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2012-07-06 08:36:15)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研论文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充分把握教学文本的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到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备课文和备学生。然而,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很多时候,课堂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想让遗憾少一些,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语文功底与应变的机智。

在给深圳市全市高中语文教师上公开课王蒙的《善良》时,我就遇到了一些意外的情况,是机智帮助我解决了问题,同时也为我赢得了满堂鼓励的掌声。

当我按备课思路顺利地进入到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时,没想到的情况出现了:学生们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语段,说出了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并且使用反弹琵琶计策,提出了一些非常刁钻而且让我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个比较简单):文章很多段落一两句话就独立成段,看起来非常琐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个问题:我不太同意王蒙的观点——“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我不懂为什么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第三个问题:我不懂善良的力量就在于她是人的。她属于人,她属于历史属于文明属于理性属于科学。她属于更文明更高尚更发展得良好的人。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为什么这几个和上下段不一样,为什么要变来变去?

第四个问题:我从邪恶的角度,对王蒙的善良质疑。试问蛇喜不喜欢农夫的善良?狼喜不喜欢东郭先生的善良?我想善良之所以在今天没有过时,是不是因为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幸福着想,从而需要别人的善良为他服务?我认为王蒙这篇文章有些语句不能完全支持他的观点,希望老师能用精彩的反驳来提升一下我的思想境界。

第五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作者说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可世界上从来都是有好人,有坏人,更多的是不好不坏的人,大部分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这么说来,我是不善良的,王蒙是不善良的,老师您也是不善良的!(众生大笑兼掌声)

对第一个问题我断定它是有关文章结构的问题,于是采用了反问的方式回答:独句成段琐屑吗?不,恰恰相反,它们很活泼。这样的形式起了强调和突出的作用,它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学生们很满意这个回答。

第二个问题,我一边阐述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是因为他们还有所求,而这个有所求超出了适度的范围时就变成了贪念,在有所求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不正当的方式方法时就产生了邪恶;一边就想到了林则徐的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并且恰到好处地用在这里。这让学生们懂得:在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和沧桑之后,王蒙这位古稀老人在追求一种纯粹的善良、纯粹的返璞归真。又赢得了满堂喝彩。

第三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后文的“善良”和前文的“善良”还是有区别的,前文的“善良”是普遍意义上的“善良”,而后文的“善良”是一种更纯粹更高层面上的“善良”,她倾注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表达了作者的欣赏、尊重、热爱和推崇。而这种“善良”用“她”而不是“它”就毋庸置疑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崇善”。

    第四个问题一提出来,下面掌声一片!我先用一句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容易吗让学生们和听课的教师们大笑起来,为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接着我说三句话:第一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第二句:肯定发言的学生你非常善良,因为你非常诚实,而诚实是最大的善良。其他同学也许也有你这种想法但没有说出来(掌声);第三句:请大家注意作者是说某一些情况下一味地善良这类字眼。我相信,善良毕竟多于邪恶。也许现在我们在这里讨论善良,繁华的东门中就有人手机被偷,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善良。我想,纵使有一天这个世界变得没有一丝光亮,纵使我们的天空布满了邪恶的阴霾,我也要坦诚地告诉你,告诉大家,告诉我自己:要用黑夜给我们的这双黑色的眼睛追寻善良、追寻光明!也许这个回答是迂回性的,因为直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只是用正面表述的方式告诉学生要捍卫善良。课堂师生回应我的又是雷鸣般的掌声!。

第五个问题,是这堂课上学生最尖锐的审视,其实也提醒了我去思考:茫茫世界,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脱离了低级趣味,达到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的境界呢?我想先听听其他学生的看法。于是我把问题抛回给了学生。

另一个学生的回答令我比较满意:现实里的确有太多不善良的事,真正要做到无私奉献太难了。但是我觉得至少应该在没有太大牺牲的情况下尽量做一个善良的人。

接着我如此阐述:我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人,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也许我们不可能做到至善,但是我们尽量多一些善举;也许我们没有善举,但是我们还可以有善意(爱心)。在这里借用唐弢先生在《琐忆》里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做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从某种意义上说,浅而澄澈也是一种完美。(掌声响起)

反思这堂课,我再次体味到机智的重要。语文课堂复杂而微妙,往往出现一些出其不意、始料不及的突发问题和难堪局面,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有效化解。当然机智也不一定都是为了教师自己摆脱困境,击退学生的刁难。但是具备了这种能力,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困境,和学生共同营造一种积极、融洽、温馨的课堂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也是一个富有机智的人。我的机智是学生逼出来的。从教二十多年来,我所教的都是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迫使我不断学习,不断问自己问题,这也让我变得越来越冷静,越来越智慧。

不少教师希望自己拥有机智。我认为,课堂机智需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学会冷静。冷静是机智的土壤。有了冷静就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找到最佳应对之策。二、学会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将帮助你实现思维优化,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角度。三、学会幽默,提高思维的迅捷性。机智的最大特点就是机警、灵敏,它能帮助人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最佳应对方案。四、加强练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经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机智技能。

 

作者:王木森(《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