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元宵节才是中国传统情人节
(2014-02-14 10:14:3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谈古论今 |
我写了很多文章呼吁了十年:就是想告诉国人:元宵节才是中国真正传统的情人节。七夕节从来不是情人节,而是古代女性社会角色认知的节日,西汉以前它就是女人学女工的节日了。
牛郎织女传说是南北朝以后才附会的。
元宵节作为中国情人节,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吉祥美好。
元宵节的标志性活动是观灯会情人、吃元宵、走百病。都与情人相会有关。
南宋时,出现了元宵节“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活动。起初是一些文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欢迎。于是,每年灯节,各地的士大夫、文人,借鉴了传统诗词歌赋艺术的元素,创作高雅而具文采的灯谜,成就了灯谜的杰出艺术。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女子常年没有社交的机会,而元宵节观灯、是允许女子参与的社交机会,自然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场所,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又是情人相会的时机。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元宵节历代文人描写情人幽会的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经典,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
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都是说元宵节谈情说爱的名句。
在中国的传统戏曲中,更是把元宵节作为情人节。譬如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好多年前,我就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论述过,不要误读七夕节的文化本意,唯有元宵节才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不要盲从于文盲砖家们的忽悠。把七夕节当做所谓情人节,不仅是无知,更是自找晦气。本来七夕节只是女子乞巧学女红的节日。却有人要赋予它牛郎织女生离死别悲剧作为情人节的文化基础。这完全不符合中国节日的祈福禳灾的文化传统。那个笨蛋愿意向牛郎织女那样生离死别啊?中国古代但凡有点脑子的学者文人,不可能把这种不着调的民间传说作为悲剧情人节来庆祝吗?愚昧啊荒唐。无知真害民误国。
所以,我作为文化学者,我再次呼吁,如果中国人还有脸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赢得一份传统情人节地位的话,就把元宵节作为中国情人节,补补这一课吧。
吟诵元宵节最美好的爱情诗词歌赋,品尝中国最具文化魅力的美食元宵,吟唱中国最具爱情魅力的元宵节爱情喜剧,传递最具有中国审美艺术品位的荷包。把中国爱情节文化彰显出来。不要搀和七夕乞巧节的所谓情人节。如果七夕节不好好学女红技艺,而追逐牛郎织女,只能是为自己的爱情寻找悲哀。因为这些人历史的文盲。
中国节日最讲忌讳。牛郎哥的悲剧,意大利人或许可以成为情人节的故事,而在中国谁为这个过节,那真实悲催。
其实,在不少年份,中国农历的元宵节往往邂逅西历的西方情人节,这不是偶然,而是文化的契合。十年前我就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情人节,只是封建时代没这名号而已。如今给他个名号,时间与西方情人节相近,因为这个时节,是初春万物春情萌动之意。这是文化的理性回归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