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话实说第二十三回 赵州石桥名天下,李春怀丙留佳话
(2012-10-08 17:58:47)
标签:
杂谈 |
说起赵州桥,几乎无人不知,可以说是石家庄市境内知名度最高的名胜古迹。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赵州桥》这一课。1961年赵州桥就和正定大佛寺一样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赵州桥为“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这是他们继埃及金字塔、苏伊士运河、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等之后安置的第十二面铜牌,这在中国尚属首例。可见赵州桥在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崇高地位。
那么,这座被视为人类建筑奇迹的赵州桥,是谁人所建,又是什么人曾经挽救过它的溃塌?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秘密。
古代流传着著名的《小放牛》唱段。其中唱道:“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
戏词说:赵州石桥鲁班爷来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押了一道沟。
其实,这是关于赵州桥的神话传说。根本不是历史。
真正修建赵州桥的建筑大师是隋朝赵州人李春。而传说中的八仙是唐宋时期的八位道人,其中的张果老,就是唐朝恒州一带著名的道士,历史上确有其人,后面我会详细介绍他的生平。今天,我们主要讲一讲赵州桥和两个人物的故事。
第一个人物,就是赵州桥的创建者李春。
李春,隋代人,生卒年和籍贯不详,著名桥梁工匠,他于隋文帝时主持设计和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南北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赵县为赵郡治所,这里处于南北交通的要冲。向北通往河朔重镇涿州,南下可达东都洛阳,交通十分繁忙。可是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南的洨河阻断。洨河是滏阳河上游北沙河的一条支流,在古代河面宽阔,水势很大。特别是夏秋的雨季,雨水和山泉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河水,形成汹涌的洪流。阻碍了南北交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隋王朝决定修造一座石桥,李春受命负责设计和大桥的施工。他对洨河及两岸地质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大桥建成后,取名安济桥。就是平安渡河的意思。由于赵县古属赵州,后代便将安济桥俗称为赵州桥了。赵州桥建成后,便利了洨河两岸车马行人往来,在南北交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嘉贞曾经在河北当官,他在著名的《石桥铭序》中说:
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在这篇被收录到《全唐文》的石桥铭序,描述了安济桥所用石料的结构,对石桥栏板的雕刻艺术给予很高的赞誉。尤其是对这座石桥敞肩式的结构,两侧的四个小拱的作用,他认为,“盖以杀怒水之荡突”。
一语“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出了观赏者内心的震撼,道尽了赵州桥的奇妙。
导读一:
在赵州桥的桥面中央东侧,有一道深深的车辙,车辙前方不远处,有两个圆形的蹄印。这里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赵州桥是鲁班所造,他跟妹妹鲁姜比赛,在一夜之中修成的。大石桥的精美奇特轰动远近,连八洞神仙都惊动了。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柴王爷推着独轮车也赶来参观。他们来到桥头,正巧碰上鲁班,问道:这座大桥是否经得起他俩儿走。鲁班心想,这座桥骡马大车都能过,两个人算什么,于是满不在乎的就请他俩儿上桥。谁知,张果老褡裢里装有日、月星辰,柴王爷推着的小车里载有五岳名山。他们上桥后,桥被压得摇晃起来。鲁班急忙跳进水中,用手使劲撑住大桥东侧,这样张果老和柴王爷才得以过去。大桥虽然没有倒塌,但在鲁班手托的桥拱石上留下了清晰的手印,桥面上也因此留下了驴蹄印、车道沟。
这个传说最早见于元代初年的《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该书是一部志怪小说集。书中特别提到这则传说,“此古老相传”,那么其形成历史更为久远。虽然虚妄荒诞,不可凭信,但为赵州桥笼上了一道神秘的色彩。在民间流传甚广,以致于为后来流传的《小放牛》提供了素材。
如此一来,民间总把赵州桥与鲁班联系在一起。赵州桥的实际建造者李春却少有人知了。鲁班,春秋时人,原名公输般,在民间被奉为木匠的祖师爷,以至神化成为中国工匠们敬拜的神仙。在传说中赵州桥能与他联系在一起,足以说明它的神奇和在民间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以致于后来有人认为,赵州桥的设计充满了哲学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睿智。
至于桥身上为什么会有类似驴蹄印、车道沟的痕迹呢?现在工程专家对此已经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他们认为这些痕迹是行车指标和工程指标。由于赵州桥是采取纵向并列砌筑法修建的,两边如行重车,桥就容易损伤。桥面上的驴蹄印都在东侧1/3的位置。这就是说,重载过桥应当走中间。桥腹上的手掌印应当是一种工程指标,表示万一桥发生裂痕,可在手掌印处暂时支撑,以免坍圮,可以从容维修。
赵州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敞肩圆弧拱桥。大桥全部用石料建成,共用石块1000多块,每块石重达1吨。这些巨石是如何垒砌起来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赵州桥是利用天然地基,在河床两岸的粗砂岩层上,铺设了五层石板为桥台,桥身就架在桥台上。下面既未打桩,也无其他石料。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专家曾经测算,这座桥台的“反应力”每平方厘米5-6公斤,而一般粗砂地基的“许可耐压力”为每平方厘米4.5-6.5公斤,证明了这里的地基正好能承担桥身的重量。这说明李春对水文、地质、结构力学已经有较深的认识,能够综合掌握运用。在没有精密仪器的一千多年前,能计算的如此准确,实在不可思议。
赵州桥主拱由28道相互独立的拱券纵向并列砌筑。在建桥时先砌中间的,再砌两边的,拱圈与拱圈之间错缝拼砌。拱石缝隙用石灰填充。各块拱石之间用腰铁相连。还有九道铁梁横贯于拱背之上,以增加桥身的耐久性。另外,每条拱券坏了可单独修理。这种构思是否包涵着古代对九大行星、日月星辰的哲学理念,给后人留下了无暇的遐想。
我国建桥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代就开始筑桥以渡河川。至晚在魏晋时已开始建造石拱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多处提到一些河流上的大梁,就是大桥。在从蒲吾县、平山县黄壁庄流入洨河和冶河上,就有魏晋时期创建的大梁――城郎桥,直到如今,在栾城县北面还有城郎桥这个村名,印证了北魏时期郦道元记载的城郎桥的位置。
我国石拱桥的出现虽然早于隋代,但李春在大桥设计和建造中充分吸收了历代桥梁建造的成功经验,并大胆创新,使赵州桥具有创新特点和重大的技术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导读二:
赵州桥采用圆弧拱形式,改变了我国大石桥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李春采用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桥面平缓,便于行人和车马经过,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
赵州桥采用敞肩结构。就是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这种设计不仅可以增加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还可节省大量土石材料,减轻桥身的自重。
赵州桥采用单孔形式,也是一种大胆尝试。河心不立桥墩,石拱跨径长达37米之多。这是我国桥梁史上的空前创举。
自赵州桥建成后,后世仿造者比比皆是,赵县西城门外永通桥,唐代仿照赵州桥所建,规模较小。当地人习惯上将赵州桥称为大石桥,永通桥称为小石桥。另外,栾城东门外金代的凌空桥,宁晋古丁桥,行唐的升仙桥、井陉苍岩山金代的桥楼殿,井陉天威军桥,山西晋城金代的景德桥,山西原平金代迎恩桥等等,都是在赵州桥的影响下建造的,但规模和影响均没有超过赵州桥。
赵州桥的技术成就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领先的。西方在14世纪才出现敞肩圆弧石拱桥,比中国晚了六百多年。1933年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察了赵州桥后对其赞叹不已。解放后,梁思成和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曾几次勘察。茅以升的名文《中国的石拱桥》中就重点介绍了赵州桥。英国著名的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26项从1世纪到18世纪先后由中国传到欧洲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的第18项就是弧形拱桥。
这座石拱桥,到北宋时期经历了第一次修缮。另一位著名工匠在历史上留下了英名,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二个重要人物――正定和尚怀丙。
这个怀丙和尚在历史上比李春的名气要大的多。在人民大会堂陕西厅有两尊生锈的古代大铁牛,就是北宋真定的怀丙和尚从黄河中打捞上来的文物。
唐宋时期的河中府(就是现在陕西永济县西)黄河边有一座很大的浮桥,用八尊各重数万斤的巨大铁牛牵引固定。后来河水暴涨,冲毁浮桥与堤岸,铁牛沉入河中,当地人招募能人,要打捞出来。找遍各地,没有人敢完成这个任务。真定和尚怀丙应邀出山,指挥着把这些铁牛捞上来。
导读三:
铁牛落水,大和尚如何巧施妙计河底捞回?
因小失大,众百姓怎样导致石桥岌岌可危?
话说怀丙和尚,来到河中府黄河岸边,命令衙役们准备两条大船,万斤土石。装满两只大船开到铁牛跌入黄河的漩涡处,用木梁架在两船之间,用缆绳钩住水下铁牛,然后逐渐缷下船上的土石,铁牛就露出水面。怀丙巧妙利用浮力原理,靠两只大船去掉土石以后的上浮力,把重万斤的铁牛打捞上来。众人都十分佩服他的足智多谋。河中府的转运使张焘将此事上报朝廷,皇上下诏赐给怀丙紫衣以示嘉奖。后世传说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其实是个演义。而历史上怀丙和尚真的用过这种办法,而且为陕西留下了千年铁牛的国宝。
当然,这是真定怀丙和尚为陕西做出的贡献。其实,他作为能工巧匠,还主持了其它几项修缮工程。
据《宋史·方技·怀丙传》记载:当时的赵州安济桥由于老百姓偷走用于固定大桥拱石的那些腰铁,破坏了桥梁各条拱石的整体性,致使“桥遂奇欠倒,计千夫不能正。”非常危险,也就是赵州桥就要散架了。
真定能工巧匠怀丙和尚,在此之前已经利用科学的力学原理,修缮真定天宁寺凌霄塔中间的木柱之后,声名远播,被邀请修缮赵州安济桥。他用横梁加固和腰铁铆合的方法,逐一将大桥的拱石嵌合在一起,强化了大桥石块之间的紧固性,“遂使大桥复故。”挽救了安济桥倾覆的厄运。这是安济桥历史上第一次见诸史册的修缮工程。也在古代正史中留下了他的英名。
甚至因为怀丙的历史贡献,不得不发出一个历史的疑问。就是赵州桥内部现存的九根横向的铁梁,把28道石拱加固为一体。这个隐蔽工程,是李春在隋代创建时就已经使用了,还是怀丙和尚为了挽救大桥而采用的加固工艺?这恐怕是后世修缮者们无法考据的问题。或者隋代铁梁已经不复存在,后来怀丙和尚用铁梁加固,使得已经向两侧开裂的大桥重新加固为一体。
赵州桥历尽沧桑,经历了数次战火,承受了无数次人畜车辆的重压和自然风化腐蚀的考验,经受了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和多次地震的摇撼,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大地震,影响所及,赵县所在地方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仍安然无恙。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赵州桥不仅在建筑设计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也是一座古代建筑的艺术珍品。大桥雄奇壮观,
关于栏板浮雕蛟龙,有一个历史传说。唐武则在位时,突厥可汗率兵南侵,攻克定州、赵州城,准备继续向南侵犯。走到赵州大石桥,他的马突然跪地不敢向前,只见一条青龙卧在桥上,瞪圆双眼、甩动龙尾,似乎马上就要扑过来吃掉他们。突厥可汗见状吓得滚下马来扭头就跑,突厥兵也随着向北逃去。
这正是:
李春创举成伟业,怀丙神功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