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解读“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2013-08-30 07:07:18)
标签:

转载

分类: 谈古论今
一家之言

 

解读“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作者:王化勇 

 

“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语出《史记·赵世家》。原文为:“三年(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今陕西延安一带)。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还归,行赏,大赦,置酒酺(pú,欢聚饮酒)五日,封长子章为代 安阳君(安阳故城在今山西定襄县)。”

“起”,《说文解字》云:“能立也,本发步之称,引伸之为立。又引伸之为凡始事,凡兴作之称”。《辞海》有起立、起床、启发、发生、起事、举用、兴建、出身、竖起、凸起等释义。笔者以为,此句之“起”,应作“攻取”解,即攻克、拔除意。“起灵寿”即攻拔、拔除了灵寿这个据点。“北地”,指战国时的“三胡”之地:林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楼烦(今山西省西北部)、东胡(今内蒙古南部,河北省北部及辽宁一带)。“代”:代地,今河北省蔚县一带。“方”时间副词,作“才”讲。

“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全句的意思是:赵国灭掉中山,攻拔了灵寿这个据点,赵国北向可直指三胡,三胡才畏服;同时,邯郸与代郡连成了一片,中间再也没有阻隔,道路畅通无阻。

这句话也从侧面写出了“灵寿”当时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

以灵寿为都城的中山国疆域包括今石家庄市全部,保定市大部,邢台市、沧州市各一部。中山国的存在将赵国的北部代地及其河套南北的地区分割开来,且阻隔着北向代、云的道路,严重影响着赵国的安全,阻遏着赵国向北发展。

赵国开始时,占有山西省中东部地区,与北部的代地关系密切,这既有地缘关系,也有其历史根源。赵国的祖先赵衰随从并护卫晋公子重耳避乱出亡十九年,重耳为晋公后,赵衰以功封为原大夫、居原地,执国政。原地即今山西原平县,其古城在代州南。原成为赵的发祥之地。

赵衰的五世孙赵简子(赵鞅)为晋国上卿,曾患重病不省人事,弥留之际仿佛到了帝所,与众神游乐,见儿在帝侧,帝指一翟犬告诉他:“等到你的儿子壮年后,以赐之”。一天,赵简子外出,路遇一异人,为他释解病中所见,说:“帝侧之儿,即汝子也,翟犬者,代的祖先也,预兆您的儿子以后必得代地”。赵简子笃信谶语(谶chèn,迷信的人所谓将来要应验的预言),特别留意于代。不久,他将女儿嫁于代王为妻。一次,赵简子告其诸儿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争先恐后的驰往常山寻找宝符,皆无所得。唯毋卹(wú xù)归来说,“已得宝符”。赵简子让他说明白。毋卹说:“从常山上行至代,代可取得(代郡在恒山之北,恒山在常山之北,灵寿有路可达恒山之侧的飞狐口、龙泉关,往北即可至代)。”以此赵简子知毋卹贤,不久废掉了太子伯鲁,立毋卹为太子。晋出公十七年(前457),赵简子卒,太子毋卹立,是为赵襄子。其姊为代王夫人。埋葬赵简子后,未除服(未脱掉孝服,古代孝子除服为二十七个月),赵襄子北登夏屋(在今山西代县东北六十里,俗名草垛山),宴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dǒu,舀水、斟酒的方形勺子)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斟:精美羹汤。行斟:添加羹汤时)时,暗中给宰人雒(luò,人名)下令,让他用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并以代封其兄伯鲁之子周,为代成君(伯鲁系襄子兄故太子,时已死,故封其子周)。

赵襄子四年(前454年),智伯率韩、魏、攻赵、赵襄子奔保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传说,在途中得霍泰山(在今山西临汾市)山阳侯天使所赠其竹二节,赵襄子斋戒三日,亲自剖开,有朱书(用朱砂写成的文字)。说:“赵毋卹,我们是霍泰山山阳侯天使。我们将使你灭掉智氏。你也要为我们在一百座城立庙,我们将把林胡的土地赐给你。在你的后代中,将有一位勇健的君王(指赵武灵王),皮肤黑红,龙脸鸟嘴,髭髯(zīrán)络腮,宽胸大腹,下体修长,上体壮大,左衣襟,披甲乘马。他将全部占有黄河中游一带,直至休溷(hùn,在今榆林以北河套地区)地区的各部貉人(貉hé。貉人:戎狄)。向南攻取韩、魏的城市,往北灭掉黑姑(戎国)。”此虽系神话,但也正是赵襄子的壮怀。赵襄子素有大志,他的雄图大略是:第一步统一北中国;第二步南向争夺黄河流域;第三步统一全国。赵襄子执政三十三年卒(前425年)。他本是庶出幼子,为赵简子废嫡长子伯鲁而立。然而,他却笃行宗法礼义,执意还政于嫡长子。他有五个儿子,均不立,传位于伯鲁之子代成君。时,代成君已死,乃取代成君之子浣立为太子。浣立,是为献侯。赵献侯十三年在代地筑平邑城(在今山西大同县)。代为赵东北方之政治中心,军事要地,赵历代君王都很注重此地。

赵、魏、韩三分晋国后,赵国迁都于耿(今山西省河津),从耿至代总是从今晋中先到晋东北,继而到代。公元前386年赵国又迁都于邯郸,邯郸在太行山东,向北到代有中山国与燕国的阻隔,只得先翻越太行山至晋,再向北向东,极为不便。

赵武灵王时,赵国已拥有今山西省西北部、中东部、河北省的南部、中东部大块国土。然而,中山国像一颗钉子,楔在其版图之中,致使疆土未能联成一体。赵武灵王曾烦恼忧虑的说,“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东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攻拔了灵寿,消灭了中山国,将太行山东西两侧联成一片,实现了他“欲继襄主(赵襄子)之迹(心迹、心愿),开于胡、翟之乡”的心愿,为其统一北中国打下基础,这能说不高兴吗?于是就有“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之说,又有“还归,行尝,大赦,置酒酺五日”之举。

第二年,赵国将灵寿城稍加整理,以为屯兵之地。此时,赵国在太行山以东,南有邯郸,中有灵寿,北边有代,此三城是赵国太行山东的三个军事重地。三座重镇在抗燕、抗胡、抗齐,巩固赵国领土,沟通赵国内外交往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现在有人将“起灵寿”的“起”解释为“兴建”,“修建”“建成”之义,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既词不达意,又违背史实,甚至别有用心。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灵寿故城是赵武灵王所建,与中山国无关,中山国的都城不在灵寿故城而在平山三汲,甚至还有人说三汲就是灵寿等等。

    首先,“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是一个因果关系句子。中山国是赵国的心腹之患,他像一颗钉子楔在赵国版图之中,阻挡了赵国通往代地的道路,影响了赵国向北发展,使具有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既不方便又失面子。攻取了灵寿,消灭了中山国,北地服从了,通代道路畅通了,这是顺理成章的。如果说建起一座灵寿城,代道就通了,北地就服从了,显然道理不充分。其次,灵寿,早就存在;灵寿城,既然是中山国的都城,也早就具备且固若金汤,不管赵武灵王还是赵惠文王,都不会在攻取灵寿灭掉中山国后再去建造一个新灵寿城,最多是将原灵寿城作一修整。再次,中山国的都城(灵寿)到底在故城还是在三汲,其实不用争论,也不是那些“家”们随意说了算的,自有白纸黑字摆在那里,成书于清代的《畿辅通志》、成书于民国的《河北通志稿》都将故城村又称为灵寿村。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