世人所敬仰和纪念,成为彰显燕赵大仁之德和大医之德的精神代表之一。

□梁 勇

“东垣老人”李杲是中医“补土派”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至今,在我国和日本医学领域仍有很高的知名度。不过,他最初的人生轨迹却与“行医济世”毫无交集。

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代,卒于元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史书记载他是“真定人”。《元史·李杲传》记载:“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可见李杲出生于真定富庶的诗书世家,家风淳朴,家学深厚。

起初,李杲传承家学,规规矩矩地熟读四书五经。《元史·李杲传》记载,他师从翰林王从之学习《论语》《孟子》,跟随大儒冯叔献学习《春秋》。走君子之路,修儒学经典,言谈举止风雅持重,是一个非常有学养和教养的儒生。

明代医学史家李濂著《医史》卷五《东垣老人传》记载,李杲“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朋侪颇疾之”。这位从来不到娱乐场所的君子,受到当地同辈人的嫉妒。于是,当一个痞子“密议一席,使妓戏狎,或引其衣”之时,李杲“即怒骂,解衣焚之,其自爱如此”。

可惜,李杲生不逢时,当时金朝的统治已经走向衰亡,政治昏乱,官场弥漫着贪婪腐败之风,逢迎拍马、行贿索贿成风。一次,“真定的乡豪接待国使,府尹闻其妙龄有守也,讽妓强之酒,不得辞”。(《东垣老人传》)真定府尹非要拉李杲去陪酒,妓女作陪,不许李杲拒绝,但面对妓女陪酒,污秽不堪的一幕,他一怒之下,把酒水吐了一地,坦言:“仁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败象。”说完拂袖而去,而那群酒色之徒居然不觉得羞耻,竟哈哈大笑。

李杲不好酒,不近色,最大的爱好就是读圣贤书,崇尚古代先贤鸿儒的德性和节操。可是他目睹真定的很多青年不读书、缺修养,世风日下,就说服家人,把原打算建设私家园林的地方建了一座书院,把自家的藏书都摆进去,建立一座开放的私人图书馆。这件事在《元史·李杲传》中有记载,“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李杲建起书院,对那些买不起书又想读书的人,敞开大门。

由此,李杲开启了正定“书院”的先河,后来正定出现了“恒阳书院”,成为河北最著名的书院之一,随着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真定名士梁清标、柏乡名士魏裔介等人都就学于这座书院,而这两位恒阳学子,后来也都成为清代的一品大学士。

另外,李杲宅心仁厚,有济世救民的情怀。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河北大灾,“民多流亡”,李杲目睹灾民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毅然拿出自己家的储粮赈救灾民,使众多饥民得以活命。因此,李杲被饥民视为“活菩萨”,也被当地人誉为“仁者名儒”。

从仁者名儒到一代大医,李杲经历了因疾病导致的失母之痛,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成就了悬壶济世的一代名医。

李杲从一位心存治国之志的儒生,决定弃文从医,缘于其生母的不幸病逝。李杲20岁那年,他的母亲染上重病,李杲急得吃不下,睡不着,到处寻访各地名医。一个医生一个方子,各说各的理,各开各的药,李杲每天侍奉母亲,喂食喂药。可是老母亲的身体不仅不见好,反而一天比一天重,尽管李杲精心尽孝,但回天无力,没过多少日子,老人家带着深深的遗憾告别人世。李杲的心碎了,他在母亲的坟前痛哭一场,捶胸顿足,埋怨自己没能治好老母亲的病。

饱受失母之痛后,李杲决定弃文从医。《东垣老人传》载:“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李杲发下誓愿:“一定要拜良师,学医道,行医德,救治天下人的父母。”后来,李杲“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诚意拜在名医张元素的门下。

张元素听李杲讲述了学医的缘由,被李杲的大孝之举感动,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医术悉数传授给了李杲。李杲胸怀大志,虚心学习,潜心研究,终于学成出师。他回归故土,悬壶济世,治病救人,造福桑梓。

但是,李杲回到真定之后,却没有一个病人肯找他来看病,家乡人为什么不给他这个机会?原来是因为他的诗文才华在真定名气太大,在乡亲们印象中,李杲就是满腹经纶的儒生,而他忽然转型做了医生,乡人都不信。所以,谁也不来找他看病。

后来,李杲被派到河南济源当税务官,正赶上那里流行一种病叫“大头瘟”。用现代医学理论分析,大头瘟应该是一种类似脑膜炎的传染病。当地各路的医生们查遍各种药方,没有找到对症的方剂,他们就各自胡乱下药,结果都不能治愈,最终导致了不少患者医治无效而死亡。许多家庭因家人患病而致贫,很多生命夭折了,每天都能听到悲伤的哭声。

这让李杲想起了自家老母临终的场景,在李杲的心中,任何一个生命因病死亡都是对亲人巨大的打击。所以他废寝忘食,察标求本,研究病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大头瘟的病因,于是他自己开了药方抓了药,主动送上门让病人服下,从而挽救了一个个生命,也挽救了一个个家庭。李杲凭着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一夜成名,远近的人们从此都知道了真定李杲看病有绝招。

如果按一般医生的路数,李杲就应该坐等病人上门,一手开方子,一手收银子。不过,李杲没有这样做,他没有靠自己的独门秘方挣钱,而是把治疗大头瘟的救命方子写在木板上,放在街口闹市人人都能看见的地方,将之无私地公布出去,广救天下百姓。

后人为了纪念李杲救治大头瘟的医德,也为了子孙后代防病祛灾,就把李杲的这个方子刻在石碑上,千古流传。

至今,李杲的这个药方在当代高校中医学教材中仍有记载,被称为“普济消毒饮”,依然是当今中医界常用方剂之一,对腮腺炎、脑膜炎之类的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自师从易水张元素到成为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杲一步步成长为医学名家。他强调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土,其学说被誉为“补土派”。后来该学说流传至日本产生巨大影响。

13世纪初,北方的蒙古大军开始反金,燕赵之地烽烟四起。李杲只好舍弃真定的祖产家财,带着全家老小离开家乡,南下到了汴梁(今河南开封)。一家人落脚之后,李杲又开始行医治病。

《元史·李杲传》记载了李杲的一系列经典病例。当时,京兆酒官王善甫生了一种怪病,肚子、眼睛都鼓起来,小便不通,吃不下饭,病人的家属四处打问,请了好多医生,吃了很多的药,花光了家里的钱,病还是不见好。病人日渐垂危,家境越来越贫。家人实在没辙了,干脆让病人躺在家里等死。李杲得知后,急忙上门为病人问诊,像善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患者,安慰病人家属,王家人从来没见过如此不图钱、不求回报、仁厚虔诚的医生,就把李杲视为救命菩萨。李杲认真给病人喂药,病人很快病情好转,不久就康复了。这个听起来很神的故事,就写在李杲的医书《脾胃论》里,是一个经典的病例。

有一位叫萧君瑞的官员患了风寒发热病,大都的医生认为这个毛病也就是头疼脑热,于是开了一剂泻火的“白虎汤”。病人用药后,发热症状消失了,可脸色黑得吓人,而且小便不止,患者脱水脱得没了样子,差点断了气。李杲听说,急病人之所急,耐心向病人家属问病情,明辨病症。他对患者家属说:“这是药用得不对。二月天寒地冻,服白虎汤这大寒之物,难免大伤元气,要用一些升阳行经的温药才能缓解。”可是有医生就跟他叫板说:“一物降一物,既然先前医生错用了寒性白虎汤,那就该开点大热的药物调和一下。”

两个医生,两种说法。病人家属最后决定按照李杲的药方治病,结果,病人逐渐康复了。李杲的真诚和高超的医术终于救了病人的生命。从此,李杲就成了萧家的救命恩人和好朋友。

李杲在汴梁没住多久,公元1233年农历十月,蒙古军队兵临汴梁城下。李杲逃出汴梁后,几经辗转,又回到他依恋的故乡真定行医,从此自号“东垣老人”,成就了真定一个著名的医号。他重整家业,赈济灾民,为病人施药,终日奔走在患者之中,靠仁厚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的生命。然而,终日的奔忙终于把李杲累倒了,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力不从心了,要尽快把医术传于后人。谁能传承他的医德、医术呢?

一位年轻人走入李杲的视野。他叫罗天益,是藁城廉台(今藁城区廉州镇)人,他非常仰慕东垣老人的医德医术,拜读过李杲的医学著作,一心想着拜李杲为师,要继承他的医术,治病救人。

有一天,李杲把罗天益叫到家里观察和考验他。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李杲看人也是如此。他瞧着这个小伙子面善,初步判断罗天益是个心地善良之人。于是就问他:“你拜师学医为了什么呢?”罗天益回答:“学生一直崇敬老师的医德和医术,就是想学您的医德,学您的医道,治病救人,不求回报。”李杲听了很满意,心里认下了这个徒弟,他想起自己行医的初衷,接着又问:“做医生并不难,可你能不能做一位孝敬天下父母的大医呢?”罗天益沉思片刻坚定地点点头。于是,李杲收罗天益为徒弟,传给他医道,教授他医术。

罗天益没有辜负师父的苦心,善待师长,善待病人,善待邻里,简朴勤奋,养德学医。李濂的《医史·李杲传》记载,罗天益“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罗天益跪在师父李杲面前,说什么也不要这笔钱,李杲便扶起弟子,真诚地讲出了自己的心思——“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李杲希望弟子能记住自己的承诺,做扶危救难的大医,永远不要为钱而失了医德,要做大医,行大德,救死扶伤,济世救人。

曾与李杲一起求学于张元素的赵县人王好古,因敬仰李杲的医德医术,转而拜李杲为师,与罗天益一起传承李杲的医学遗产和精神。

李杲去世后,罗天益和王好古不仅传承了李杲的医德和仁孝大爱,还大力弘扬李杲的医学理论,使之流传后世。明代以后的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名医,都秉承李杲精神和医道,各有发展。

李杲为中国医学留下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东垣试效方》《兰室秘藏》《用药法象》《医学发明》《伤寒会要》《活法机要》等。尤其是他的《脾胃论》最为出名,弘扬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主张通过温补脾胃调理气血,祛病固本。

由于李杲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与他同时代的学者鲁斋许称赞说:“东垣之医,医之王道也。有志于学医者,必尽读东垣之书,而后可以言医。”此话被后世医家广泛引用,充分体现了李杲学术思想在中医学史上的地位。到明代万历年间,北京三皇庙改建成了“先医庙”,供奉伏羲、神农和黄帝,还有历代28位名医塑像,李杲就位列其中。后人评说李杲“以孝为德,以德传世,为医家之大者,为诚义之楷模”。以至于后世一些医家,假托李杲之名,编著了《东垣心要》《脉圭玄微》《珍珠囊药性赋》等十余种医学著作,可见大医李杲的人格魅力和学问的感召力。

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日本著名医家田代三喜来华学习李杲的医学理论,使其理论在日本流传。后来曲直濑道三又师从田代三喜学习补土派学说,创立了“后世派”,对日本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今天,大医李杲可以说是一面镜子、一个榜样。在大医李杲的故乡,我们更要呼唤大医精神,那是中华医学智慧的结晶。

最近,笔者欣闻正定县西里寨村正在结合中药种植业,筹建一座“李杲医药文化园”。我们相信,随着这座医药文化园的创建,随着国家“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实施,中医药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大医李杲,敬仰大医李杲平凡而高尚的人格。

(本版图片由王佚提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