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元宵节才是中国传统情人节

(2014-02-14 10:14:30)
标签:

文化

分类: 谈古论今

我写了很多文章呼吁了十年:就是想告诉国人:元宵节才是中国真正传统的情人节。七夕节从来不是情人节,而是古代女性社会角色认知的节日,西汉以前它就是女人学女工的节日了。

牛郎织女传说是南北朝以后才附会的。

元宵节作为中国情人节,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吉祥美好。

元宵节的标志性活动是观灯会情人、吃元宵、走百病。都与情人相会有关。

      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汤圆”、“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有团圆美满之意。“元宵”这个名字,凝聚了中国人最美好的情感和食品审美,而且是情人共同品尝标志性食品。有“圆宵”之意。

        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文化魅力,最具有智慧魅力,最具社交魅力的文化载体。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佛教传入中国,适逢蔡从印度求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经过几代能工巧匠智慧的创造和发展,成就了丰富的灯具、宫灯制造技术和审美艺术。到大唐盛世,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尤其是在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如今西安城里的大唐芙蓉园的各色宫灯、彩灯、花灯、造型灯,再现了盛唐灯市的辉煌。

     宋代,元宵灯会进一步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就在这灯市、灯盏的艺术传承中,历代文人墨客,开始参与灯盏的创作,于是赋予灯盏更多的文化元素。

  南宋时,出现了元宵节“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活动。起初是一些文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欢迎。于是,每年灯节,各地的士大夫、文人,借鉴了传统诗词歌赋艺术的元素,创作高雅而具文采的灯谜,成就了灯谜的杰出艺术。

     灯在闽南、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本来就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女子常年没有社交的机会,而元宵节观灯、是允许女子参与的社交机会,自然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场所,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又是情人相会的时机。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元宵节历代文人描写情人幽会的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经典,

   唐朝宰相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
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北宋·欧阳修生查子》著名诗句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都是说元宵节谈情说爱的名句。

在中国的传统戏曲中,更是把元宵节作为情人节。譬如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而七夕,就是古代中国妇女社会角色认知的节日,叫“乞巧节”,是闺中女子学会女红技艺的节日。是告诉闺中姑娘你是女人,该如何做女人,要学好女红,做称职女人。仅此而已。七夕节永远没有情诗。因为它本来与情人节一点关系都没有。

好多年前,我就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论述过,不要误读七夕节的文化本意,唯有元宵节才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不要盲从于文盲砖家们的忽悠。把七夕节当做所谓情人节,不仅是无知,更是自找晦气。本来七夕节只是女子乞巧学女红的节日。却有人要赋予它牛郎织女生离死别悲剧作为情人节的文化基础。这完全不符合中国节日的祈福禳灾的文化传统。那个笨蛋愿意向牛郎织女那样生离死别啊?中国古代但凡有点脑子的学者文人,不可能把这种不着调的民间传说作为悲剧情人节来庆祝吗?愚昧啊荒唐。无知真害民误国。

所以,我作为文化学者,我再次呼吁,如果中国人还有脸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赢得一份传统情人节地位的话,就把元宵节作为中国情人节,补补这一课吧。

吟诵元宵节最美好的爱情诗词歌赋,品尝中国最具文化魅力的美食元宵,吟唱中国最具爱情魅力的元宵节爱情喜剧,传递最具有中国审美艺术品位的荷包。把中国爱情节文化彰显出来。不要搀和七夕乞巧节的所谓情人节。如果七夕节不好好学女红技艺,而追逐牛郎织女,只能是为自己的爱情寻找悲哀。因为这些人历史的文盲。

    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也多为妇女,可以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过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不少地方节庆时还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这都是为女性走出家门,提供社交的机会。也是传递爱情的节日。

    我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500集大型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民俗文化》节目中充满真诚地告诉国人,好好珍视元宵节作为中国情人节的传统,不要再带着无知的愚昧,把七夕节当做情人节了。千万不要被无良商家的恶意炒作所忽悠。

中国节日最讲忌讳。牛郎哥的悲剧,意大利人或许可以成为情人节的故事,而在中国谁为这个过节,那真实悲催。

其实,在不少年份,中国农历的元宵节往往邂逅西历的西方情人节,这不是偶然,而是文化的契合。十年前我就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情人节,只是封建时代没这名号而已。如今给他个名号,时间与西方情人节相近,因为这个时节,是初春万物春情萌动之意。这是文化的理性回归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