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对我国西安出土的唐“盈”字款邢窑白瓷欣赏

标签:
转载 |
分类: 高古瓷 |
对我国西安出土的唐“盈”字款邢窑白瓷欣赏
迄今所见署“翰林”款的邢窑白瓷皆为罐,而且这些罐的造型和大小基本相同。“翰林”指唐代宫廷机构翰林院。唐初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当时将艺能技术卓著者召于翰林院供职,并非特为文学侍从而设。至玄宗时,置翰林侍诏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其职始重。玄宗时又别置学士院,并兼翰林之称,遂称为翰林学士,侍直禁廷,专司制诰,甚至参议机密。其后,翰林学士之职渐为显赫,历代相沿,变成了文学儒臣官职。关于唐翰林院遗址的确切位置,经考证位于唐大明宫右银台门以北的西城内,1983年10月和1984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对翰林院遗址进行了发掘,其建制与规模已基本清晰。
http://s11/mw690/001lD6ACzy7cJRrAkIO5a&690
2002年3月西安南郊刘家庄以东西铁分局新南花园发现古井30余口,此处原为唐长安城新昌坊辖区。其中位于新南花园四部的一口古井(编号2002XNJl)的淤积层内出土了一批带“盈”字款的唐代瓷器及其他器物,出土的其他遗存物包括青釉瓷碗、茶叶末釉盏、白瓷粉盒、三彩陶罐、黑瓷双耳罐、陶莲花纹瓦当及铜饰等。
出土白瓷执壶5件(套),除4件盖完整外,其余均残缺。其中1件壶仅剩腹部,无法复原。壶为敞口,卷沿或圆唇,束颈,圆肩或溜肩,深腹略鼓,底足外侧边缘斜削一圈。肩一侧有柱状流,另一侧有双条扁平柄。颈下有弦纹一周。足底阴刻“盈”字。胎壁较薄,口沿内壁至颈部及外壁通体白釉,釉不及底。整体施釉均匀,釉面细润,光泽感强,釉色白中泛青,胎色灰白,质地坚硬。盖为伞形,出沿,圆钮,子口,盖顶施白釉,沿下无釉。壶体及盖均为轮制。其中一件(图2-1),出土编号为2002XNJI:通高23.9厘米,底径6.8厘米。盖沿下墨书有“七口口”等字样。
http://s15/mw690/001lD6ACzy7cJRu4uxoee&690
出土白瓷托盘5件,均残缺,可复原,造型基本相似(图2-2),高2.1~2.8厘米,底径8.4~10.5厘米)。除一件因底残缺过甚无法识别外,其余4件外壁底部均阴刻“盈”字。盘为五曲花口,口下出筋,圆唇,浅斜腹,平底或底微内凹。外壁底有三足支垫痕。除一件外壁底无釉外,其余内外壁通体施白釉,釉面均匀、细润,光泽感强,胎质坚硬。
新昌坊出土瓷器是继1992年5月青龙寺遗址范围内“盈”字款瓷器的第二次出土,而这种“盈”字款带盖白瓷执壶与托盘成组合地同批出土尚属首次,其学术价值很高。西安地区除唐青龙寺遗址范围内曾发现过白瓷执壶、白瓷碗等残器外,西安市博物院还藏有同时刻“盈”和“翰林”字款白瓷罐1件,自唐大明宫遗址范围内征集。另外,陕西历史博物馆亦藏有邢窑刻“翰林”款白瓷盖罐(图3)。这批新发现的“盈”字款邢窑白瓷带盖执壶及托盘,无疑为唐代皇家大盈库和邢窑白瓷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链接:邢窑在隋唐时期以白瓷享有盛誉,与南方的越窑青瓷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邢窑窑址位于今邢台市所辖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在内邱东起白家庄、西到西邱、北到瓷窑沟、南到冯唐的约120平方公里区域内已发现窑址13处。在邢窑窑址以及河南和西安都陆续面世了刻“大盈”款的唐代白瓷残件标本(图4),确证了盈字款为唐代大盈库定烧瓷器刻铭的推论。目前出土的刻“盈”字款瓷器中,除黑石号沉船打捞出水的一件绿釉碗暂不明产地外,其他均为唐代邢窑白瓷产品,种类有碗、执壶、罐、枕、盒等。另据报道,还存在刻“盈”字款的海棠式环耳杯和偻空盏托等罕见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