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人生——读《烬余录》有感20162123毛若琳
(2017-08-28 22:43:50)
读张爱玲的小说,精致的文字能够细腻的勾勒出爱情的伤感模样,却不能揭下与作者张爱玲之间的那层纱。于是,我带着对张爱玲的满满好奇,翻开散文集《流言》,翻开《烬余录》,走近那个乱世下真实的张爱玲。
《烬余录》这篇散文主要记录了张爱玲在香港大学学习时期,香港沦陷前后所经历的事情。当时战火纷连,民生凋敝。作为一名不起眼的学生,她领略到了生命的虚无和无力。在这样的大动荡下,个体只能忍耐,保持沉默。就像她对待战争的态度一样,“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结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没有人愿意挨打,没有人开始反抗,于是越来越多人苟延残喘的活着,捂起耳朵,假装瞌睡。在混沌世界里,一切看起来可耻却合理。张爱玲的生命便是在这时添了份薄凉感。
在文章后面的叙述中,苍凉更是在她的笔下,超越了文字,成为了一种心态。以至于出现了一段残酷无比的文字,她在战后看护病人时,有个尻骨腐烂的垂死者,整日都在痛苦呻吟,她却说“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良心的看护。我恨这个人,因为他在那受磨难。”几天后,病者逝去,张爱玲则与其他看护欢欣鼓舞,烘面包以示庆祝。我惊讶于她对自己自私自利的直接描写,要经历多少苍凉世故才能掷下这般狠心的话?我不知道。大概在那样的年代,承受过多的苦难和恐惧后,突然释放所带来的欢愉让人无法理性的表达吧。于是,一头扎进疯狂但孤独的社会,大行享乐主义。我无法赞成这样的行为,但我能够稍微理解。当一个人被塞满苍凉的感受后,只能够孤独的背担得起自己的人生了吧。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我们坐在时代的列车上,车外面,淡淡的太阳,车里面,也是太阳——可这车却有无限苍凉。读完《烬余录》,大概就是这种感受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