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藏疆自驾游(8.1-4)

8.1,从格尔木到那曲。

在出城检查站耽误到6点半












杰桑·索南达杰(1954年4月~1994年1月18日),男,藏族,中共党员,青海治多人。曾担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治多县西部工委原书记。1992年创立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西部工委 ),开展可可西里地区生态保育的工作。1994年1月18日,在与盗猎者的搏斗中牺牲。


青藏铁路




由于青藏公路波浪状路面的颠簸,加之海拔高缺氧,从车上下来感觉步态不稳。
高德地图标示格尔木到那曲829公里,需跑15小时,绝对有道理。由于地基是冻土,青藏公路有一半以上的路段呈波浪状,开车就像在大浪中行船。公路中间高两边低,大车都爱走在中间,造成超车困难。为在天黑前赶到那曲,我开得飞快,不断超车,以致导航的手机多次震下来,必须让夫人拿在手上。


高原的天气小孩的脸,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乌云密布,接着大雨滂沱,瞬间又变成冰雹。

大雨冰雹过后





在宾馆对面的四川饭店用餐,感觉还在车上颠簸。回锅肉48元,味道不错,就是太辣,吃不了打包。就是这个辣椒害我肚子痛了一个星期。

途径巴马措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藏民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青稞面)等物,顺便献酒洒浆,添嘛呢箭杆。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











远处是巴马措





远观色林措

色林措是目前西藏最大的咸水湖,位于申扎、尼玛、班戈、双湖四县的交界处。是西藏第一大湖泊及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是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产生一个构造湖,为大型深水湖。

传说中色林是以前居住在拉萨西面堆龙德庆的大魔鬼,他每天要吞噬千万生灵,包括人和所有的禽兽,对他的淫威,谁都束手无策。在一个雷雨过后的良辰,一路降妖除魔的莲花生大师终于找到了色林。于是在莲花生大师的紧追下,色林逃到岗尼羌塘南面的一面浩瀚浑浊的大湖里,大师命令色林永远不得离开此湖,在湖中虔诚忏悔,不许残害水族,并把这个大湖名为"色林堆措",意为"色林魔鬼湖"。
色林措海拔4530米,湖泊东西长72公里,平均宽22.8公里,其中东部最宽达40公里,湖水面积2391平方公里,为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流域内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互相串通,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主要湖泊除色林措外,还有格仁措、吴如措、仁措贡玛等23个卫星小湖。每到夏季,湖边风光独特,湖中小岛上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候鸟。



主要入湖河流有扎加藏布、扎根藏布、波曲藏布等,均从其东南部汇入。扎加藏布全长409km,是西藏最长的内流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于色林错北岸入湖。上段东西向,长约80公里,为宽谷盆地,冰碛物发育;中段河谷宽窄相间,长约170公里;下段长230公里。扎加藏布流域面积1.6675万平方公里,河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色林错附近沼泽发育。波曲臧布发源于巴布日雪山(5654m)。扎根臧布发源于甲岗雪山(6444m)。


近10年色林措面积增量是前24年增量的近4倍。遥感图像显示,2003~2005年间,由于水位不断上涨,色林错南部湖面在昌都岗地区同雅个冬错发生了联通, 并在此后的时间内,湖面逐步扩大到了雅个冬错的西南岸。
色林错湖面水域增长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例如生长在低湖岸带茂盛的牧场草地被淹,湖区附近牧民不得不撤离。随着湖面水域的增长,有可能同其北面的崩则错、纳江错,及其东面的班戈错等连为一体,进而将会影响到拉萨-安多县至阿里地区的大北线的正常通行。












当惹雍措是西藏面积第四大湖,中国第二深的湖,是西藏最古老的雍仲本教徒崇拜的最大的圣湖。当惹雍措为南北走向,形如鞋底,三面环山。唯南岸达尔果山东侧有一缺口。达尔果山一列七峰,山体黝黑,顶覆白雪,形状酷似7座整齐排列的金字塔。它和当惹雍措一起被雍仲本教徒奉为神的圣地。湖边的玉本寺是一座建于悬崖山洞的寺庙,据说为象雄雍仲本教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达尔果"和"当惹"都是古象雄语,意为"雪山"和"湖",它们一个是神山,一个是圣湖。
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古老的传统宗教"雍仲本教"的发源地。作为本教的神山圣湖,达果雪山和当惹雍措养育了湖畔的人们,是古象雄文明的摇篮。



背景是当惹雍措




夕阳西下


余晖中的当惹雍措



清晨的当惹雍措 (中间)

清晨的当惹雍措 (右侧)

清晨的当惹雍措 (左侧)

当惹雍措对面的山



当穹措



西藏野驴(学名:Equus kiang)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平均肩高为140厘米。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头部较短,耳较长,能够活转动。吻端圆钝,颜色偏黑。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颜色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被毛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线分明。它们外形似骡,体形和蹄子都较家驴大许多,显得特别矫健雄伟,因此在当地人们常常把它们叫做“野马”。

现在正是换毛季节

该物种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

野驴的主要天敌包括狼、雪豹和猞猁。由于保护措施得当,野驴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仅在羌塘就有近6万头。据估计,1989年时西藏野驴的数量约在5.6万头左右,1998年的总数接近8万头 。另外,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调查统计,在阿里改则县察布乡北部和尼玛县西北部的局部地区有数量庞大的野驴群,有些群体的数量达到500头以上。因此有理由相信,西藏野驴的数量远远超出这个数字,达到了10万头。


限速单

藏野驴随处可见
羌塘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9.8万平方公里,靠近青海省可可西里保护区、青海三江源保护区、新疆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中昆仑保护区(规划中) 。

由于第二天是为期一周的赛马节,各局工作人员都到赛马场办公,我们在各个局和赛马场之间来回跑,直至晚9点多才买到油桶加了30升油。
第二天是赛马节开幕式,附近的牧民和政府官员齐聚改则县,网上的宾馆全部订满。我们开车跑遍全城,处处碰壁。已做好在车里睡觉的准备。最后在去加油站的路上看到一家小客栈。

平房,极小的房间,只有朝走廊的小窗,屋里仅有一床、一桌、一椅、一桶水、脸盆和脚盆。卫生间公用,在院子里。价格不贵,70元,要了两间,总比睡车上强。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总面积为24.712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保存完整的、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及多种大型有蹄类动物。羌塘自然保护区是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的代表地区,这里不仅有星罗棋布的湖泊,空旷无边的草场以及皑皑的雪山和冰川,而且有众多的濒危野生动植物。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3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0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它是中国国第二大自然保护区,是仅次于格陵兰国家公园的世界第二大陆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在西藏那曲、阿里两个地市,是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9.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共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被誉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2017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尔金山和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发布公告,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随意进入保护区开展非法穿越活动。

青藏高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形酷似驴、马杂交而产的骡子,因尾稍似马尾,所以有人又称其为"野马"。该物中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营游移生活。









"羌塘"为藏语,意为"北方旷野",在地理上没有严格的界限,泛指藏北高原内流水系的连片地域,面积约为70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5000米,植被稀少,交通不便,人迹罕至,北羌塘历来有"无人区"之称。羌塘四周海拔5000-7000米的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环绕,保存了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内部地势平缓开阔,源泊星罗棋布,高寒草原生物生长量虽低,但面积广大,食物仍较充足,加上冰雪融化,众多的河流及盐湖又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饮水和食盐。

羌塘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的总和超过两万五千平方公里,是中国湖泊总面积的25%,也是世界上湖泊数量最多、湖面最高的高原湖区。据统计,羌塘境内有近500个面积超过1km²的湖泊和300多个面积超过5km²的湖泊,其中比较大的湖泊有纳木错(1920km²)、色林错(1640km²)、扎日南木错(1023km²)等,这些湖的湖面均超过1000km²。


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早晚觅食,善奔跑。可结成上万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由于常年处于低于零度的环境,通体被厚密绒毛,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已成立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于中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新疆),少量见于印度拉达克地区。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藏羚羊的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雌兽没有角。雄兽有角,角形特殊,有20多个明显的横棱,细长似鞭,乌黑发亮,从头顶几乎垂直向上,仅光滑的角尖稍微有一点向内倾斜,长度一般为60厘米左右,最长的记录是72.4厘米,非常漂亮。因为两只角长得十分匀称,由侧面远远望去,却好像只有一只角,所以被称为“独角兽”或“一角兽”。

藏羚羊体形与黄羊相似,但比黄羊大,也显得健壮。通体的被毛都非常丰厚细密,呈淡黄褐色,略染一些粉红色,腹部、四肢内侧为白色,雄兽的面部和四肢的前缘为黑色或黑褐色。
头部宽而长,雄兽的吻部粗壮多毛,上唇宽厚,没有眶下腺。鼻部肿胀而略微隆起,鼻腔宽阔,向两侧呈半球状鼓胀,鼻端被毛,鼻孔较大,略向下弯。每个鼻孔内还有1个小囊,其作用是为了帮助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进行呼吸,以利于快速奔跑。
四肢强健而匀称,蹄子侧扁而尖。尾巴较短,端部尖细。鼠鼷部有两个对称的皮囊状鼠鼷腺,非常发达,能分泌有香味的黄褐色分泌物。


在羌塘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有7万多只藏羚羊在这里生存繁衍。每年4-6月,母羚们离开雄羚,汇集成成千上万只的巨大群体沿着准确而漫长的路线向北迁徙上千里,深入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产羔,7月份又原路返回水草相对丰盛的羌塘南部。



藏羚羊的活动很复杂,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


每年四月底,公母羚羊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仔,6-7月产仔之后母羚又率幼仔原路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有少数种群不迁徙。


藏羚羊性情胆怯,常隐藏在岩穴中,或者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挖掘一个小浅坑,将整个身子匿伏其内,只露出头部,既可以躲避风沙,又可以躲避敌害。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千米,寿命最长8年左右。
藏羚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但在食物条件比较贫乏的冬春季节,其觅食时间就延长,所以白天经常可以看到它们在四处活动;而在食物充裕的夏秋季节,则中午都在湖边、河岸或较低凹处休息。早晨和黄昏出来活动,到溪边觅食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杂草等,苔藓、开黄色小花的针茅草和拓荒先锋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是它们的美味。它的宽大的鼻腔有利于呼吸,所以能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奔跑,时速可达80公里,常使狼等食肉兽类望而兴叹。
当狼突然逼近的时候,藏羚群体往往并不四散奔逃,而是聚在一起,低着头,以长角为武器与狼对峙,常常使狼无从下手,只得作罢。冬末春初为交配季节,雄兽处于兴奋状态,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每只雄兽大约控制10-20只雌兽,严格看守,不让一只雌兽溜走或者被其他雄兽夺走。
一路上野牦牛较藏羚羊和藏野驴少见。

极为罕见的野金丝牦牛

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是食草动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

野牦牛个体高大,体重可达1吨,性情凶猛。公牛长有一副粗壮的犄角,角长可达1米,角基粗45 cm左右,两角端部向内靠拢且十分尖锐,它是防御天敌的锐利武器。

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草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类和家畜难以利用和到达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场,它却能登临受用。

野牦牛每天大部分时间均在摄食,边食边漫游,无固定的栖居地,只有大致的分布区。在严寒的冬季,由于植物被冰雪覆盖,因而常在较大范围内做短距离的迁移。善奔跑,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是野牦牛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野牦牛舌构造特殊,可以长期以垫状植物为食,因而成为特别耐粗食的物种。野牦牛的主要天敌是狼群,后者常在冬季以围攻的方式将老龄、幼龄和体弱的野牦牛追遂到冰上,待其滑倒后群起撕食。

野牦牛通常20~30只在草原上游荡、觅食,有时也会结成200~300头结成大群活动。有人亲眼见到十三头母野牛头朝外围成圆圈,保护圈内一群小牛,对抗圈外的四头恶狼。野牦牛的嗅觉十分敏锐,有危险时,雄兽必首当其冲,护卫群体,而将幼仔安置在群体中间。

成群的野牦牛会主动逃避敌害,遇到人或汽车也会跑走,而性情凶狠暴戾的孤牛则恰恰相反,常会主动攻击在它面前经过的各种对象,能将行驶中的吉普车顶翻。受到伤害的野牦牛不论雌雄,都会拼命攻击敌害,直到力竭死亡。







在巴毛穷宗以北至昆仑山南麓残留有许多新生代火山活动遗迹,如火山锥、桌状山及熔岩台地等。

新生代火山活动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