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南方的麦子1953
南方的麦子1953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4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逍遥游》“垂天之云”新解

(2013-02-11 10:11:08)
标签:

文化

古汉语词语

庄子

    《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一开首的一段是:

    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其中的“垂天之雲”是什么意思?有不同的解释。

    《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上》记录了古人对“若垂天之雲”的两种解释:“司馬彪云:若雲垂天旁。崔(譔)云:垂猶邊也,其大如天一面雲也。”

    关键是对“垂”字的理解。《说文解字》土部:“垂,遠邊也。从土,𠂹聲。”段玉裁注:“垂本謂遠邊,引申之,凡邊皆曰垂。”并指出“垂”就是后代“陲”的初文。“垂”本义为边远的疆土,引申为一般的边缘义。崔譔即用边缘义,但“天一面雲”是什么意思,“一面”是不是等于“边”,费人猜忖。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380页注[4]:“若垂天之雲:好像天邊的雲彩。”是承崔譔的解释而说得更清楚。在上古汉语里,表部位/方位的词可以前置于名词,例如《诗经·周南·兔罝》:“肅肅兔罝,施于中林。”郑玄笺:“中林,林中。”同样,“垂天”可以是“天垂”,就是天边。

    不过,《逍遥游》作此比喻,是欲极言鹏翼之大。我们知道,鸟类的翼展往往是其身躯的数倍;鹏鸟的背脊已经“不知幾千里”了,则翅膀展开,自然更大。然而人的感知心理,对天边的云彩,会觉得离得很远,却未必会觉得很大,用来比喻大鹏的翅膀,似乎不是十分妥帖。

    “垂”字后代常用的是悬挂义。悬挂义的本字是“𠂹”(“垂”的声符),用“垂”是假借。司马彪一方面用悬挂义,一方面说“天旁”,则又兼用边缘义。一个词如有两个同族的义项,实际运用时有可能兼有两义,但如义项之间不是同族关系就不可能兼用。“垂”之两义是本义与假借义之别,就只能用其中一义,首鼠两端如司马彪,实不可取。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下册(语文出版社2000年)522页注[3]:“若垂天之雲:像掛在天上的雲。”是明确用“垂”的悬挂义,而不用边缘义。依此解释,“垂天”等于“垂于天”。

    对这个说法可以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从古代汉语语法上说,“垂于天”能否省略介词“于”,说成“垂天”?古代汉语“动词+‘于/於’+宾语”的结构有时可以省略介词“于”,如“置于壁下”(放在墙根下)可以说“置壁下”,“投于釜中”(扔进锅里)可以说“投釜中”。但是这要有下列两个条件(至少是其中之一):一是动词是处置动词(如上两例的“置”和“投”),二是名词后面要有方位词(如上两例的“下”和“中”),即动词的宾语是方位结构。动词非处置动词、宾语非方位结构,这时“于”一般是不能省略的,譬如“立于陛”(站在台阶上)不能说“立陛”;“繫于颈”意思是“繫在脖子上”,要是说“繫颈”,就变成“繫着脖子”了。在此例中,“垂”不是处置动词,“天”字后面也没有方位词,把“垂天”视同“垂于天”不合古代汉语语法,至少是不合语法常例。诚然,不合常例的未必不会出现,像“程门立雪”的“立雪”就等于“立于雪中”。但一来这是四字成语,比较特殊,二来是近代的文言,不能与《庄子》的先秦汉语比。总之,这一点疑问比较大。

    第二,在文义上,这个比喻也未能表现鹏翅之大。从心理感知上说,“从天上垂挂下来”不见得比“不知幾千里”更大,恐怕还不如。更重要的是,大鹏奋飞,翅膀应该是往两边舒展,或者朝上方振举,怎么会是向下垂挂呢?这样的比喻很难让人感觉到宏大有力的气势。【注1】

    总之,崔譔和王力的解释合语法,但文义略逊;司马彪和郭锡良、李玲璞的解释不大合语法,文义更不妥。

    笔者提出一种解释,希望在语法和文义两方面都比较好些:

    “垂”用边缘义,且活用为动词,且为致使用法,后带宾语,义为“到达/在……的边缘”。古汉语表部位/方位的词可以有此用法。《史记》卷一○一:“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卷一一七:“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其中“垂堂”即“到/在厅堂的边缘”。又成语“如日中天”中的“中天”,就是指“(太阳)运行到/正在天穹的中央”。那么这里的“垂天”意思就是“伸展到天穹的边缘”。

    在文义上,以一直伸展到天边的云彩为喻,能很好地表现鹏翼极其宽广、遮天盖地的形象。可以想象这样的图景:大鹏南徙,一翅伸展到东方极远的天边,另一翅伸展到西方极远的天边,就像是覆盖了大半个天空、一直伸展到天穹最远端的云彩。神话中的大鹏在现实中的对应物当然是鹰,鹰在天空盘旋上升(“摶扶搖而上”)时,翅膀是大面积平伸的;所以,用“平铺着向远处伸展、一直到达天边的云”来比喻大鹏的翅膀,自然远胜于用“垂挂在天上的云”,也胜于“天边的云彩”。


【注1】古人每用“垂翅”、“垂翼”来比喻失败受挫。如《后汉书》十七:“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黽池。”“垂翅”与“奮翼”相对。尽管此例与《庄子》时代不同,仍可作参考。


    此为《古汉语札记三则》(载《汉语的历史探讨——庆祝杨耐思先生八十寿诞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1.)中的一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