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以下为三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以下为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 [转载][寻访]三里桥、八里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三里桥、八里桥
文/小麦撒野
图/小麦撒野
石家庄背依太行山,面向大平原,境内多河流支脉,以洨河最为出名,其上的赵州桥、永通桥皆为中国古桥之精品佳作,列入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至今,参观者络绎不绝,然自古至今,各支流上的古桥修建无数,遗存下来却寥寥无几。
石家庄周边区域内保存尚好的古桥大概有20-30座,因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和生态恶化等原因,河流大多无水,绝大部分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桥梁功能,有的成为村中垃圾场,有的成为深山中沟壑中的样子货,和赵州桥这样名声在外且能一人收取40元门票才能一睹芳容的大小姐相比,此情此景不可言状。
今儿说的是滏阳河支流之一的槐河之上的两座桥梁,名曰:三里桥、八里桥。
两座古桥分别位于元氏县和赞皇县,相隔数十里,两者之间并无内在联系,但作为槐河上游仅存的两座古桥,还是有必要去探访一番的。
在说三里桥之前,先普及下槐河的基本情况。槐河,发源于赞皇县西南部嶂石岩,为滏阳河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槐河古代称泜水,这个古名称谓最早来源于《山海经》,郑板桥曾有诗曰《泜水》:泜水清且浅,沙砾明可数。漾漾浮轻波,悠悠江远浦。
看起来,古代时候,槐河这条贯穿石家庄山区的支流小河,还是小有点名气,风景看起来也有点江南味道,只是如今,这条河已经彻底干涸,既不能划船,也不能行车,连人畜走过去,也多有不便,更多的地方,河道已经淤塞或者填平,成了农民的耕地,槐河作为一个水利名词彻底消失了,但作为一个地理学名词,将长久存在,特别是上游支流的两座古桥,特别应该写上一笔。
先说三里桥。三里桥位于元氏县南苏阳村,建造年代不可考,清末重修,因在该村村南三里处,故得名三里桥,入村后,先看到过街楼一座,像是重新修过的,但是券石和吸水兽保留完好,应是明清时期的乡土作品,过街楼旁有三两老人在下棋,问路后,得知三里桥需绕小路才能通往,老人们感叹道:那个桥可真是个宝贝啊。
估计是鲜有我这样专程来看这座小桥的,老人立身送我走远。经过不太复杂的找寻,看到了传说已久的三里桥。
三里桥像是遗失在北方乡间的园林小品,在太行山千纵横阡陌中迎接找寻它的客人,只是,它不会在歌唱,不会在撒娇,甚至,也不会在哭泣。
桥底的河道没有一点流水的痕迹,推算起来,断流已经是年代久远的事情了,桥面约有十五六米的样子,石拱单孔,跨度十余米,桥宽6米,基础牢固,桥的上游来水位置宽口进入,过桥后,河面陡然缩小,两侧岩壁凌厉,看样子,当年来水之场景,也如猛虎扑食一般,迅疾而越。
桥拱处一面写着三里桥,一面写着崖沟桥,想必三里桥是官名,崖沟则是当地人对这里的土称。
桥面上树有两通碑,一碑为清光绪年间树立的重修碑记,上书重修碑刻的捐款人和善众,其中有多位元氏县衙公务员捐银1两--10两不等,另一碑为20多年前树立的文保碑,上书元氏县文物保护单位字样,当然,现在的衙门比当年的衙门人数多出几百倍不止,但别说捐钱,就是知道这个桥的能有几人呢?联想起周边多处文物处于保护失控的状态,真的为这座桥捏了一把汗,前朝官员乡绅集资修建的老桥,千万别毁在当朝人手上,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让我不敢多想。
有一则关于三里桥的细节,那就是,历史上,官衙还在这座桥设立茶水处,专供往来大车、乡民饮水解渴,且完全免费。不敢说这样的待遇有多高档,但在经济不甚发达的明清时期,官府能为老百姓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令人震惊了,想必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走过桥面,穿越丘陵小路,不远就走出元氏县界,进入赞皇。
和元氏县一样,赞皇同属千年古县,是太行山欠发达地区,为国家级贫困县。赞皇县的文物保护形势相比元氏县更加严峻,境内曾多次传出文物被盗被毁的新闻,在山势优美、历史积淀深厚,寺庙估计林立的历史名山五马山,当地政府居然在这里设立了“五马山工业区”,采石排污项目不堪入目,好端端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即将破坏殆尽。
忧虑是木有用的,人微言轻无力改变现状,只有多走走,在他们彻底毁掉之前,去探望这些古迹,这,才是对千百年历史传承的最好纪念。
说跑题了,接着说第二座桥,八里桥。
八里桥,位于赞皇县城西南的下王小峪村后山,始建年代不考,明嘉靖六年(1527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因该桥在赞皇县城西南八里处,历史上又是河北山西之间的官道要冲,因此得名八里桥。
关于八里桥,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这里不再一一赘述,重点说桥本身。下王小峪村是个历史名村,除了这座八里桥外,还保留有赞皇县唯一的古戏楼,村中还有菩萨庙等景致,只是近年重修,已经看不出原有的模样了。
八里桥位于村南处,多为上山小路,路不太好找寻,打问方向时,恰有一中年村民主动带路,遂上车。但他因有事儿又半路下车,一顿好找后,才远远望见深藏沟壑中的八里桥。只是,回程途中,发现该村民将未熄灭的烟头扔进座套,后座烧了一个大洞,心疼不已。这是后话了。
八里桥从远处望去,不像一座桥,倒像是一座梯田的堤坝,这里荆棘丛生,接近它实属不易,和三里桥相比,这里更加的人迹罕至,这座桥的四周已经看不出河道的样子,多年的淤积和土地平整已经几乎掩埋了这座古桥,桥的一面几乎看不到,只能从另一侧领略它曾经应有的风采。
八里桥为石砌拱桥,立桥单孔,净跨3.1米,桥身高6.6米,孔高3.7米,全桥长40.5米,引桥长37.9米,桥面宽5.2米,保存较好。
探访该桥时,一位村民跟了过来,闲聊中,他说,这座桥当年在两端还有很多碑刻,记述了该桥的修建经历等等,这些在文革期间一并毁掉,至今桥周边上下看不到任何碑记和文字,桥拱处有铁箍匝入的痕迹,看样子,推断清末民国期间曾大规模维护重修。
村民还说到,当年这座桥是通往山西的要道,来往人员甚多,到了这座桥,就知道快到山西了,当然,从山西过来的客商,走到这里,也便知即将进入赞皇城。
古桥周边已是耕地和果林,让人想起了一个词,沧海桑田,历史的跨越、时代的迁移、环境的变幻使得这座古桥风韵尽失,不再优雅,唯一保持的尊严,便是尽量活在这个世上。
我是过客,没有打扰他的宁静存在,但我的内心,确实不再平静,这样的古桥不再有,这样的历史不会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