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城县:战国古长城遗址

(2012-07-21 17:45:33)
标签:

大城

战国古长城

文化

 

 

大城县:战国古长城遗址

 

河北省古属冀州,故简称冀。战国时分属燕、赵、中山以及魏、齐等国。其中以燕赵最为有名,故又有“燕赵”之称,“燕赵自古多慷慨悲壮之士”已成千古名句。那么燕赵在广袤的冀中平原上又以何为界?据廊坊市和大城县文化部门的考古专家和学者考证:古燕赵的边界分界线在现今廊坊市的大城县境内,并有历经数千年沧桑现今仍残存的燕南长城遗址为证。

  燕南长城又名长城堤,最初为燕国所筑,赵国重修。史书载: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方式的改变和规模的扩大,出于战争防御的需要,许多诸候国将国境地区原有的大河堤防加以扩建,把一些水利工程改造成军事防御设施。这样,燕国便将位于“呼池水”(即子牙河)西北面的的一段防洪大堤“因地取材”,用粘土加高扩宽,改建成了军事防御工事,形成了燕南长城,燕南长城也称易水长城,起到了“使燕水不南,赵水不北”,具有军事、防洪两种功能。

  据廊坊市文物处专家近几年深入考证:燕南长城分为东、西两支,其中西支从河间市入境,经过大城县位敢村南、大孟桥村、广安村南、刘演马村、王演马村、西迷堤村、东迷堤村、刘固献村、高堤村、咸堤村、杨堤村,在县城东南与东支燕南长城相接。后经万灯村东、王轴北村入文安县境。一路断断续续,绵延长达三十余公里。

  燕南长城为粘土所筑,长城遗迹被现代堤防、村庄、废弃堤埝或农田、道路所覆盖,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剥蚀已面目全非。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位敢村南约两千余米的一段呈东西走向,墙体高1.5米左右,宽8米左右,夯层厚0.13米左右。虽因生产队和村民建房多年取土,渐夷为平地,但现今仍有遗迹依稀可辩,且留下“堤南”、“堤北”、“堤顶”一些地名。

  现今保存较好的仅剩县城西南,臧屯乡杨堤村千余米一段,该段燕南长城遗址东西走向,高于地面约2米,顶部宽约25米左右,剖面勘察有较规则的夯涡。2002年初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燕南长城历史上御敌作用还未见于更详细的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的佐证,但作为防洪大堤在解放前却十分显著。历史上流经大城县的子牙河水,在夏秋季经常改道泛滥成灾,淹没两岸的田园和村庄。每值汛期一遇子牙河决口,堤南便是一片大水汪洋的泛区,长城堤以北的村庄却安然无恙。堤南堤北的村民常因“破堤分洪”和“固堤保家园”而发生争执,继而发生械斗酿成流血事件,结下恩怨。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中期,在根治海河大规模的治理水患工程中,开挖了子牙新河,才从根本上解除了洪水的危害,这段古老的战国时期的燕南长城才彻底完成了御敌、防洪的历史使命。(来源:网络)

 

附:

廊坊市战国燕南长城调查报告

: 中国长城网 :廊坊市文物管理处 发布时间: 2005-01-12

 

最早记载廊坊境内战国燕南长城遗迹的史籍是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卷二百八十五:“八月,李贞言:‘与契丹千余骑遇于长城北。’”胡三省注:“此战国时燕所筑长城也,在涿州固安县南。”战国时期,今廊坊的文安、大城两县地处燕、齐两国边境,《大清一统志》及文安、大城的清代、民国史志虽有长城的记载,也是寥寥数语。1989年廊坊的考古工作者首先在大城县杨堤村等处发现俗称“长城堤”的战国长城遗存,并做了小范围调查。1999后配合《河北省长城志》的编写工作,我们在原有工作基础上,采取从已知地段向两端延伸的方法,结合县志及地名、地貌、水文等资料,对文安、大城两县境内战国长城的位置、走向及相关的城址、遗址、烽燧等进行了考古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战国长城的位置、走向

 

战国长城由保定市雄县张青口村穿大清河,在北舍兴村西北进入廊坊市文安县界。根据田野踏查并结合大清河南岸地貌,长城依大清河而东北走向,经新镇等村西,在鹿疃村西北转为东西走向,到苏桥村西北,大清河南堤与长城重合至左各庄村。长城到左各庄村东龙潭湾再沿东淀西南缘、文安洼东北缘一线高地向东南,经张管营堤、南陶管营、滩里村西南、赵家营等村,在大长田村东南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长城南偏东走向,沿子牙河与文安洼间高地,经小长田村东、德归村西、西柴沟、南三岔口村进入大城县界,再经西子牙村西、旺村村东、商庄子、孙河、北赵扶村西,在南赵扶村西南与子牙河大堤相接,自此子牙河大堤与长城重合,西偏南走向至刘固献村南。西支长城自文安县大长田村东南端起,南偏西走向,经小长田村西,穿司吉城村,经夸大口村东,再沿文安县东南境东北─西南向垄岗高地,经康黄甫、徐黄甫村西、岳辛庄村西,在韩村西南转为东偏南走向,经前艾子村南进入大城县界。长城继续向东南延伸,沿文安洼西南缘,经郭底村西南、王轴北村北、前孝彩村南、西万灯村北,在南楼堤村东南转向南偏西,经温村东、大王都、小王都、二姑院村西,穿大城县县城东部(县农机修造厂、物资局、教育局、皮件厂、服装厂、工会),出县城后经任场村东、宋庄子村西、王庄村北,穿杨堤、咸堤、高堤村,穿刘固献村西部,在村的西南端与子牙河大堤相接。东、西两支长城在此汇合,走向西偏南,并与子牙河大堤重合,经东迷堤、西迷堤、王演马、刘演马等村南,在毛演马村西南转为南偏西走向,至东马村,长城遗迹消失。据《日下旧闻考》、清代《大城县志》“沿河千里长堤,一名长城堤,又名护城堤,自县南马阁村起,沿三岔口进入文安”的记载,现大城县东马村当为战国燕南长城的终点。

      二、战国长城的墙体结构与沿线烽燧
     

文安、大城两县战国燕南长城遗迹多被现代堤防(大清河南堤、子牙河大堤)、土路、废弃堤埝、农田与村舍覆盖,调查过程中发现四处墙体剖面:
    

1、文安县赵家营村南  取土坑西壁露出长城墙体,暴露高度0.76米(未到底),南北长约62米,宽度不详,夯筑,为浅褐色沙胶混合土,夯层厚12?15厘米,未见包含物。墙体之上为废弃的堤埝。
    

2、大城县温村东北  取土坑将长城墙体断开,墙体叠压在黄褐色沙质原生土之上,为浅褐色沙胶土夯筑,夯层厚15?18厘米。墙体底宽21、顶宽17、残高2.1米。墙体之上为废弃的堤埝。
    

3、大城县杨堤村东   取土沟四壁均暴露有长城墙体,叠压在黄褐色原生土或黑灰色文化层之上。夯筑,为浅褐色沙胶混合土,夯层厚15?20厘米。墙体残高1.38?1.46米,暴露墙体长约238米。墙体之上为晚期堤埝。南壁墙体下发现灰坑一个,暴露遗物有泥质灰陶、红陶粗绳纹器物残片,器形有罐、豆等,夹蚌红陶细绳纹釜、罐残片。据群众介绍,在取土过程中,曾出土刀币、灰陶罐等遗物。
    

4、大城县高堤村西   取土坑的北壁暴露长城墙体,长约150米,大部分叠压在黄褐色沙质原生土之上。中间偏西部位墙体下发现灰坑一个,暴露遗物有泥质灰陶、红陶器物残片,器表饰粗绳纹或细绳纹,可辨器形有折沿鬲、罐等,另有夹蚌红陶粗绳纹鼎足、夹蚌褐陶粗绳纹残片等。墙体高1.36?1.56米,宽度不清。为沙胶混合浅褐色土,夯筑,夯层厚13?19厘米,墙体内包含有泥质灰陶粗绳纹陶片,墙体之上为淤土。墙体顶距现地表约1.2米。
    

文安、大城县四处暴露的墙体结构紧密坚硬,风干后呈浅黄白色,根据其土质、土色、结构等观察,与原生土和晚期堤埝、淤土有明显区别,当是人工堆垒夯筑无疑。由于夯筑方法较为原始,质量差的缘故,致使夯层不甚清晰,夯窝极难辨认。大城县刘固献村北、王庄村西的长城墙体剖面因风蚀或取土破坏严重,墙体结构等极难分辨。东支长城调查中未有可见剖面。
    

在文安、大城两县战国长城调查中,沿线共发现烽燧(俗称“烟墩”)遗迹四处。
    

1、旺村烽燧,位于大城县旺村东南约120米处,东距长城约2300米。1966年前后平毁,当时面积约500平方米,高约2米,土呈硬块状。
    

2、韩村烽燧,位于文安县韩村东南,距长城南约25米,1973年前后平毁,当时面积约500平方米,高约1.65米,为硬度较大的沙胶混合土。
    

3、郭底烽燧,位于大城县郭底村内,距长城东约600米。1976年文物普查时建有文物档案,当时发现有夯土、灰烬遗迹和战国时期泥质灰陶器物残片等,面积约250平方米,高约1.2米,现积水坑内仍可见残迹。
    

4、王轴北烽燧,位于大城县王轴北村东北端,距长城南约20米,1973年前后平毁,当时面积约350平方米,高约1.5米,曾发现灰烬、人骨、灰色陶器残片等遗存,为硬块状沙胶混合土。

    

三、战国长城的称谓
    

廊坊境内战国长城文安县北舍兴、新镇、鹿疃段称千里堤,鹿疃至苏桥段称官堤,苏桥至左各庄段称千里堤,左各庄龙潭湾、南陶管营、艾头、滩里段称古堤,滩里、赵家营、大长田段称长城堤。东支长城大长田、德归、西柴沟、南三岔口及大城县西子牙段称长城堤,旺村、商庄子至南赵扶段称古堤或老路,南赵扶以下段称子牙河大堤。西支长城文安县大长田、司吉城、黄甫、韩村段称老路,韩村及大城县郭底、前孝彩、南楼堤、大王都、任场、杨堤、高堤、刘固献段称长城堤,刘固献、西迷堤、毛演马至终点东马村段称子牙河大堤。
    

今天人们对战国长城的不同称谓是其功能属性随历史发展不断演变的结果。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于战争防御和发展生产的需要,将靠近边境原有的大河堤防另加以扩建,把水利工程改造成军事防御工程,同时具备防水——堤和防御——长城的双重功能。在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因特定的军事作用而被称作防御性质的长城。秦统一后,防御功能丧失,防水功能依然,尤其是在九河下梢、地势低洼的文安、大城地区,长城经历了防水——防御——防水的演变过程。在历史上,其用作防御功能的时间虽短,地位却很重要,又因防水功能沿用时间长,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双重称谓“长城堤”。随着历代水利工程的修筑,仍起着防水作用的长城在后期利用、增筑、重修过程中,名称也随之变化,而以时间最近、规模最大者称之,即有了今天的官堤、千里堤、子牙河大堤。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地段长城及在长城基础上增筑的堤埝防水作用也逐渐丧失,由于文安、大城地势低洼,积水洼淀众多,古代乃至近现代人们徒步旅行、商业活动和运输只能沿建于垄岗高地上的长城、堤埝进行,如千里堤清代曾作为驿站通行大道,称“官马大道”,自民国直至1960年,千里堤仍是陆路交通的重要通道。时代久远,历代相袭,长城因功能的改变而被称之为“老路”。同时各历史时期水利工程使水系重组,河道趋于稳定,或官或民在长城上增筑的堤埝防水作用不断减弱、丧失,随之而改善的交通环境使车马人行不再依赖地势较高的长城,遗迹却保存下来,世代相传、演化,就有了“古堤”的称谓。
   

 四、战国长城与古河流的关系
    

据《国语》、《春秋左传》等记载,春秋时期西支黄河沿齐国西界北流,在无棣(盐山)入海,燕、齐以西支黄河为界,徐州(大城)是齐国西北界边城,属齐“河北之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西支黄河渐塞,东支黄河入海口南移,原以西支黄河入海河道为界的燕、齐两国到战国时期就以其以北的滹沱、氵寇水为界。《水经注》载:“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自下、易互受通称矣。”王国维《水经校注》载:“易水经莫阝故城北,东至文安,与滹沱合。”水,《汉书·地理志》载:“东至文安,入大河。”低洼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河流改道壅塞作用,使太行山东麓发源的众多河流集中在这一带注入渤海湾,在当时的文安县就形成了易、、滹沱等古河流“互受通称矣”的混乱现象,表明今大清河即是易水下游的水,子牙河即是古滹沱河的下游故道。王国维《水经校注》有关水河道有“《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的记述,与今大清河及长城的位置相同。子牙河的名称使用较晚,清代前称“沿河”。天津考古工作者经研究指出,战国齐国西北界边城徐州故城在今静海县西钓台,与大城县西牙子村“沿河相望”,燕齐两国以易水()、滹沱为界,燕国在自己境内修筑长城以邻为壑以自保,符合燕弱齐强的国情,有利于自身的休养生息和向南防御,目的与赵国修筑南境的漳滏长城、秦国沿洛河右岸修筑“堑洛长城”相同,就是防御强大邻国的蚕食进攻。据《大城县志》资料,在清康熙十四年前,沿线民众仍以战国长城为基础增堤防水,后期官修水利工程才使南赵扶以北地段废弃,仅利用了南赵扶至东马村一段。
     

滹沱河长城自文安县左各庄龙潭湾起,至大城县东马村终点,与水长城共同构成了燕国东南境防线。但这条长城的大长田至大城县刘固献段外侧临河,内侧为大片积水洼地,受自然威胁大,不利于稳固防守和后方支援,随着燕国国势的增强和伐齐的需要,燕在稍晚的时候择有利地形,以大片平原高地为依托,修筑了文安县大长田、韩村,大城县郭底、南楼堤、大王都、杨堤、刘固献段西支长城。

 

五、战国长城与古洼淀的关系
    

大清河水系形成于14世纪中叶,《畿辅通志》载:“大清河者,总集七十二河诸之委而汇于两淀者也。”两淀以保定市雄县张青口村为界,称西淀和东淀,是全新世中期海侵后遗留下来的滨海泻湖洼地,又被后期古河道高地壅塞而形成的以白洋淀、东淀、文安洼等洼淀群形式存在的河间洼地。其历史上的范围远远超过现在,随着气候、水文条件的变化,洼淀群发生收缩或解体,文安洼唐宋时期始与白洋淀分离,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始与东淀分开。史志记载东淀的西缘在今文安县苏桥,南缘在今文安县滩里,今大清河北岸、保定市雄县张青口村以东、廊坊霸州溢流洼以西仍俗称“中淀”,战国时期的水(易水)散没于张青口村以东的连续性洼淀群中。因此,张青口村以东氵寇水北岸不具备修筑长城(堤防)最基本的条件。今大清河南岸文安县的地貌受古代河流改道的影响,形成三条东西走向、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垄岗高地,宽20002500米,最北端一条东西走向的垄岗高地位于新镇至苏桥一线,即使明、清时期有小黄河之称的永定河泛滥南侵,也未能迫使大清河越过这条垄岗高地。与北岸洼淀相连的环境相比,在南岸这条垄岗高地上修筑长城,自然得天独厚。
    

历史研究结果认为,西周初期开始的寒冷期到战国时期才结束,干凉的气候,降水量的大幅度减少及河道稳定的淤积,造成战国中期洼淀范围较前期显著缩小,陆地面积急骤扩大,使文安县新镇至苏桥的垄岗高地沿东淀西南缘向南延伸,并与子牙河、文安洼间的条状高地和文安县东南境由大城县入境的西南——东北向垄岗高地相连,具备了修筑长城的环境条件。自然环境的改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对稳定的国与国关系,使人们获得了开拓更为广阔生存空间的机遇和能力。同时由于戍边和屯田(军屯、民屯)的需要,文安、大城两县战国时期的遗存剧增,且多围绕军事用途的城郭分布,仅在长城沿线,文安发现了16处、大城发现了12处同时期遗址,其中大柳河、刘么、完城、郭底等处的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发现城墙、房址、水井、灰坑、墓葬等,出土了大量的陶、铜质生活器皿及兵器、随葬礼器、钱币等遗物。由于各历史时期大清河、子牙河等古河流的泛滥淤积作用覆盖了战国时期遗存,目前发现的也仅仅是一小部分。众多的城址、遗址表明,当时的人口数量基本能满足修筑长城的劳动力需求。另外据实地调查和村民介绍,张管营堤至南陶管营地段长城范围内至今仍土质坚硬,结构与两侧截然不同。有地名资料历史活化石之称的文安县司吉城村就是因建在战国长城脚下而得名。司吉城、夸大口等村发现的砖室墓,表明汉、宋时期这一区域地势并不低洼,今西支长城的一段之所以处在文安洼内,可能是北宋“溏泺”防线和后期河流堵塞及水利工程的结果。

六、战国长城的修筑时间
   

 燕国南长城的修筑时代,一般根据《史记·张仪列传》中提到的“易水长城”一事和燕昭王在武阳建下都加强南部边境防御的史实,认为始建于燕昭王之前,而完成于昭王时期。战国七雄中燕国“最为弱小”,战国中期开始国势渐盛。西支黄河的渐塞和东支黄河入海口的南移,使燕齐两国改以滹沱、易水为界,在经历了长时期与齐国修好之后,随着国力的增强,燕国与齐国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两国曾互有征伐。相对处于弱势的燕国在疆域之内沿易水(水)、滹沱水修筑长城以求自保,应在情理之中,时间可能在燕易王前后,即公元前348年至公元前320年之间。文安县北舍兴、新镇、苏桥、左各庄、滩里、大长田、德归、南三岔口,大城县西子牙、旺村、商庄子、南赵扶、刘固献、毛演马至东马村为终点的长城始修当在此阶段。沿线战国时期遗存皆位于长城燕国一侧,姜庄子、赵么、完城、郭底等遗址、城址均出土有燕明刀币,文安县曾出土“郾王职作   萃锯”铭文戈,表明长城属燕国始筑无疑。
    

齐威王和宣王初期,齐是威慑东方的大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威王(公元前356320年)言:“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大城),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因北地之众以伐燕,五旬而举之。”这不仅说明当时齐国的强大,也表明燕国东南境无险可守,且防御设施薄弱。公元前311年燕昭王立,为报齐破国之仇,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外交、军事等措施,国势大增,燕“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马六千匹,粟支十年”。这一时期齐国的主要战略方向转移,南与楚、赵争夺中原,侵楚,灭宋,伐赵,穷兵黩武,国势渐衰,燕齐两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燕国有能力和机会重新修筑边境的防御设施长城,即文安县大长田、司吉城、康黄甫、徐黄甫、韩村及大城县郭底、南楼堤、大王都、任场、杨堤、刘固献段长城。这条建在洼淀边缘高地和西南——东北向垄岗高地上的长城,不仅可少受水患威胁,也与易水、氵寇水长城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且较前一条长城坚固,又利于后方支援的南长城防线,增强了抵御齐国入侵的能力,同时也完成了伐齐的军事准备。所以,西支长城极可能修筑完成在燕昭王时期的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之前。

七、结   
    

文安、大城两县战国时期地处燕、赵、齐边境,三国曾先后互有领属,燕易王前后和燕昭王时期修筑的易水下游(水)、滹沱水长城,即今文安、大城两县的燕国南长城,秦汉时期乃至以后历代仍继续发挥着防水作用,致使历代史志学者忽略了它作为长城的重要历史作用。加之两县地势低洼,古河道众多,清代以前淀泊河薮相连的恶劣环境,严重阻碍了前人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这是造成史籍对文安、大城两县燕国南长城无记载的另一个原因。发源于太行山东麓之河流各历史时期的多次改道、淤积作用和“溏泺”防线等大规模水利工程,更增加了前人确认、记述战国燕南长城位置、走向的困难,使其成了战国史研究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2000多年沧海桑田,尤其是1949年后众多的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地貌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文安、大城两县战国长城的调查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另外受时间、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限制,本调查报告中的长城位置、走向及对长城与古河流、古洼淀的关系和修筑时间等的认识,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学者赐教。
    

战国长城调查和本报告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李文龙先生的指导帮助,文安、大城县文保所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1)《战国策》。
      (2)《史记》。
      (3)《前汉书》。
      (4)《资治通鉴音注》。
      (5)《日下旧闻考》。
      (6)王国维《水经校注》
      (7)清代及民国《文安县志》、《大城县志》。
      (8)廊坊市文物档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