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城系列·鼓城

(2013-07-31 13:14:22)
标签:

文化

分类: 燕赵故城故事
承蒙河北青年报相约,让我写一个河北省地方文化的专题,为了和《燕赵晚报》国保单位系列还有《燕赵都市报》学斤先生的《燕赵风骨》区别,也重复。我选择了我考察、考证过的河北鼓城废墟作为选题。我想叫《寻找逝去的文明·故城》。河北省至少有百十处这样的废墟,给历史留下了厚重的遗产,也留下了许多传说和疑案。我就是想梳理一下我几十年的考证成果,揭示这些废墟的历史疑案。还原真实的历史。
 
鼓城:商朝源起走过隋唐
·2013-7-31 10:04:21·来源:河北青年报
故城系列·鼓城

在晋州城西2.5公里的鼓城村,原本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鼓国的都城鼓城。它本是晋州城池的前身,从商朝时的封国到春秋时代的白狄故国,再到战国时荀子的祖先荀吴发起的那场战争,这座古城,见证了数不尽的繁华、沧桑与落寞。

http://www.hbqnb.com/news/Files/adminfiles/fengrui/20130731/2013073110071427630.jpg

■鼓城遗址残留的土埂几乎已经看不出来了

 

甲骨文记载鼓城是商代的封国  

为了获得新鲜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我来到了位于晋州城西的鼓城村。这座曾经因战争而闻名的城垣,现在是否还保留着当年的蛛丝马迹?

《晋州志》记载:“坡城,即下曲阳故城。”在城垣附近,原来有一座土阜,名叫鼓山,山下的土坡当地俗称“鼓城坡”。因此,村名也叫坡城村,到清代才改为鼓城村。

村中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介绍说,在他年轻的时候,村东还有一列长长的土埂,都是一层一层夯土筑成的。后来,村民盖房子取土,不断挖掘,前几年都挖平了。

此外,村子北面一座小庙所在的位置,就是原来鼓城坡的遗址。麦田北面的土路就是当年土阜的位置。如今土阜早已夷为平地,在土阜一侧的低洼地附近村民种植了很多洋姜。

故城系列·鼓城

曾经的繁华都已不再,被挖平或掩盖的古城遗址似乎很难让人们追根溯源,难以在历史长河里看到它的变迁。鼓城的历史,似乎成了一个谜团。

事情的转机要从甲骨文学的兴盛说起。出生在清朝的王懿荣,因发现、收藏和研究殷墟里挖出来的甲骨文,从而带动了一门学问——甲骨文学的兴起。在甲骨文的卜辞中,记载了很多河北地区的古封国和方国(多为少数民族部落居住的地方),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垣地名相同,有位历史学家在《追溯商代邢都地望》的论文中说,西周王朝分封的同姓和异姓的贵族封国,大都是原来殷商时期的封国、方国或殷商之重地。

按照这个思路,学者们在甲骨文《卜辞》中发现,其中明确记载商王武丁诏封儿子子宋于宋,这个宋就是赵县的宋子城。而在说到子宋的宋的时候,还提到了一个叫鼓的地名。这个鼓与宋子城不远,这就是位于晋州城西侧的鼓城。

由此可见,所谓春秋战国时期的这座鼓城,原来是商代一个封国的名字,在今人看来,这里应该是历史上商民族的始祖契的母亲简狄的娘家故里。简狄是中国商民族最早的母系社会的祖先,她的部落有娀氏,也就是女戎氏,或许到了春秋时期,中原王朝就把这里的人称为狄人。从这个结论来看,春秋以来的文献中把鼓国称为白狄或北狄,或许是一种曲解。

鼓国与鲜虞、肥国结成部落联盟  

大约公元前500多年前,从太行山西面迁徙到华北平原的白狄族的一支在这里建立了鼓国。由于他们人口较少,经常受到大国诸侯围攻,因此,他们与北面的鲜虞国(今正定新城铺村一带)和西面的肥国(今藁城市西南2.5公里的城子村)结成白狄族部落联盟。

《左传·昭公十五年》记载,晋国的大夫“荀吴伐鲜虞,围鼓,取之”。通过战争占领鼓国,削弱了鲜虞国部落联盟的势力。昭公二十二年晋国再次袭击鼓国,“灭之”。

这段历史,充满了传奇。

春秋时期,晋国已经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正在踌躇满志东西扩张。此时的晋国出现了不少能征善战的军事家,诸如赵简子赵鞅和荀吴,都是晋国名将。荀吴,就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的祖先。

荀吴是一个很会打仗的主帅,公元前527年,春秋时期的十四个诸侯经过谈判会盟,达成了停战协议的盟约。这就使中原诸侯大国之间的战争得到歇息,晋国暂时不用和郑国、齐国打仗了。作为晋国主帅的荀吴,就盘算如何乘机扩张势力,寻找机会,兵出太行,征伐鲜虞部族联盟的几个小国。

荀吴率领军队到了今藁城附近,突然发兵,进攻肥国的都城昔阳,就是藁城市的城子村。本来这个肥国就很弱小,而且丝毫没有准备,荀吴很快攻占了肥国都城昔阳,带着肥国的国君绵皋得胜而回。这下子,荀吴与鲜虞部落联盟结了仇。

大概是荀吴攻占肥国的战斗太容易了,所以,三个月后,他就开始进攻鲜虞部落联盟中最强势的鲜虞国的正定新城铺。这一次鲜虞国做好了充分准备,荀吴没有得胜。

不杀鼓国国君 后派兵巧取鼓国      

第二年,荀吴积极备战,从北面向鲜虞的一座重要城邑发起进攻。鲜虞和鼓国调动大量的军队,全力迎战,抗击晋国军队。荀吴的进攻被击退,只好撤兵。不久,荀吴经过修整,发动了对鼓国都城的进攻。

这一回,荀吴从南面出兵,先包围了晋州鼓城的鼓国都城。鼓国被包围之后,城里形势严峻,于是就有鼓国人偷偷跑出城,告诉荀吴愿意投诚,希望可以里应外合,帮助拿下鼓国,但被荀吴拒绝了。随即,荀吴把鼓国叛徒交给鼓国军队,让他们杀死叛徒,并修缮工事。

荀吴的大军围鼓三月,鼓国大将自知无力回天,所以带着部属出来投降,荀吴看了看投降者的部属,说:“你们的脸上还没什么饥色嘛,还是回去好好守城吧!”荀吴的下属又问他:“现在城池唾手可得,你却不要,这使我国的百姓劳苦而士兵疲惫。”

荀吴回答:我主张各国军民要忠诚国家,反对投降主义,尤其反对叛徒。如果我们如此容易取得了城池,他们日后也会很容易投降别人。

又过了几天,鼓国君王派人来对荀吴说:“我们的粮食尽了,力也竭了,真的想投降。不想打仗了。”荀吴这才光明正大地开进城去,没杀戮一个鼓国人,只是带着鼓国的君主(鸢鞮)回国了。到了晋国的边界,荀吴让三军将士和百姓集中起来,要举行盛大的受降仪式。他给鼓国国君松了绑,却没有杀掉鼓国国君,反而把他放回去,让他继续做国君。

回到鼓国之后,鸢鞮依然忠于鲜虞部落联盟,还是与晋国抗争。这一次,荀吴动了真气。他派士卒伪装成卖粮食的商人,粮食车里藏着兵甲,假装在鼓国都城的门外休息,突然袭击杀进城去,攻陷了鼓国的都城。这次的鼓国国君鸢鞮没有那么幸运,他再次成为晋国的俘虏。昔阳被正式划入晋国版图,荀吴派大夫涉佗作为这里的守将,他自己押解着鸢鞮回到晋国。

唐代名臣魏徵原籍下曲阳  

到了战国时期,这一带成为中山国的领地。昔日鼓国的都城鼓城,一度成为中山国的都城。后来中山国都城才迁到了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一带战国灵寿故城遗址)。

西汉初期,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垣设置下曲阳县,因为当时恒山郡有上曲阳县,就是今曲阳县。这上曲阳是因为在群山之曲的南面,所以名叫上曲阳。而下曲阳是因为地处滹沱河之曲的北面,所以名“下曲阳”。到了隋朝开皇十六年,不知道是因为滹沱河泛溢,还是因为战略原因,就把下曲阳县治所迁徙到昔阳城,也就是现在的晋州城,更名为昔阳县,隋朝开皇十八年,又改昔阳县为鼓城县。元太祖十年,在鼓城县置晋州,管辖鼓城县和藁城县。清代雍正二年,雍正皇帝调整政区,晋州为直隶州,辖无极、藁城两县。

自从隋朝以后,鼓城不再作为县城之后,城垣逐渐残败。但在附近一直保留着这座故城遗址。

下曲阳县是一个地灵人杰之地。尤其是魏晋隋唐时期的下曲阳的魏氏家族名人辈出,人才济济。其中北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魏收,出生在这里,他在北齐时期主编的《魏书》是二十四史中一部重要的史书,在正史体例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魏收的后世族人魏徴,是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一代名臣。他原籍下曲阳,少年时出家为道士,后投奔瓦岗军,随李密归顺大唐。先为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协助李建成围剿窦建德,谋划巩固李建成的太子地位。“玄武门之变”以后,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即位,魏徴得到唐太宗的信任,封他为谏议大夫,魏徵得以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谋臣。他与李世民的君臣之德被后世封为楷模。

俱往矣,鼓城这些昔日的辉煌,在历史的烟云之中,都被随风吹散。如今,一切历史都淹没在年复一年的麦田之中了。■文并图/梁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