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供给侧思路

标签:
旅游时评文化 |
分类: 旅游 |
乡村旅游的供给侧思路
梁勇
一得留得住乡愁,保护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让国人记得住乡愁;
二得是让更多乡村美起来,让我们的国土景观干净好看;
三得是给城市人更多休闲度假的好去处;选择的地方更多了;
四得是通过乡村旅游“授民以渔”,让村民旅游致富,实现脱贫。
五得就是优化旅游供给侧结构,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不过,一旦全国性的大规模的乡村旅游成为热潮,真的需要一种供给侧的思维,不然,同质化、大轰大嗡的一窝蜂就来了,一个月冒出几百个“千村一面”的新的度假村。有多少“五朵金花”也淹没在遍地喇叭花丛之中了。很快也就会出现一些狗尾巴花类的“乡村乐”。扶持资金的投放乱象也会随即而来。
所以,一定要听党中央、国务院的话,要用供给侧的思维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把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科学结合起来,实现整合发展。
我觉得,要做好几件事:
第一,
省市自治区,要编制全域或分区的乡村旅游规划,从乡村旅游供给侧战略,谋划好旅游度假产品的差异化供给,尤其是要从战略层面谋划一些能通过供给侧创新,带动新的旅游消费的产品和旅游商品。除了“吃住行、游购娱、学养疗”旅游要素的差异化组合,还要根据地域特色,宏观上协调相类乡村旅游产品的差异,既要培植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也不能忽视以保护古村落为主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还要围绕低山丘陵、湖泊湿地独特的乡村旅游,适度发展房车、飞艇、游艇、陶艺、创意等新的旅游业态,提高旅游供给侧的水平,优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提升旅游消费品位和档次。
第二,重视乡村旅游供给侧的导向。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强化绿色发展的导向、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导向,维护文化原生态的导向,环境友好导向,保护生物多样性导向。因此,乡村旅游如何实现鼓励新型绿色能源与保护传统村落景观的整合?如何维护文化原生态与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整合,保护古村落历史文化风貌与改善旅游度假设施结合,优化基础设施与维护文化原生态的整合,需要科学的谋划。切记千村一面的粉饰之风,坚决防止盲目克隆复制的文化灾难。维护乡村旅游的个性、民性和特性。
第三,把本土文化放大的供给侧思路
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是特色的村风民俗(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本土文化特质,以及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加上能够给旅游者独特的休闲体验。如果都弄成城市一样的宾馆、格式化的餐饮,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就丢失了。因此,对村内外一些具有文化标志意义的公共建筑(庙祠、戏楼、古井等)、古树名木、经典民居大院,要作为文化遗存给与保护性利用。但是,对于一些不具备文化标志价值的旧民居和老院子,如果一味抱残守缺,传统民居都不许动,就很难改善民宿的配套服务设施。因此,要秉持神形兼备的原则,留住文化古韵的神,不是抱残守缺的形。借鉴欧洲一些古堡旅游的成功经验,在维护古堡建筑格局和风韵基础上优化给排水和服务设施兼顾的思路。
第四、乡村旅游与旅游度假小城镇建设的整合
乡村旅游不要回避小城镇趋势。文化繁荣、服务精良、特色明显、人文情怀浓郁的旅游乡村,迟早会发展成为旅游供给侧的新型旅游小城镇。江苏的周庄、安徽的西递、宏村,以其独特的人文风韵和环境魅力早已经成为旅游小城镇,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温塘、赞皇县嶂石岩、鹿泉区韩家园水库,在人口聚集度、建筑格局等方面,也具备旅游小城镇的规模。在这种趋势面前,如何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原味,并且通过旅游小城镇健康发展,让更多村民旅游致富,值得深刻思考。一定要把握好传统村落与周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空间相对隔离。把握好古代村落与现代旅游服务功能区的景观协调和空间互补。
第五,以世界视角、中国高度重视品牌提升。
安徽能把西递、宏村打造成世界文化遗产,贵州等省能把土司遗址申报成功世界文化遗产,其他省市区值得反思。世界第一的赵州桥为什么不能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升综合旅游品牌?思路是瓶颈。仅仅一座赵州桥照目前这个乱建不协调的水平,永远也成不了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如果把与古桥并生的地下掩埋的古驿道、传统古村落、古代驿站、递铺,加上永通桥等相关桥梁文化遗存和人文生态遗产整合起来,就有希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等靠要是不行的,要以世界眼光、中国高度,打造乡村旅游的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用品牌拉动乡村旅游的升级优化,为中国旅游的供给侧和消费侧优化提供新的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