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主按语:本窗上篇博文转载杜立明先生的《那一年我们在写诗》,记录了1986年南京市文联、青春文学院和南京市作协在南京至武汉的长江轮船上举行的一次“南京十二位青年诗人作品研讨会”。有关这次诗会,最早有邓海南的纪行散文发表,后来有苏南、杜立明的文章,从杜文中我也读到忆明珠先生有关记叙。本窗主也曾应《江南时报》副刊之约于两年前写过一篇回忆文字,现转载于此。除文中提到的“大合影”外,还有一张“四人照”系本窗主保存,也一并于本博刊出,第一次公开亮相,“弥足珍贵”。
启航时刻:读一张老照片
/冯亦同
http://s16/mw690/0036cM8Wgy6KmEnzb1t5f&690
前两排坐者(右起,不分前后):孙友田、柳荫、忆明珠、 杜立明、高加索、
周俊、唐晓渡、车前子
后两排站者(右起,不分前后):杨智、苏南、余小平(女)、周亚平、华田、余自豪、梁小斌、唐建平
沈常月(女)、范泓、韩东、冯亦同、郭浩
这是一群在万里长江上航行的中国诗人。他们出发在二十八年前那些“新诗潮”仍在汹涌澎湃的日子里,从南京开往武汉的江芜123号轮上。镜头记下那次“南京青年诗人作品研讨会”几天中的这个珍贵瞬间。令我惊讶的是,这是一个多么年轻、亲密和谐又充满生气的群体。
站立和端坐在人群中间的四位年长者,是江苏诗坛上德高望重的忆明珠、高加索、华田和孙友田先生。忆老当时才年届花甲,友田兄尚在中年。高、华二位都戴眼镜,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就开始发表诗作,五十年代初受“胡风案”牵连,拨乱反正后才重新提笔,成为南京文讲所诗歌园地上的辛勤园丁。
坐在高加索身边的红衫青年,是从北京赶来的唐晓渡,他是诗刊社的理论编辑,也是一位诗评家。唐晓渡右边坐着的是车前子,他从苏州赶来还是因为在南大作家班读书受到邀请,我记不清了。他当时已在《青春》上崭露头角,来为文讲所诗歌班学员“保驾护航”,也理所当然。
这次别开生面的“长江诗会”举办在1987年6月初,主题是讨论十二位南京青年诗人的作品。十二人中间,有十名文讲所学员。坐在第一排的三位左起为:柳荫、杜立明、周俊,周俊本人就是水手出身,他爱诗、写诗、编诗,曾以不懈的努力为海子和骆一禾两位早逝的同辈诗人编辑出版了逝者身后的第一本诗集。站在照片最左侧的眼镜青年叫杨智,他有一句戏言:“不是水浒传上那个卖刀的杨志,本人卖拐不卖刀”——因为他腿有残疾,自强不息,你看他面带微笑,左脚微跷。他同车前子一样,平时都拄拐,诗风也相近。一身白裙的余小平,当时已在《青春》上发表处女作《小雨滴之歌》(组诗)并为《新华文摘》所转载,羞答答地站在那里。她身后的小伙子叫苏南,潇洒热情,很能办事,这张照片的保存者并非他一人,但多亏他在2007年南京诗歌界的一次聚会上“旧照重提”并在个人博客上撰文宣传,才让我这个当年的组织者有机会“与往事干杯”,否则它还在照片堆里睡觉呢。
友田兄身后的帅小伙叫周亚平,他是省公安学校教员,也来文讲所学习,后来去苏州发展,当了电视台台长。最近许多年里,CCTV每年一度的新年新诗会,就出自他的大手笔;许多诗情画意的电视片制作者中能看到他的名字。华老旁边的眼镜青年梁小斌,是来自合肥的青年诗人,新时期的名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就是他的佳构,他当然也是这次诗会的嘉宾。他身旁的姑娘叫常月,这个有才气的小丫头原是铁路职工,为追求文学梦后来成了“北漂”,本应有“月样年华”的她殁于一场车祸,惊闻噩耗的市作协同仁和文讲所同窗为之募捐善后,那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梁小斌后排的三个小伙,是余自豪、唐建平、范泓。建平起步稍晚,范泓、自豪都是很优秀的文学青年,才气、学识和毅力,让如今的他们都在各自领域内站稳了脚跟,开辟出新天地。
手握栏干露出头脸的小伙是韩东,他曾被人称为“第二波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但他更大的建树,恐怕还是在小说方面。他高人一头地定格在这幅集体照的右上方,正是一个有趣的“游走在诗歌内外”的写照。
站在最右边的帅哥是郭浩,也是一位可敬的诗坛园丁。比他矮一点又不够帅的,抱歉,就是本文的作者了。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会问:十二位青年诗人,你只介绍了十一位,还有一位是邓海南吧?邓海南以写诗成名,接着写歌剧、话剧、电影、电视剧,也写长篇小说和散文,是位作品丰硕的多面手。他在哪里呢?没错,他和韩东一样,游走在诗歌内外——这一刻,他正端着相机,拍照的就是他。
“南京市文学创作讲所”这条文学之舟,曾经陪伴和护送过许多有志青年。这张照片所记录的也正是她和他们的“启航时刻”。
难忘的“启航时刻”——1986年初夏江芜123号轮上“长江诗会”的又一帧留影
http://s8/mw690/0036cM8Wgy6KmMjyojtb7&690
右起:冯亦同、忆明珠、孙友田、邓海南(此照系首次刊出,应是苏南所拍,在此鸣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