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学员高云教师带我们走进《望海潮》——望湖山之秀美,览盛世之繁华
(2012-08-04 22:45: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工作室动态 |
望湖山之秀美,览盛世之繁华
【设计说明】
2、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3、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不仅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以其情致婉转、音韵悠扬的特色为宋词注脚,是深入感知宋词之美不可绕过的代表性作家。
4、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高中生理应多读、多背一些古诗词,来增强自身古典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
5、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去挖掘美,感知美,深入体会古典文化的大美。
【内容分析】
【对象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能成诵。
2、掌握“点染”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韵美。
2、赏析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结合读赏结合的教学模式,建构生命化课堂,师生共同完成一次审美体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唤醒,带领学生感知词作的美。课后练习为学生提供多个审美切入点,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采取多种表达方式去发现美、感知美、领悟美……
【教学思路】
【预习安排】
1、通读全词,扫清字词障碍,把握全词大意。
2、复习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教学流程】
|
|
|
|
【激趣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富庶繁盛的承平气象。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色、美的音律、美的意境,美的情韵,“望湖山之秀美,览盛世之繁华”让我们追随柳永的词章去开启《望海潮》的审美之旅。 |
声情并茂地启发式导入: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词句的巧妙化用,带领同学们整体感知经典意象,体会词作的画面感。力争在课堂的开端给学生美的冲击和感受。 |
聆听、互动、思考、想象相结合,听觉、视觉、感觉相统一。 |
创设审美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把握词作的美。 |
【检查预习】 1、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作者生平 3、创作背景 |
提问: 1、天堑、叠巘等字词的音、形、义。 2、同学们对于柳永的了解有哪些? 3、这首词是写给谁的? |
积极思考,主动回答。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并有针对性地预习。 |
【美读】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自读课文。要求:感知全词大意。 3、再读课文。要求:读出一定情感。 4、示范朗读。要求:尝试评点。 5、齐读课文。要求:感情饱满。 |
1、矫正个别字音。 2、提示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和课下注释,整体感知全词。 3、提醒学生结合对词作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4、找同学评点,教师指导评点的角度和方法,并做以示范性朗读。 5、结合性别特点,分性别朗读,要求学生读出应有韵味。(男生读出气势——澎湃的气势;女生读出气质——优雅的气质。) |
学生反复朗读并结合具体的朗读要求,明确着眼点,层层深入,感知词作的音韵美。 |
学习古典诗词,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复地朗读,能够让学生深入感知词作的音韵美。 |
【美赏】 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1、渗透鉴赏方法。 (1)内容 (2)形式 2、师生共赏首句:“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1)内容上:总领全文,概括性地指出了杭州的地理位置、社会条件和历史沿袭。 (2)形式上:重点讲解点染手法。 3、按照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鉴赏。 |
1、提示: (1)内容——写了什么? (2)形式——怎么写的? 2、设问: (1)首句哪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杭州的美? 明确:形胜(自然之美)、繁华(人文之美) (2)去文中找出哪些词句写自然之美,哪些词句写人文之美? 明确:举例。 (3)这种用“形胜”、“繁华”进行总括,词中其他各句进行铺叙的手法叫什么? 明确:“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师生回顾学过的古诗词举例说明。) 3、提示: (1)写了什么?——用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诠释词句。 (2)怎样写的?——找出词句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3)教师适当点评 |
思考、品味、回顾相结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能够按照老师所指导的诗词鉴赏的方法,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行深入赏析。 |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深入赏析词作的美感,既建立在深入把握词作内容基础之上,也建立在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在这里并非是学习旁观者,也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
【课堂小结】 学习这首词,我们通过反复的诵读,感知了它的音韵美,通过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入手赏析了杭州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学完这首词,如果要你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概括杭州的胜景,你认为那个成语最恰切?(人间天堂。)如此美不胜收的词作,我们肯定要有熟能成颂的冲动,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齐读《望海潮》,去感受它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
结合板书,以及这节课的授课思路进行串讲式回顾,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 |
积极配合、思考。 |
小结式的回顾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授课思路,明确重难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其复习和学习。 |
【课后作业】 1、结合《望海潮》的意境、音韵和情感,为其谱曲,并有感情地演绎出来。 2、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全词。 3、结合全词意象和意境,进行图画创作。 (三者任选其一即可) |
提示学生,作业的设置以《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培养目标为旨归。围绕音韵美和意境美两个维度展开,学生可自主选择艺术表现形式。 |
听取作业设计意图和要求,认真完成作业。 |
再次强调意境美和音韵美。并给同学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和选择余地,便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表达他们对于这次审美之旅的体验和感受。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结合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将其定位为一节探标课。在这个过程中,探究怎样一个目标?一直伴随着我思考的始终。古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学习古典诗词,就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深入挖掘和探讨诗词的美感。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通过美读、美赏两个主要环节去探寻词作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开启一段审美之旅。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识规律。通过反复地阅读,学生们感知到了词作所蕴含的音韵美,了解了柳永词作精通音律、音韵谐婉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鉴赏,同学们深入地感知和领略了词作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无论是美读还是美赏都是围绕“探标”展开,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的探美之旅在熟读文本、赏析词句的基础上,在挖掘美、感知美、鉴赏美的过程中落幕。
2、课堂设问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就本节课而言,在“美读”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朗读指导。譬如说:初读要读准字音,自读要感知大意等等,通过这样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们能够更加明确每一次朗读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带着这样的指导进行阅读,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在“美赏”环节,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向性的指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鉴赏的结果肯定是杂乱无章、五花八门,切入点众多,主观倾向性较强的。这个问题在备课过程中困扰我很久,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之一难题,后来和科组黄玲老师谈及此事,她的“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鉴赏诗歌”的建议解了我燃眉之急。因此,在赏析前,我就明确地指出了鉴赏的方法和技巧,那就是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去鉴赏。有了这样宏观的指导,学生们的鉴赏思路清晰了许多。同学们的给出的鉴赏成果基本上都是规范明确、条分缕析的。
3、课堂教学形式要有所创新。
为了避免反复朗读造成课堂内容的单调性,我将自读、齐读、指读、范读、分性别朗读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表达见解、分享交流的机会。在诗词鉴赏环节,我则更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探究,但在这一过程中,我并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探究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由于他们知识系统尚且不够完备,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是必要的且重要的。大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对于自己比较欣赏的词句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赏析,深入、有效地感知词作的意境美。
4、充分利用和安排课前预习。
5、授课要有明确的主线。
6、注重及时点评。
7、要充分备课。
8、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要切实、明确。
9、要增加自己的文学底蕴、专业素养。
10、要反复与有经验的老师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