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工作室学员高云教师带我们走进《望海潮》——望湖山之秀美,览盛世之繁华

(2012-08-04 22:45:49)
标签:

杂谈

分类: 工作室动态

望湖山之秀美,览盛世之繁华

                   —— 走进《望海潮》

                              指导教师:王木森   教者:高  

 

 

【设计说明】

    1、深入感知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是古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结合本节课的地位和特点,我将本节课拟定为“探标”课。具体说来就是通过词作的学习,探寻《望海潮》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进而去感知《望海潮》的艺术魅力。教学的着眼点就在于带领学生们深入地探寻美、感知美,进行一次审美之旅。

2、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3、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不仅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以其情致婉转、音韵悠扬的特色为宋词注脚,是深入感知宋词之美不可绕过的代表性作家。

4、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高中生理应多读、多背一些古诗词,来增强自身古典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

5、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去挖掘美,感知美,深入体会古典文化的大美。

【内容分析】

    1、新课标关于诗词教学的要求: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涵及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必修阶段,学生对宋词已有初步了解和把握。《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的”漫步宋词”单元,无疑是其有益补充。选修内容在具体章节的编排和选择方面,更加模块化、系统化,这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宋词,感知宋词之美大有裨益。

    3、教材的编写思路:

    柳永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必修阶段所选篇目都是其较为著名的婉约词。《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所选的两首词则是一首婉约,一首豪放。这样编排和选择的原因在于为学生提供全面了解词家、词作的可能。深入地体会词家精湛的创作技法和对多种风格的驾驭掌控能力。  

    4、教材的特点:

    鼓励学生自主鉴赏诗词,掌握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挖掘古典文化之美,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5、教材处理

    鉴于学生对宋词和柳永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宋词常识回顾、作者生平经历都作为课前预习,让学生温故知新。而对于本节课的讲解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鉴赏。

【对象分析】

    1、学生兴趣:

    高二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感知古典诗词的美感,但还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不能够说出究竟美在哪里。但是他们主动探究、思考能力较强,只要老师稍加指导,便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更好地领会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2、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们自小学开始就已经接触古典诗词作品,加之中学阶段的系统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读懂诗歌,感知大意的能力,高一必修阶段已经接触过宋词、柳永及其婉约名篇。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感知《望海潮》奠定了基础。

    3、学生的认识特点:

    学生已经对诗词方面的常识有所掌握,并具备了读懂诗词,初步感知诗词的能力。因此应该加强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深入地挖掘和感知词作的美。理解诗词的思想内涵及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并能够结合创作背景用辩证的眼光去欣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能成诵。

2、掌握“点染”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韵美。

2、赏析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2、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教学重点】

    挖掘并掌握词中出现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运用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深入感知词作的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结合读赏结合的教学模式,建构生命化课堂,师生共同完成一次审美体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唤醒,带领学生感知词作的美。课后练习为学生提供多个审美切入点,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采取多种表达方式去发现美、感知美、领悟美……

【教学思路】

    读赏结合:

                                  音韵美

 

                          内容

                                  意境美

                          形式      

 

【预习安排】

1、通读全词,扫清字词障碍,把握全词大意。

2、复习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富庶繁盛的承平气象。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色、美的音律、美的意境,美的情韵,“望湖山之秀美,览盛世之繁华”让我们追随柳永的词章去开启《望海潮》的审美之旅。

声情并茂地启发式导入: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词句的巧妙化用,带领同学们整体感知经典意象,体会词作的画面感。力争在课堂的开端给学生美的冲击和感受。

聆听、互动、思考、想象相结合,听觉、视觉、感觉相统一。

创设审美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把握词作的美。

【检查预习】

1、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作者生平

3、创作背景

提问:

1、天堑、叠巘等字词的音、形、义。

2、同学们对于柳永的了解有哪些?

3、这首词是写给谁的?

积极思考,主动回答。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并有针对性地预习。

【美读】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自读课文。要求:感知全词大意。

3、再读课文。要求:读出一定情感。

4、示范朗读。要求:尝试评点。

5、齐读课文。要求:感情饱满。

1、矫正个别字音。

2、提示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和课下注释,整体感知全词。

3、提醒学生结合对词作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4、找同学评点,教师指导评点的角度和方法,并做以示范性朗读。

5、结合性别特点,分性别朗读,要求学生读出应有韵味。(男生读出气势——澎湃的气势;女生读出气质——优雅的气质。)

学生反复朗读并结合具体的朗读要求,明确着眼点,层层深入,感知词作的音韵美。

学习古典诗词,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复地朗读,能够让学生深入感知词作的音韵美。

【美赏】

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1、渗透鉴赏方法。

(1)内容

(2)形式

2、师生共赏首句:“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1)内容上:总领全文,概括性地指出了杭州的地理位置、社会条件和历史沿袭。

2)形式上:重点讲解点染手法。

3、按照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鉴赏。

 

1、提示:

(1)内容——写了什么?

(2)形式——怎么写的?

2、设问:

1)首句哪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杭州的美?

明确:形胜(自然之美)、繁华(人文之美)

2)去文中找出哪些词句写自然之美,哪些词句写人文之美?

明确:举例。

3)这种用“形胜”、“繁华”进行总括,词中其他各句进行铺叙的手法叫什么?

明确:“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师生回顾学过的古诗词举例说明。)

3、提示:

1)写了什么?——用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诠释词句。

2)怎样写的?——找出词句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3)教师适当点评

思考、品味、回顾相结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能够按照老师所指导的诗词鉴赏的方法,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行深入赏析。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深入赏析词作的美感,既建立在深入把握词作内容基础之上,也建立在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在这里并非是学习旁观者,也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课堂小结】

学习这首词,我们通过反复的诵读,感知了它的音韵美,通过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入手赏析了杭州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学完这首词,如果要你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概括杭州的胜景,你认为那个成语最恰切?(人间天堂。)如此美不胜收的词作,我们肯定要有熟能成颂的冲动,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齐读《望海潮》,去感受它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结合板书,以及这节课的授课思路进行串讲式回顾,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

积极配合、思考。

小结式的回顾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授课思路,明确重难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其复习和学习。

【课后作业】

1结合《望海潮》的意境、音韵和情感,为其谱曲,并有感情地演绎出来。

2、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全词。

3、结合全词意象和意境,进行图画创作。

(三者任选其一即可)

提示学生,作业的设置以《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培养目标为旨归。围绕音韵美和意境美两个维度展开,学生可自主选择艺术表现形式。

听取作业设计意图和要求,认真完成作业。

再次强调意境美和音韵美。并给同学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和选择余地,便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表达他们对于这次审美之旅的体验和感受。

 

【板书设计】

             

     形胜                  

                                          

                                    

              繁华                        

                                 

 

【教学反思】

    1、重在“探标”。

结合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将其定位为一节探标课。在这个过程中,探究怎样一个目标?一直伴随着我思考的始终。古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学习古典诗词,就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深入挖掘和探讨诗词的美感。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通过美读、美赏两个主要环节去探寻词作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开启一段审美之旅。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识规律。通过反复地阅读,学生们感知到了词作所蕴含的音韵美,了解了柳永词作精通音律、音韵谐婉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鉴赏,同学们深入地感知和领略了词作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无论是美读还是美赏都是围绕“探标”展开,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的探美之旅在熟读文本、赏析词句的基础上,在挖掘美、感知美、鉴赏美的过程中落幕。

2、课堂设问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就本节课而言,在“美读”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朗读指导。譬如说:初读要读准字音,自读要感知大意等等,通过这样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们能够更加明确每一次朗读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带着这样的指导进行阅读,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在“美赏”环节,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向性的指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鉴赏的结果肯定是杂乱无章、五花八门,切入点众多,主观倾向性较强的。这个问题在备课过程中困扰我很久,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之一难题,后来和科组黄玲老师谈及此事,她的“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鉴赏诗歌”的建议解了我燃眉之急。因此,在赏析前,我就明确地指出了鉴赏的方法和技巧,那就是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去鉴赏。有了这样宏观的指导,学生们的鉴赏思路清晰了许多。同学们的给出的鉴赏成果基本上都是规范明确、条分缕析的。

3、课堂教学形式要有所创新。

为了避免反复朗读造成课堂内容的单调性,我将自读、齐读、指读、范读、分性别朗读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表达见解、分享交流的机会。在诗词鉴赏环节,我则更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探究,但在这一过程中,我并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探究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由于他们知识系统尚且不够完备,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是必要的且重要的。大家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对于自己比较欣赏的词句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赏析,深入、有效地感知词作的意境美。

4、充分利用和安排课前预习。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在短暂的45分钟内,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就应该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然而,不难发现,很多内容具备一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是不能避开不谈的。此时充分地利用课前预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布置预习时,将一些较容易解决和把握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来做。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课堂负担,学生们通过较为充分的课前预习,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理解和把握,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与老师互动。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较好,节约了课堂时间的同时,使得课堂内容不拖沓,更具条理性。遗憾的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还缺少一定的教学规划,往往手忙脚乱,疏忽了课前预习的安排,这在日后的教学中尤为值得注意。

5、授课要有明确的主线。

    所有教学内容的编排都应该有内在的协调一致性,都是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的,这是本次公开课给我最为深刻的感受和收获。作为一个年轻老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够成熟,对于知识的提炼和整合能力也相对薄弱,往往是想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一节课下来,甚至还有很多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学生也是云里雾里,摸不到头脑。在备课之初,为了让自己的授课内容更加的充实,丰富。我大量地查找资料,查阅文献。结果陈曦老师看了我的教案的初稿后,给出了“内容实在太多了”的评价,后来在王木森老师和陈曦老师的反复指导下,多次整合、提炼、删减,我为本节课确定了“探美”这一主线。这一主线具有两个分支,那就是美读——感知音韵美,美赏——感知意境美。通过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课程结构的把握更加明确,板书的生成也是围绕其展开。在课堂小结时借助板书又一次强调授课脉络,并指出重难点,让学生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

6、注重及时点评。

    回顾本节公开课,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多数都能够给出及时评点。及时有效的评点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师生互动,教学生成的最佳时机。对于学生的回答,并不是仅仅给出“好”、“很好”、“还行”这样简单的鼓励性评价,而是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评点,向其他学生指出这样的回答到底好在哪里?是否还有什么不足?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并不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错误,而是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抓住学生回答的纰漏,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追问,直至学生自己说出正确的答案。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具备机敏的思维、敏捷的判断力和充沛的迁移拓展能力。在于师生之间的配合和默契,更在于教师自身对于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7、要充分备课。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深刻地意识到深度备课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自身对于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反复推敲、琢磨,才能够顺利地驾于课堂,能够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给出及时的深入浅出的解释。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在这节课中我深有体会。为了准备这节公开课,我大量地收集资料,又进行了反复研读。每一次研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都会有一些去粗取精的痕迹,正是在反复删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才真正收获了成长。充分备课要求对知识点的驾驭游刃有余以达到触类旁通,这就不得不提及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以及知识点的内在连贯性。讲柳永的《望海潮》就一定要联系其婉约派词家这一身份,联系之前学过的《雨霖铃》。归纳和总结“点染”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就理应从以往学过的诗词中找到运用这一手法的典型例句。如《天净沙秋思》、《长亭送别》等。这些都应该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在课上能够给学生更明确的引导。

8、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要切实、明确。

    鉴于学生具备一定的古典诗词积累,因此对于古典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识记等内容不必过多强调。结合我们“探标”课的性质,将探究美、鉴赏美不可绕过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点染)作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这样的安排是与本节课的教学旨归相契合的。解决了教学重点就为解决教学难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铺路。通过实际教学不难发现的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美,确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课题,因此整节课的编排都是在为解决这一难题进行有益尝试。

9、要增加自己的文学底蕴、专业素养。

    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要求语文教师必定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即便穷尽自己的一生,所学到的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因此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只有多读、多写、多思考,才不至于思维枯竭,才能使自己的课堂上富于底蕴。才能达到王木森老师激励我们时所提及的标准:“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本身就应该是语文”“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人”如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因为喜欢我进而喜欢我所任教的学科?这不仅需要广博的学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语文课又何尝不是在教做人。显然,想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任重而道远。但我从来都抱有向往,孜孜以求,不懈努力,充实、提升自己,从未懈怠……

10、要反复与有经验的老师切磋

     通过和有经验的老师切磋学习,才有助于打开思路。我一直认为能够拜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超的王木森老师为师,是我的荣幸。一年前,是王老师把我招进来,一年后的今天,我也是在用自己的努力,向他的辛勤栽培做汇报。既要感谢他的知遇之恩,也要感谢他对于我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听王老师的课,我不禁为其广博的学识、幽默的风度以及对教育工作饱满的热忱所打动。从他的身上,处处展现着名师的风采。对于教学内容的驾轻就熟,使他的课堂容量很充实丰沛,往往能够出其不意,给人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创见。这节汇报课也正是在老师几经指导下才得以完成。我还要感谢陈曦老师不耐其烦地为我提出教案修改意见,感谢高丽红老师对我课程结构的建设性意见,以及黄玲老师关于课堂重点、主线的建议。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的成长。我是幸运的,能够来到这样一个温馨、和睦、博雅的科组,我是幸福的,因为在这样的科组里到处都洋溢着亲人的关怀和温暖。

    再一次感谢,感谢带给我无限关爱的语文科组的每一位老师,他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让我快乐地成长。还要感谢12班学生,总是带给我那么多的鼓励和感动。最后,要感谢深中,正是在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年轻教师才得以茁壮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