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政府采购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谈古论今 |
盛唐时期,河北道是全国丝纺织业技术最发达、丝纺织品产量最多的地区。论技术和产量都远远超过江南,是当时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是丝绸之路上最高技艺的生产基地。
大唐《通典·赋税》记载,开元年间全国给朝廷的贡赋丝织品总共3419匹,这就是丝绸之路上大唐帝国政府采购的丝绸全部,其中河北道贡1765匹,占全国总量的51.6%, 而河北道定州丝纺织品贡赋达1575匹,占全国的46%。产量居全国之首,足以说明河北道及其中部的定州、恒赵诸州丝纺织业在全国遥遥领先的地位。
不仅是产量全国第一,丝纺技艺也是榜首,用作丝绸之路国际交流和朝廷赏赐的特种丝织品,大都出自河北。河北道有五州十二个特种丝织品,远远超过河南和江南道,居全国十道之首。其中定州的罗、细绫、瑞绫、两巢绫、独巢绫、二包绫、熟线绫;恒州的孔雀罗,瓜子罗、春罗等,是闻名全国的特种高级丝织品。其中定州的特种丝织品两巢绫每年贡十四匹。
唐朝张骛的《朝野佥载》留下了一个故事,说定州一位丝纺织业富商,叫何名远,“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纺织手工业作坊。
八年安史之乱后,河北道的丝纺织业受到战争的冲击,产量和特种丝织品的数量,逐步落后于江南道。五代时期,河北中部恒、赵、冀、定诸州仍是北方重要的丝纺织业中心。契丹兵马经常南下河北中部,包括对这里金帛、丝织品的垂涎。他们不仅掠抢财物,还把河北许多纺织业工匠户劫掠到北国。现在辽宁义县在辽朝名叫弘政县,就是辽世宗从河北定州抢掠的民户,安置在那里,《辽史·地理志》就说,这些民户都“善于织纴,多技巧。”
北宋时期,中国的缂丝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技艺日臻完善,丝织品的精美程度不断提高。而定州地处宋辽茶马互市的边界以南,是南北各种物资交流最繁荣的地区,也是缂丝技艺最高的地区。那时丝织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定州缂丝“以宣和时期制作最盛”,无论服饰、装裱、佛教用品还是书画艺术品等,缂丝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通过“丝绸之路”走出国门。
北宋庄绰在他的著作《鸡肋篇》记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为什么叫“缂丝”呢?
这得从纺织的经纬说起。竖着的丝称为经,横着用梭子织的叫纬。缂丝就是用很多镊控制经丝,而用小梭织纬,根据纹样频繁变换不同颜色的纬丝。 缂丝的“缂”,就是“通经断纬”。对于丝织工艺用“缂”,而对于金木工艺则称“刻”。这就是定州缂丝的渊源。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中对“刻丝作”说:“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
北宋灭亡之后,北方的缂丝工匠家眷,纷纷逃到江南,从此,江南的丝纺织技艺才汇集到江浙地区。缂丝故有“北有定州,南有松江”之说。其中中世纪最著名的缂丝艺术家,叫沈子蕃,他祖籍就是定州孟家庄,从小学艺,缂丝技艺名冠各州,他的丝织品被官商各界抢购一空。可惜,靖康之变,金人南下,这位定州艺人誓死不做亡国奴,历经千难万险,举家南迁到了苏州,成为南宋杰出的缂丝名匠,并成为苏州缂丝一大流派的鼻祖。他的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织物高雅古朴,图案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他的代表作经过时代珍藏,进了大清皇宫,养心殿的《花鸟图》轴、重华宫的缂丝《梅雀图》轴分别藏于台湾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被称为国之瑰宝。
在金元时期,真定、中山(定州)的织锦院、织锦局,仍然是封建国家高端丝织品的生产基地,在全国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