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杨家坪中学有群好老师,个个“当爹又当妈”

标签:
杨家坪中学老师团队工作好 |
分类: 媒体视野 |
美女老师隐瞒心酸“秘密”;“纸条聊天”背后的爱与成长;爱超女爱打篮球的“潮妈” ……
杨家坪中学有群好老师,个个“当爹又当妈”
导读
今年9月以来,在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推荐之下,本报“寻找身边的好老师”系列报道深入报道了一批“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好老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在这所学校里,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群好老师:他们是班级大家庭的“一家之长”,他们是孩子们心目中“最知心的亲人”,他们用心、用爱、用智、用力呵护和引导每一个孩子——他们与孩子们之间的亲情故事,温暖、感人,令人动容,引人深思。
http://s15/mw690/0036dY9Ygy6EbUX9l6u0e&690
故事1
美女老师和她的“秘密”
2013年高考,杨家坪中学高三5班全班56人有38人考上重点大学,远远超出考前预期。这样的优异成绩来之不易,然而时至今日,很多同学和家长都不知道,为了此次高考,班主任李雯丽老师一直隐瞒着一个“秘密”。
今年5月,李雯丽出现腹部疼痛,肚子还慢慢鼓了起来。“当时,家里人都劝她去医院检查,她担心检查了要住院,正值紧张的高考前夕,怕耽搁了学生学习,就这样一直拖起。”采访中,李雯丽的妈妈王女士谈及自己的女儿,既自豪又心酸,她说,那段时间,女儿常常强忍疼痛上课,天天吃止痛药也没去医院。
“有几次,我们发现李老师站在讲台上,脸色苍白,同学们问她是不是生病了,她笑着说没事,照常给我们上课,给我们排解高考压力。”学生唐静回忆说,因为李老师“高超的掩饰”,谁也没想到她得了重病。
高考之后,李雯丽原想等到高考录取后再去医院,结果被家人“强制”带到了医院,经过检查,诊断结果为严重的囊肿,必须马上住院动手术。
在住院期间,李雯丽也没有闲下来。因为正值志愿填报,每天都有家长和学生打电话咨询。于是,在医院的病床上,每天都会出现这样令人揪心的情景:李老师一手拿手机,给学生和家长悉心地解疑答惑,一手紧摁腹部,尽力控制疼痛,保持正常的语速,往往是一个电话接下来,她已经满脸汗珠、精疲力尽!
直到高考录取之后,有同学发现不对劲,因为很多场合李老师都没有出现,仅是以电话和短信跟他们沟通。“我们多方打听,才知道李老师开刀住院了!”学生邓成军红着眼圈说,记得数学考完后,李老师还像往常一样分别给全班56个同学及家长发短信,让他们放松心情,“要知道,当时她的病痛已经十分严重啊,这两个多月,真不知道李老师是怎么忍过来的!”
http://s13/mw690/0036dY9Ygy6EbUZz4zW3c&690
故事2
“当爹又当妈”的男班主任
“这一刻/我看着那些花儿/我回想她们的那些故事/我存放她们的那些真情/我珍藏她们绽放的每一刻……”
2013年6月8日,在高三4班的毕业晚会上,班主任张军老师眼眶湿润,用自己的诗作向同学们告别,现场很多同学哭成一片。三年里,这个看上去十足严厉的男老师,用一颗细腻的心教会了他们太多东西,也给了他们太多感动。
三年前,杜相依第一次看到张军老师时,被他“霸气外露”的严肃吓了一跳,“当时我都不敢抬头跟他说话!”然而,杜相依很快感受到了张老师严厉外表之下的细腻,“我身体不好,经常感冒生病,张军老师担心常进医院耽误学习,就在办公室里放了个药箱,里面准备了各种常见药,让我及时服用。”后来,班上学生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找张老师拿药。
张军的办公室里还藏着很多“宝藏”。每次学校发给老师们的水果、牛奶等食品,张军老师从来都舍不得吃,他总是分给班里的学生,“他觉得我们正在长身体,学习又累,所以要多多补充营养。”
“作为班主任,既要当爹,也要当妈!”谈及自己当班主任的感受,张军的言语很朴实,却饱含深情,他说,对孩子们关心不仅是课堂上,还要从生活中、心理上多去关心他们,“这些娃娃离开父母来到杨中、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我们当班主任的就是一‘家’之长,要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家的关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成长得更快乐、更自信。”
http://s14/mw690/0036dY9Ygy6EbV1ZWLr2d&690
故事3
璐璐姐细腻化解“奇怪要求”
有一段时间,班主任吴璐璐发现男生左晨(化名)举止很“奇怪”,原本开朗的他,不怎么爱跟同学们说话交流了,更奇怪的是,左晨有一天找到她,希望把位置换到最角落的地方。
正常情况下,学生都会要求把座位调到中间或靠前的地方,这个男生却要求换到角落里,是与同学关系不好?还是有难言之隐?吴老师决定找左晨好好谈一次,“当时他怎么都不开口,问得要哭要哭的了才道出了原委。”原来,左晨患了狐臭,内心很敏感,总觉得周围的同学有意无意捏着鼻子,他不敢和别人多说话,也不敢跟别人靠太近。
“男子汉大丈夫不要哭鼻子,这是件小事,明天一切就过去了!”采访中,很多同学都说,吴老师身上散发着人格魅力,让人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左晨也是一样,听了吴老师一席话,止住眼泪,破涕而笑。第二天,吴老师给了左晨一盒药水,后来,左晨的狐臭好了,又恢复了往日的开朗自信。
经过“左晨事件”后,吴璐璐有了新认识: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表,但又特别敏感,一点小问题都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这个仪表问题不是个小问题!在学校未改造前,学生在宿舍的生活不够方便,于是,吴老师每个周末会让住校的学生到自己家里洗澡,让他们每个都干干净净,还会在衣服着装上给他们建议,让他们更精神、更开朗、更自信。
在班上,同学们都亲切的称吴老师为“璐璐姐”。采访中,吴老师打趣的说,“作为孩子们的姐姐,让他们穿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我心理甭提多高兴啦!”
http://s5/mw690/0036dY9Ygy6EbV3tATad4&690
故事4
“纸条聊天”背后的爱与成长
“张老师,我能叫你干妈吗?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作为班主任,张彩霞老师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短信,发短信的孩子都号称是她的“亲学生”,曾经胆小内向的陈薇(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陈薇的父母一直在外省做生意,直到她14岁才回到家里。14年感情的缺失让陈薇内向、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知道这个情况后,张老师想到了改变陈薇的办法——用小纸条和她聊天。
“薇薇,明天会降温,多穿件衣服”、“薇薇,早餐一定吃,不然会得胃病”、“薇薇,今天的化学课听懂了吗?放学后我们再补习一下吧。”……虽然都是一些细微的叮咛关心,但这样“纸条聊天”一坚持就是半年多!慢慢的,陈薇愿意和张老师通过这种方式交流,说一些自己的想法,敞开自己的心扉。
后来,陈薇的父亲出了车祸,当时她不愿意去医院看父亲,于是,张老师给她写了一张长长的小纸条:薇薇,跟你说一件我父亲的事,有次他喝醉了,跟我姨夫哭诉,哭得很伤心,说女儿大了,打电话从来只跟妈妈聊天,让他很失落——其实,每个父亲一定是最爱、最在乎女儿的。
看完纸条,陈薇一下哭了出来,“张老师,我要去看爸爸!”那天,陈薇不但到医院看望了爸爸,还喊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声“爸爸”。
张彩霞老师说,在她班上,多数学生来自区县,他们中不少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为此,她做了很多尝试:与学生互递小纸条、用短信和学生交流、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饭、周末带学生回自己家里做饭……经过努力,学生们大都变得开朗了,班级的感情也十分融洽。
故事5
爱超女爱打篮球的“潮妈”
杨家坪中学的齐丽群老师,曾多次获得区优秀班主任的称号,这位从教32年的老师最拿手的就是和学生“打成一片”。正因为此,她成了“救火队长”,哪里有“火”往哪里扑。
曾经有一个班级在全校以调皮闻名,很多老师谈起都摇头叹气。齐老师接手后,从学生的爱好抓起,让自己变成一个“潮妈”。有的学生喜欢超女,她就看超女,还拉着周围的人一起投票,她丈夫曾抱怨说“你要把我们都变成超女超男吗?”;有的学生喜欢明星,她就死记硬背明星的资料,因为年纪大,经常背到头疼;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放学后她就和孩子们一起打篮球,体力不支的时候就坐在场边给孩子们加油……一下子,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们从此喜欢上齐老师,下课后也爱跟他聊超女、聊明星、聊生活。
“只有亲近学生,跟他们有共同语言,你说的话,他们才愿意听。”齐老师说,初中学生正值叛逆期,如果老师和家长一味板着脸孔说教,孩子们只会心生厌腻,相反若是能玩在一起,大家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曾倩(化名)就是最好的例子。曾经,这个女生很调皮,学生成绩也不好,为了引起注意,她总是欺负周围同学,很多家长强烈要求把她调到其他班级。“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当时我给家长们承诺,给我一学期时间来改变她。”
知道是来“管”自己的,曾倩一度对齐老师很抵触。但她慢慢地发现,齐老师跟她谈的都是她喜欢的明星,很少像其他人一样教育她,而且齐老师还很欣赏她,认为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子。渐渐地,曾倩和齐老师成了朋友,更愿意听老师的话了。一学期后,曾倩变得安静了、爱学习了,班上的同学开始接纳她了。现在,这位曾经的“问题女生”,已经成为了一名美丽的空姐。
教育观察
教育的温度,灵魂的高度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句名言,“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因为此,我们又把教师称为“灵魂工程师”,他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承担唤醒灵魂、净化灵魂、塑造灵魂的神圣职责。
围绕这5位班主任的采访,历时一周,我们除了采访老师,更与数十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深入、细微的交流。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几位老师的故事,为我们给出了的答案:高尚的灵魂,人格的魅力,对每一个学生无私而深沉的爱,坚信并坚持“人皆能大成”的育人理念。
正如杨家坪中学校长李勇所言,“因为有爱,我们的教育才有温度,灵魂才有了高度。”此次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这所学校里,从校长到普通的教职员工,从办学理念到具体的措施办法,这种有爱、温暖的人性化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如同和煦温暖的春风,洋溢在整个校园里,令人感动,令人向往。(文/张华)
(来源:《重庆时报》2011.11.12 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