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好事,应得奖励1315陈佳怡考场作文二

(2018-09-01 21:09:12)
标签:

杂谈

做好事,应得奖励1315陈佳怡考场作文二

 

从小时候起,学校就教育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做好事,不留名”,让我们秉承乐于助人的品质,不求回报。但是,做好事接受了奖励就不对了吗?未必如此。在我看来,做好事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是十分有必要的。

材料中提到的吊车司机,在危急时刻将坠入河中的人一一吊上来,见义勇为,却拒绝收下奖金,并表示:若救人后拿走奖金,救人的性质不就变了吗?可救人的性质本在于善意的出发点,是别人的好心之举,但找这位司机的说法,救人的性质难道是根据事后是否收下奖金来评判的吗?这不仅本末倒置,还意味着但凡接受的奖励的人都有着为了利益而做好事的嫌疑。原本善良的行为被复杂的人心猜测,无论原本多单纯的好意就都变了味。这岂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道德绑架吗?

话虽如此,可我们没有资格去否定这位司机,毕竟他也是真心诚意去帮助别人,相比指责他不妥的言语,我们更应当更称赞见义勇为的行为。

其实关于以上的观点,材料中子贡赎人就是个恰好的例子。古时候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在国外见到同胞沦为奴隶,为他们赎回自由,回国方能得到相应的奖金。可是有一次,子贡也用自己的钱赎回的同胞,却拒绝接受奖励,孔子听闻便指责他的做法,这样做会让大家觉得收下酬谢里等于追名逐利,反而影响了以后人们继续去赎回自己的同胞,对国家和人民都没好处。这不恰好说明了做好事应得奖励吗,如果做了好事的纷纷向吊车司机一般拒收奖金,而成就了一种不好的风气,将“义”与“利”放在了对应的对立的层面,这万万是最大的错误。帮助别人,做好事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或是金钱,或是体力,甚至可能搭进自己的性命,若只是强调一味付出,而不求回报,那许多人就不愿意去做好事了,本来就更加在乎自己的利益的大多数人,还有什么理由去帮助别人,甚至冒着可能被扣上图谋不轨罪名的风险。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自己与做好事无关,将做好事的机会一并交给那些不求回报的“雷锋们”去了。

所以,提倡做好事不求回报是不利于这个社会的,相反,像孔子一样,推行奖励的制度,是一种不错且有效的做法。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持否定看法的,他们认为在这种制度下会有恶意的组织为谋求利益而从中作祟。没错,我们必须考虑这种可能性,可是他们总归是少数人,而且所得的回报不足以成为一种长期牟利的手段,还要考虑被戳穿的极大风险。其实这跟有一个道理特别像:宁愿错过一个坏人,也不要误判一个好人。我们与其为了逃避道德绑架,而助长不好的风气,不如正式事实,对不当的行为采取措施。

总会有人去做像雷锋一样的人,一心助人而不求回报,可我们不可能都去学习做一名像雷锋这样的“圣人”,社会还是更应该鼓励大家做好事并给予奖励,让更多的人先能主动助人,让更多人先成为一名“好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