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诚义文化诚义人物故事线索
(2014-04-23 21:43:58)
标签:
文化 |
分类: 燕赵传奇诚义文化 |
平山县小觉镇秘家会村,是太行山深处一个小山村。但这个村里封氏家族的老宅子门楼巍峨,围墙高耸,大宅门规模宏大,除了正院高门楼之外,还有小姐楼、公子楼。虽然历经百年风雨,几经改建整修,但古老的官宦故里的遗风犹存。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家族,传下来的怎样的故事呢?
这村里的封氏家族,究竟起源何时?来自何方?县志中记载甚少,家谱已经失传,所以难以详考。不过,清朝咸丰年间编修的《平山县志》中记载,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清朝封氏家族习武尚文,传承仁孝家风,成为平山县显赫的家族。
他的儿子封天骦(1777~1856),字同斯,
到任莱芜的时候,恰好遇到王氏谋杀亲夫一案,刑部批准斩首。令封天驦做监斩官,他仔细阅读案卷,发现证据不足,亲自复审,见王氏遍体鳞伤,回答多有疑点,怀疑屈打成招。便深入王氏家中进行现场复查,发现葡萄架上有一条长蛇,封天驦即命衙役杀鸡煮汤放下葡萄架下,长蛇闻香气探头向下,毒液滴入汤中,以汤喂狗,狗随机死去。封天驦还进一步深入民间调查,乡亲们都反映王氏对亲夫恩爱多年,贤良仁厚,都愿为王氏担保。于是,封天驦随即将王氏无罪释放。
由此,封天驦以复断王氏害夫冤案闻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王氏夫死孤株巨树下,令锯树,出巨蛇,始知其夫为蛇毒而亡,为王氏平反。
当年,遇到旱灾,封天驦放粮赈灾,率领民众修渠挖河,引水灌溉,亲自丈量河渠,公平分水,豪强痛恨之,便派了刺客刺杀,结果被封天驦生擒,交代了罪行和幕后贼人。封天驦款恩将刺客释放。此后,封天驦名声大震,。
因其为官清廉,政绩显著,有“封青天”之誉,后署莒州知州。离别莱芜时,乡民扶老携幼,夹道相送,赠送“封青天”、“东国蛮声”巨匾。临别,乡民高呼“封公再来天有眼!”。
后辞官返乡,以授拳为娱。授有大、小洪拳、金刚拳、断拳、燕青拳、平武拳等,以及刀、剑、枪、棍、钩等。
一代清官传美名,百代家风传孝德。封天驦的弟弟封天騄,道光二十二年平山县的贡生,也是品学兼优。
封天驦的儿子封汝弼,字梦赉lai,性沉静,早年入泮,沉默寡言,仁孝厚道,乐善好施,官学教谕,曾经自负俸禄,为封家会修建一条石渠,八年修成,全村的耕地都靠这条水渠得以灌溉。只可惜,这位仁厚的青年年仅37岁英年早逝。当地人都很心疼啊。
封氏后裔中还有一位孝子,载入《平山县志》,名叫封蒲,太学生,四岁丧父,母亲刘氏苦苦守节,封蒲天性孝顺,总是和颜悦色地赡养母亲。但是母亲刘氏年老了多病,封蒲每次侍奉母亲吃饭都要亲自给娘夹菜,准备七双筷子,虽然封蒲的妻妾都很孝顺,但是封蒲还是亲自侍奉母亲。道光二年除夕,邻居燃放鞭炮着了火,火借风势,烧到了封家的宅子屋后的柴草,火烈风猛。眼看着封家的屋子就要烧毁,封蒲冲进屋子抢救母亲。可是母亲卧病在床,难以移动。封蒲左右为难,就跪在母亲身边,用沁了水的棉布挡住烟火。双手合十,祈祷保佑母亲,不多会儿,大火被扑灭。封蒲母子安然脱险。村民都说是孝子的大德感天动地。所以,才保佑母子平安。
还有一位封四聪,字豁达,从小到县学学武术,天性仁孝,生性沉默寡言,待人坦诚仁厚。他的父亲病了,瘫痪十余年不能治愈,这位封大孝子朝夕侍奉,从不倦怠,依恋之情令人感动,还亲自为父亲浣洗衣物,接屎端尿,从不嫌脏,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大孝子万石君。
有一次一个小偷入室偷盗,被这位习武的汉子生擒了,听了小偷讲到自己饥寒交迫的家境。封四聪心生怜悯,就把小偷放了。村里有人他说这件事,都问他事情经过,封四聪淡然一笑,从来不说。后来过了很多年,封四聪突然非常高兴地说:“真是善有善报啊。当年我放了的那个入室行窃的孩子,如今真正成了一位大善人。”人们询问那个人的姓名,封四聪坚持为人家保密。
封四聪乐善好施是出了名的。自己家境衰落,家徒四壁,可是只要见到贫困饥寒交迫者,还是想办法给予救助,绝不吝啬,也从无显摆自己的善德。被当地人称为君子。
贫家出孝子,封四聪的儿子封躬,道光癸巳进士,发陕西以知县任用,生徒成名者众多。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封氏家族的封大同成为平山县的秀才。在县志中留下了很多文采横溢的诗文。其中《游天桂山》诗二首写道:“周回峭壁似围屏,意境天开得未经。封面冈峦排案碧,碍眉草树染青衣。幽窗迟见东升日,古殿郭高北斗星,可惜不曾臻绝顶,一声长啸答山灵。”
但是,由于县志记载简略,而《清史稿》中没有关于封氏族人的传记和相关记载。而且没能看到封氏家谱,所以,封氏上述名人的辈分、相互关系,还很难理清。需要深入村庄调研。或许能够找到更多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