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民间艺术三朵花:评戏、唐山皮影、乐亭大鼓。
(2013-01-23 08:31:20)
标签:
杂谈 |
清代初期,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爱唱“清平歌”,乡间也流行散曲类小调。后来以三弦配奏“清平歌”,遂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不相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
之后,在伴奏上增添了鼓、板;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说”为“唱而兼说”。约在清嘉庆五年前后,乐亭腔进而形成“乐亭大鼓”。
道光三十年,大鼓艺人温荣将木板改为两片铁制简板,称“梨花板”(犁铧板之谐音),因起初梨花板是截取农具犁铧之尖磨制而成,形如半月,夹于指缝间,敲起来叮叮铃铃,或哑、或放、或单、或双,加花变奏,意境轻快。艺人皆效而用之,故流行开来。温荣遂得“温铁板”.之称。
后学弟子纷纷拜其为师,温荣遂将原来流派繁杂之众多艺人一统门下。并建宗谱称.“清门”,其艺人称“清音弟子”,分十代:即玉、月、德、来、学、文、智、华飞开,从而乐亭只有清门一家。一次,乐亭县皇粮庄头崔佑文去京进奉,带温荣与皇上献艺,大被赏识,封予“顶子”,并钦定为“乐亭大鼓”。唱腔和曲调吸取于皮影、京剧、和其他曲种中之优美唱腔,形成固定腔调——“九腔十八调”。
于说唱节奏上创出:慢、慢流水、紧流水、快、散、红、黑飞内、起飞落、收、留、转、数等十四种板式和三字句、五字句飞六字句、七字句飞八字句、十字句乃至几十字之变格句式。清嘉庆年间,乐亭大鼓始流传于滦县飞昌黎,进而迁安、水平(卢龙)、榆关一带。随着乐亭人去东北经营者日益增多,乐亭大鼓也展向东北。
民国六年,艺人胡少兰于唐山开辟鼓乐大鼓演出场地,进而扩向汉沽,后来又挤入津、京。民国中期,乐亭大鼓形成两大派:东路派,以韩香圃为代表。其唱腔善用丹田之气唱空腔,嗓音圆润,旋律婉转、柔美细腻,注重节奏鲜明、吐字纯正;唱调要求严谨规格,绝不因词害曲,因词折曲。西路派,以靳文然为代表。其唱腔嗓音粗犷,善于控制声音,重喷口、气口,巧用鼻音;以字润腔,力求字正腔圆,流利自然。重表演声情并茂。乐亭大鼓书目甚为丰富,约176部。
其中长书《杨家将》、《隋唐演义》、《呼家将》、《岳飞传》、《包公案》、《三侠剑》等31部;中篇书2《回杯记》、《瓦岗寨》、《呼延庆打擂》、《朋》、《上坟》等17部,段子:《芦花荡》、《双锁山》、《白蛇传队《玉堂春》、《西厢记》、《蝴蝶梦》飞《王二姐思夫》、《六月雪》、《小姑贤》等107个;书帽有《耗子摔跤》飞《老财迷》、《绕口令》、《现世现报》等12个。
前一篇:反色了一张《九成宫》
后一篇:2013-1-23 《九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