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回老家,听闻亲戚家的孩子考上市里高中,举家欢喜。闲聊时发现,现在的学生宿舍装有空调,供应热水,周末家长簇拥在校门口接送,一米的小床大多自备床上书桌,甚至笔记本电脑。不觉惊叹现在的寄宿条件真好,遥想当年,我们的高中三年可谓寒窗苦读。
犹记得,当年的宿舍楼只有两栋,进了校门,往左走进铁门便是。靠路边围墙一栋矮楼,住男生,靠校园操场一栋7层高楼,低楼层住男生,3楼以上是女生宿舍,密密麻麻10间一排到尾,接着一个90度拐角进公共浴室和洗手间。
住宿简陋而拥挤,双人床左右二字排开,共12个床位,中间就剩一米来宽的一条过道,住11个人,剩下最靠门的下铺摆洗漱用品,最里面靠墙两个到顶柜放杂物,水桶脸盆小凳子放床底下,天花板一台旋转吊扇、一盏暗黄色灯泡、一台拨卡公用电话挂墙,就是宿舍所有的公共设备,电插头一个也没有,于是我们自备充电式手提灯,每天一早拿去小卖部充电。一层楼约100人,公用一个大洗漱区,有三间浴室,一排洗衣服的平台5个水龙头,5格带木门的厕所,只有冷水,洗澡要用热水壶去小卖部打,一壶热水2毛钱,喝剩的就用来洗澡。学校对寄宿生的管理也是很严格,早上6点10分全栋宿舍楼响闹钟,晚自习时间一到宿舍楼就熄灯,到晚自习结束时再开,晚上11点熄灯睡觉。对于没开灯泡的黑灯瞎火时段,手提灯就派上用场。唯一的饭堂设在校外,还要走一段距离,这就给校门口的小摊和饭店无限商机,每到饭点,校门口两旁排开一摊摊小贩,用透明塑料袋装饭菜,一袋袋白米饭提前装好,菜是现场炒,再装进塑料袋,苦瓜炒瘦肉、青瓜炒瘦肉、茄子炒瘦肉……统统2块钱,只要2块钱。寄宿生多吃这些袋装饭菜,一提到宿舍,放进铁饭盒,摆上小凳子,就开饭了,吃完还不用洗饭盒。
当时的揭阳第一中学,高一至高三,三个年级,每级10个班,每班60人,汇聚来自揭阳四县一区的尖子生,离家远的就寄宿。我家离学校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车程,我周一到周五住校,周六一早踩车回家,带着要看的课本,要写的作业,沉甸甸的,周日傍晚原路返校,又是一个半小时,行囊更沉,家里给备了火腿肠、泡面、牛奶等零食。那是花季年龄,单纯执着,能考上市区里最好的一中,是一种荣耀,邻里皆知;于自己,是一种出路,再考上一所好大学,就有了前程。
学习紧张而繁重,高一九门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全读;高二分班,语数英是基本课程,每人再从其他六门课程选一门专业课,我选政治,于是归入政治班,其他五门也要读,就是占的份量少了;高三进入高考倒计时,更是亚历山大。从入学开始,除了期中考、期末考,还有月考,每次考试成绩都从班里第1名排到第60名,全级第1名排到第600名,排名表张贴在教室后黑板。当时考得上一中的,三年下来最差的也能上本科线,但大多数人志在211、985重点院校,前10名的在冲刺北大清华。
针对以上寄宿环境和学习任务,寄宿生因地制宜,量身订做一套机智的日常行程。早上6点左右,宿舍响闹铃大家就起床,公共洗漱区光排队上厕所就人山人海,于是大家昨晚睡前就打好冷水,放在洗衣服的桶,桶用脸盆盖住,放床下,一起床就可在宿舍门口的走廊刷牙洗脸,这时候整条走廊都是湿漉漉。洗漱完大家就拿出英语课本,摆在走廊的护栏沿,叽叽咋咋早读,一排过去都是整齐的校服,标准化的动作,场面壮观。走廊早读最多能容纳几十个人,其他人就背着书包下楼,先把热水壶和手提灯拿去小卖部。小卖部一整天都堆满热水壶,场面依然壮观,每个壶盖或壶身都写有名字,店家一整天都在烧水,用大号的蜂窝炉架上超大号的铁锅。然后我们就在不大的校园找地方早读,花圃边、操场旁、树荫下,到处可见,读英语的一般手里会多个录音机,放课文磁带,跟着读发音才会准。读到7点半左右,我一般能把前后两周的英语和语文课文读完,就到校门口的小摊买早点,面包馒头之类,这时不寄宿的同学纷纷上学了,校门口有老师在“抓”没穿校服,或没戴校章的学生。
上完四节课,就到中午12点了,如果是在冬天,我们到校门口的小摊提两袋饭菜,再去小卖部提热水壶,晃晃荡荡就回到宿舍,一般会有七八个室友一起吃饭,谈论考试哪道题好难,你是怎么答的,我是怎么答的,不知会得几分……其乐融融,吃完饭就开始洗澡洗衣服,一部分人中午洗,一部分晚上洗,错开时间能不用排那么久队。差点忘了,吃饭前我们会把热水壶拿去公共洗漱区排队,就三个浴室,每个门口以壶代人排起长龙。走廊又是络绎不绝,有人在晾衣服,有人在洗长头发,晾衣服的和洗头发的在愉快地交谈。接着是半小时午睡,以便下午和晚上更有精神地学习。下午两点准时下楼,把热水壶提到小卖部再去教室。
下午是三节课,不寄宿的同学就放学回家了,寄宿生就开始吃晚饭,详情跟吃午饭差不多,不同的是下楼才去拿热水壶,直接提到教室以备晚自习喝,于是晚自习开始啦。一般每个班会有一半寄宿生,有时晚上也会开小差聊天玩闹,就有值班的老师过来巡,批评一下又走了。晚自习短短三四个小时,却有九门功课的预习、复习、作业、练习题,很快就到10点。晚自习结束,提着热水壶去拿早上送过去的手提灯,这会已经充满电了,宿舍11点熄灯,用手提灯躲在床上蚊帐里就可以继续看书啦。但手提灯充一次也就够1个多小时,如果遇到考试前夕,各个宿舍的手提灯陆续用完,整栋宿舍就剩楼梯口的黄色灯泡还亮着,于是大家就每人搬只小凳子,围坐到楼梯口,里外围三四圈,继续秉灯夜读,冬天时寒风呼啸,夏天时蚊子围绕。
寄宿生活单纯而快乐,到了高三,学习进入白热化阶段,我有时周末也没回家,学校剩下少许学生,吃饭洗澡都很悠然,校园显得格外幽静,教学楼前的木棉树,操场树丛的鸟叫,很是美丽。在借宿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卖部和卖饭小贩充当了尤其重要的角色。记得校门口过马路有两家小卖部,左边叫夫妻店,因为是一对夫妻在经营,右边叫兄弟店,则是一对兄弟在经营,偶尔他们的老妈妈也会出现。卖饭的小贩也有几家熟悉的,有一摊的阿姨生了好多个孩子,有一摊夫妻俩很老实,生意很好,某段时间老公被人打了,锅也被砸了,很久没来卖饭。毕业没几年,一中就搬到新校区,再次回到母校,小卖部拆了,小贩也不见了,都跟着岁月不知哪里去了,而三年寄宿生活养成的那份信念与坚持,一直还在。
距离入学时间已有十余载,记忆已渐渐模糊,以上有些数字可能不是很准确,那时会傻傻地笔记本封面写上“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就会有的”、“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以后的我会感激现在拼命努力的自己”等自勉。暨母校271周年校庆之际,仅以此文献给母校及有共同回忆的同窗们,那时的我们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现如今曾经朴素的梦想都实现了吗?
(84届孙小萍,女,揭阳第一中学84届校友,现居广州,从事商业地产物业管理工作,爱好瑜伽健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