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鲍照诗风“俊逸”的涵义

(2012-07-04 14:14:22)
分类: 教研论文

 鲍照诗风“俊逸”的涵义

杜甫对鲍照诗的风格是很推崇的。他说:“俊逸鲍参军。”。“俊逸”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袁绍传》中《讨曹操檄》:“故九江太守边让, 英才俊逸”,是指边让(人名)才智超群, 卓尔不凡。杜甫借用此词来称道鲍照诗的风格,它的涵义不限于此当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鲍参军的“俊逸”,历代学者众说纷纭。王夫之认为:“杜陵以‘俊逸’题鲍,为乐府言尔”(《船山古诗评选》),以为“明远乐府……吟咏往来,觉蓬勃如春烟,弥漫如秋水,溢目盈心。” 诚然,鲍诗艺术风格的“俊逸”特点,主要表现于其乐府诗中,这是他的乐府诗向民歌学习而富于创造性的结果。我曾作了一个粗略统计:《鲍参军集注》所选四十六首乐府诗(按:《乐府诗选》选有二十五首),王氏之评注(包括集说、杂集说)竟达二十一处之多。对《代放歌行》,王氏断然纵笔,以为此诗“ 以俊逸校胜, 如子美所云”。下面,我引出《代放歌行》全诗,看看王氏对鲍参军之“俊逸”是如何理解的。

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埃。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一言分珪爵,片善辞草莱。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今君有何疾,临路独排徊?

这首诗上半写小人为利禄而奔竞,下半设贤君爱才,劝旷士出仕,实际恐是讽刺当时人才的没有出路(参见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如果撇开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不谈,单从其艺术手法入手,我们也不难看出:王氏所论“俊逸”,用他自己的话说,其实不过是“浑成”、“高朗”、“ 自有尺度”而已。显然,这是不足为训的。

有些学者理解“俊逸”时,他们的着眼点仅在精美上,认为精美即是俊逸。如吴挚父以《代挽歌》为例,认为“杜公所称俊逸,殆是此等”;而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认为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才具有杜甫所称的“俊逸”特色,他说:“少陵所云俊逸,应是此等。”如果我们对《代挽歌》和《玩》诗稍加分析,并略予比较,则可以发现:吴、沈所论“俊逸”,实乃重“俊”而略“逸”。显而易见,这是失之偏颇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清人方东树(植之)对“俊逸”一词的理解。在《昭昧詹言》中,方氏把“气骨”和“俊逸”联系起来,认为“李杜皆推服明远,称曰‘俊逸’。盖取其有气,以洗茂先(张华——笔者注,后同)、休奕(傅玄)、二陆(陆机、陆云)、二张(张协、张载)之靡弱”,又说:“学康乐(灵运)之沈厚、深沉,须济以明远之俊逸,乃免滞气。”认为《代陈思王京洛篇》非常奇丽,气骨俊逸不可及,非同齐梁靡弱无气。如果我们联系《代》诸诗,就不难看出,方氏所论“俊逸”,指的即是“直书胸臆”、“峭促紧健”,而绝不象今人丁福林所曲解的“‘直书胸臆’和‘俊逸’在字面上没有任何联系”,认为方氏既说直书胸臆为俊逸,又说有气为俊逸,实际上是概念模糊,前后矛盾(参见《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第三期)。

    今人曾君一、李伯勋等认为,杜甫所言俊逸,实则“直书即事而能留人,有真味动人”(《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五七年第四期并五八年第一期),我以为这是颇难自圆其说的。现在,我们对曾文所论之依据作一简略考察:清人方东树评鲍照“还都道中”诗道:“峭促紧健……以下皆直书即目,……直书胸臆,所谓俊逸也”;又在《昭昧詹言》中对“留人”、“真味动人”作了补充说明:“鲍诗全在字句讲求,而行之以逸气,故无呆蹇、缓弱、平钝、死句、懈笔。他人轻率滑易(按:即所谓不能字字炼、步步留)则不能留人,客气假象则无真味动人”;由此,作者便得出以上结论,并指出“直书即目”即是道路,“字句讲求而行之以逸气”是功夫,“能留人,有真味动人”是效果。作者还证之以《代贫贱愁苦行》,认为它是一篇“一泻无余”之作,只因工夫到家,便令人“赏味无穷”。原来,曾文所论“俊逸”,说穿了就是所谓“耐人寻味”,显而易见,这是失之偏颇的。

    我认为,方氏的观点对正确理解鲍参军的“俊逸”颇有参考价值。我们知道,俊,本指人的才智卓越群(如前所述)。《说文》:俊,材(才)千人也。称鲍参军文风为“俊”,我以为除了指他语言的绮丽俊秀外,还有一层涵义:即风格的奇峭峻拔。《说文》:峻,峭也。窃以为,在鲍参军诗歌风格特点上,“俊”与“峻”当是相通的。孙月峰论鲍《拟古·幽并重骑射》一诗说:“气骨劲健,调响而语峭,句含金石,字挟风霜”,方东树认为“霮对溟隅岫,濛昧江上雾”一诗“峭促紧健”,我认为这即是对俊即峻风格的具体佐证。因此,鲍参军诗风之“俊”,应包涵两方面的涵义:既指他诗歌写物的清秀俊美(钟嵘《诗品》也称鲍“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又指他笔力的峻峭奇拔。

    所谓笔力峻峭,也即是古人常说的“操调险”,“出语异奇”。翻开鲍照的作品,既有“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芜城赋》)的气势,又有“风餐委松宿, 云卧恣天行”(《代升天行》)的洒脱;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代出自蓟北门行》)则“分明写出边塞之状,语又峻健”(朱熹:《朱子语类》);至于他的《登庐山望石门》,更可认为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了。

    关于“逸”的释义,《说文》:逸(与“轶”通),车厢出也。有些学者认为,鲍诗“俊逸”中“逸”所含之气,应该就是“逸气”,和刘祯有逸气同。那末,究竟什么是刘桢的逸气,换句话说,究竟如何理解鲍诗中所含“逸气” 呢?

    我们知道,刘祯有逸气,最旱见于曹丕《与吴质书》。《文心雕龙·风骨》篇说:“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其论刘祯,则云“有逸气”。关于“气”的解释,历代众说纷呈。郭绍虞认为,“气”当是指才气而言。所谓“齐气”、“ 逸气”又兼指语言而言。“齐气” 是指语言的舒缓,“逸气”则是指语言的奔放(《见《中国文学批评史》)。陈祚明在《采寂堂古诗选》中对刘祯的逸气作了详尽的说明:“公干(刘祯)诗笔气隽逸, 如翠峰插空,高云成壁,秀而不近。”由此可知,刘祯的“逸气”,指的即是遒劲刚健的笔力、奔放豪壮的气势,与鲍诗中所含“逸气”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用形象化的四言韵语将我国古代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和境界,划分为二十四种。笔者试拟就其品评尺度, 对鲍诗风格之俊逸作一概括,这即是:绮丽、劲健、豪放、飘逸。

   

    作者:王木森

    摘自: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一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