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者说我是社会学家,其实我是人文学者。只是因为长期参与电视、广播和平面媒体的时评,不得不参与社会学研究。
近年,长期参与各类规划的评审、论证,连年作为旅游商品的评委,受聘旅游监督员。所以,有很多感悟,更有很多思考。不仅是旅游领域。
新常态下,对于各类规划、策划企业、中介组织的行政许可越来越少了,前置管理弱化了。如果没有科学的监管,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者越来越多,骗子就会披着策划人的一张皮,到处忽悠。规划单位拿着资质乱用。结果是城乡规划、旅游规划品质下降,贻害很深。旅游商品造假劣质,坑害消费者。
政府如何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对中介机构、智力单位进行新常态的监管呢?
我建议:“公共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网络,把各类规划、旅游商品评选、营销信息通过网络公示,建立物联网平台,所有的中介组织和智力产品、规划成果,都上网亮相。每个季度有抽签遴选业内专家,评议最优规划和最差规划,直接通报规划编制单位。每年评选最优建设项目和最差建设项目,每年评选最优旅游商品和最差旅游商品。每年评选最优旅行社和最差旅行社。通过物联网标注所有成果”身份证“,把顾客、消费者评议与专家评审结合起来。
这种机制,应该引入到所有公共行政扶持的项目之中。包括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环境保护项目的规划、林业保护项目,文物保护项目规划和建设。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机制,是预防权力寻租的制约手段。但凡有公共财政扶持的项目,都存在权力寻租、利益交换的可能。仅仅靠纪检委的事后处分,绝对不是科学的机制。需要的是新常态的监管、预防机制。我从1999年呼吁引入第三方ISO机制认证,把监管程序化、系统化、责任化。把第三方监督纳入新常态。但是,不少政府机关进行的ISO标准认证,基本上是花钱买个证,因为那些认证机构几乎没有懂得公共行政管理的专家参与。几乎都是忽悠者。所以,眼下政府机关的标准化认证,信誉很差,就是因为没有公共行政管理专家参与第三方评估。中国之所以至今没有出现兰德、麦肯锡那样的咨询机构,就是因为看到我提出的公共行政管理标准化的理念,具有很大的咨询忽悠的市场,所以,趋之若鹜的抢钱。其实这些人肯本不懂公共行政管理标准化的机制是什么。因为他们绝对不懂我提出的公共行政管理标准化的系统、程序和职责的本质。所以,把严肃的国际标准认证做成了混钱的游戏,严重影响了国际标准认证的信誉和严肃性。
新常态的中国公共行政管理学,必须有新的第三方专家团队的监督机制。必须用好互联网和公共行政信息公示、监督,监管。纪检委不是万能的礼器。整个国家机器的廉政和监管,更需要科学的机制。用制度提升政府的廉政系数,用机制约束公权力的腐败,与事后惩治腐败同样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