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武安市志》评审会
(2013-12-14 10:28:07)
标签:
旅游 |
分类: 谈古论今 |
会议由邯郸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杨富中主持,武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勇出席并致辞。邯郸市13个县市方志办主任参加了会议。
各位专家充分肯定了《武安市志》取得的成绩,并对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出了各自的意见。
我在发言中,肯定了这部志书很好的基础。我认为:这部志稿有以下优点:
地方志各部分除了记述各类具体事物之外,还应该加强综合性的记述,1990年我在《中国地方志》杂志专门写过加强综合记述的文章。我认为,不是在每一篇开头写个小序概况一下,就算是有了综合记述,还应该设置专门的章节,从宏观、中观专门写综合性的内容。譬如农业的分区,工业产业布局,各行政区内产业综合实力对比。
全市经济园区发展战略的综合内容,不是小概述能完成了,而应该设一节,系统记述经济园区开创、规划、建设、发展的历史脉络,然后再分别记述具体的产业。
在各个篇章,都涉及到综合与具体的协调。譬如钢铁工业,不能都是具体行业和企业的情况名录。要补充全市钢铁工业的综合情况,包括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的企业数量和规模、产品结构、市场占有情况以及技术开发水平等等。这叫综合记述。然后才是采矿业和洗选、炼钢、轧钢等。而采矿、炼钢业,也应该加强综合记述。地方志最有用的内容不是几个企业的统计数字,而是综合记述的产业分析内容。因为统计数字任何时候都可以找统计局。
建议第二章钢铁工业下面的第一节,产业概况,然后再分行业。克服综合记述不足的问题。而第四章煤炭工业,在第一节前面写了一段综合性的内容,还有一个综合性的《1989-2010煤炭工业产业情况统计表》,就很好。
第三十篇 居民
篇目结构和表述思路很清晰。但是位置应该前置。
这一篇有点遗憾就是 缺少姓氏的记载。姓氏是人口的基本要素,姓氏的结构、变迁,能够保留很多文化信息。所以,做学问的学者们对地方志的姓氏非常关心。而且我们人口普查都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这些内容写起来并不难。
第三十二篇 风俗 方言。
这一篇的第二章 礼俗。内容比较丰富,但三节的标题需要调整,第一节婚嫁礼俗,第三节丧葬礼俗,第二节做满月。不是一个分类级别。应该把“做满月“这一节改为“生育礼俗”,不只是坐月子,应该把生育礼俗的演变写完整。农村生育、城市生育礼俗。从怀孕、检查、生育、坐月子,过满月,过百天 。有什么礼俗,应该在深化一些。
还应该增加一个第三章
第四章移风易俗,主要记述陋俗、恶俗的革除。各地都有陋俗,不能不写。吃饭办阔气,粮食浪费,结婚斗富,借机敛财,不讲卫生,乱扔垃圾,农村乱堆乱放,这些陋俗要写。也应写出移风易俗的进步。
目前的第二章,方言,我觉得应该思考方言在二轮修志中如何写。前志写的没必要再写了。我觉得,应该写两部分,一是前志遗漏内容的补遗,二是写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的发言,地方的网络语言、新的语言语素。
对附录内容的思考
志书的《附录》,应该是实在无法归类到志书篇章的内容,大概有两类,一类是断代志书,发现了不属于断限范围内的补遗内容。二是珍奇的资料、文献,还有对本志书需要说明的一些内容。
而其他的东西都不应该列入附录。也就是所如果篇目结构和分类科学合理的话,这些附录的内容,都能够归到有关章节。譬如档案史料,应该是档案管理的对象,归到档案中更适合,本事就是档案工作的业绩。
史志研究,尤其不应该作为附录,那是地方志工作者的重要贡献和业绩,理应在第二十八篇的第八章 第二节地方志中单独列一个目,就是史志研究。把这一部分内容都放进去。
第三部分 资料集存,收录的城乡总体规划,有意义。但应该收录到城乡规划篇。而武安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应该删掉。如果要收,应该每一年的公报都收录进去。那就更没意义。
第四部分 诗文集萃,有一篇新华社记者通讯,白沙村。应该删掉。容易误会。以为武安这么多年就出了一片像样的报道。建议收到新闻报道中,应该弄个表,反映断限内新闻报道的名单。
其他诗文应该是文学艺术成果,可以放到第三章文艺创作中。
《武安药商》很有史料价值,应该在医药章节中写。
《武安历史名人纪略》,应该归入人物篇。对前志记载人物可以补遗、校勘、补录。
关于地方志的照片
照片、地图、图表,是地方志的基本要素,所以,图片信息要准确。地方志的照片不是艺术作品,而是客观反映事物的可视元素,因此,照片遴选有讲究。一是不能用故弄玄虚的所谓摄影艺术照,二是图片的要素要完整。
另外,作为一部现代出版物,志书内文中完全应该插入一些黑白照片和地图,增加志书的可读性和可视信息,这是作为现代地方志很有必要的一份责任。甚至我们在搜集地方志资料的时候,就应该包括更多的图片资料,很多研究地方建筑、城镇面貌历史的学者,更需要从历代地方志的图片中,读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学习秦皇岛市地方志的经验,不要只关注文字,而照片、拓片、旧地图、老照片,遗址照片,是比文字资料高很多倍价值的地方志元素。应该加倍重视,并且用好。一张文物古迹修缮的照片,比我们写一页的文字表述要重要十几倍。一座建筑物拆毁的照片,记录的就是永远逝去的一页历史。我希望所有地方志都重视可视资料的利用,并且用得好,用的专业。当然,要懂得出版印刷的规律,不能乱用。陈桥驿先生当年给我留下了几十封书信,他对地方志在日后学术领域领域的使用价值和学术信誉谈的很多。作为研究人员,我坚信他老人家的观点非常有意义。譬如动辄就是通览跨页的照片,这对日后照片文献价值有很大损害,只有很外行的美术编辑才喜欢用这种糟蹋纸的办法。现在的印刷技术都是高清水平的,照片要素完全可以通过适度大小展示出来,绝对不是越大越好。
再者,彩照印张一定要符合印刷装订的规律,页数不能是单数,而且须是16开的倍数,不然弄出了单数页,如何装订啊。
还有,地方志一定要用好注释
20年前我撰写过一篇文章《地方志要用好注》,陈桥驿先生很赞赏,专门给我写信支持。我觉得,志书中的注有三用:
一是资料出处,提高文献的可信性。这一点,这部志书有的统计表注明了出处。出版社的编辑应该要求必须加上规范的注释。有的文章出处的写了一个《党史信息报》。而年月日没有。
地方志的几位学者考证的论文,发表在哪里?都没出处。
还有,赵匡胤的《咏日》诗以及几位古人的诗词,为什么收录呢?没个说法。旧县志中古人的诗多了,为什么这一版地方志要收录这几首呢?是新发现的吗?出处何在?要通过注释,说明理由啊。
注的第二个作用是以事系人。外籍人不立传。但可以通过注,简单介绍一些外籍人物。譬如附录里最后的几首风景诗,作者是谁啊?起码给个说明啊。
注的第三中作用是阐述观点。志书不议论,正文只写结论,但可以通过注释,阐述编者的观点。
结
总之,这一部新的武安市志,资料收集很详实,编写整理很用功,文笔很流畅,学问研究扎实,是一部很好的志稿。但需要继续完善。
真心希望我们这一代编写的志书,站位要高,学术性要强。不仅让地方上领导有用,而且要让学术界感到我们的学术功力和研究能力,让新方志有用、可信、新颖、权威。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不妥之处,敬祁见谅。
梁勇
2013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