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07以黄厚江《猫》为例谈评课

(2021-07-22 13:53:01)
分类: 我的课题(原)

以黄厚江《猫》为例谈评课

评课,如读文。面对一节课或一篇教学实录,你该从哪些方面评点、学习?

课堂实录,应该是除现场听课外,最接近真实课堂气氛的了。课堂实录由于经过整理,教学“现场”也是相对纯净的;与现场听课相比,它是静态呈现,更有利于教师研究分析。

无论是现场听课,还是看教学实录,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学习一堂课呢?有人说,三优一弱,即找三个优点,一个缺点。这是从正反面去评点。只是,从哪些方面去评判优劣好坏呢?我想,面对一节课,以下几点是值得关注的:课堂设计、引导语言、教学机智。

一、在品析一节课前,首先要“读懂”课堂。即这节课,教者试图教给学生哪些内容。用课标中的话说,即有哪些“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某种程度看,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设计一节课,在解读钻研文本的基础上,首先得明确“教点”。为此,听完一节课,首先需回顾整节课的内容,静思一下:这节课给听者带来什么或者说试图带给听者什么?如果目标明确且符合学科特点,完成度又高,则基本属一节合格课了。当然,一节课,如果在设施的“过程与方法”上面“别有洞天”则属上层课了。

以黄厚江的《猫》教学为例(下面同),教者试图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初步理解文章内容:“色、形、性”三方面给三只猫起名字。训练语言“言与意”的相互关系。

2、从小说特点入手,深入理解内容:三只猫之间的关系;文中人物与猫的关系;我的情感。让学生明白小说的特点,如人物事间之间的因果关系、第214段的过渡作用、三处对猫的感情的照应关系、“我”在全文的线索作用。

3、再次深化对文章内容理解,提示主题:1、你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是哪只猫,并以它的口气跟主人说几句话;2、黑猫的作用,及黑猫出现前主人们是怎样判定三猫吃芙蓉鸟的;理解相关句子;三猫为什么要死在邻家屋脊上;课文里插图画的是哪只猫,应该画哪只猫。

二、概括并分析课堂设计。课堂高计,即一节课的架构,框架,可以从以下方面细化品析:

1、课的切入。看教者如何学生接触(如果教者面对的是陌生学生)或者说如何预热的?采用什么方式引入教学核心内容或者进入教学“起点”的?黄教师《猫》一课,他是通过“师生互相问好”预热的;通过“课文里有几点猫?”预热的。

2、板块设计。就如一篇文章一样,条理清晰的文章一般呈现“块中有线、线中有块”的结构顺序。同样,在一节课设计上,思路明晰的课,也是呈块状,同时,各块之间有着明晰的逻辑关系。如《猫》这课,为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内容(见上),作者设计了一个个教学活动,逐步递进,层层深入。

3、细节处理。一节优质的课,往往体现在细节中。这,可以是设计的细节,也指教者执行教学设计的细节。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时,如何巧妙地处理特殊教学场景,这是评课者需要特别关注的。如何品评优劣,用孙绍振《名作细读》中的方法,可以采用“还原法”。或者,面对设计者、教者的行为,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猫》为例,在“切入”后,为了理解文章内容,为什么开始不问:本文写了几只猫,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与给猫起名字这一学习活动相比,后者有什么优点呢?还有,在了解三只猫特点时,作者除了得出结论外,还侧重在做什么事?细读实录会发现,作者始终没忘“文本”,总是尽量学生“学有依据”,引导学生扣住文本,在文本文中“来来回回”。

为了让学生感悟小说的语题,作者没有问: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黄老师是怎样引导的呢?首先,黄教师通过“说读”方式,把学生带入文本:你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是哪只猫,并以它的口气跟主人说几句话;其次,理性分析:黑猫出现前主人们是怎样判定三猫吃芙蓉鸟的;三猫为什么要死在邻家屋脊上;最后总结深化:课文里插图画的是哪只猫,应该画哪只猫。课结尾处黄教师的总结可谓水到渠成:人们喜欢的都是活泼可爱的猫,而命运为难人的地方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大猫,也不是二猫,而是三猫、四猫、五猫、六猫。人人都喜欢白天鹅,而大多数人都是丑小鸭。

关于小说中人事之间的关系、小说过渡、照应、线索等人物句段的作用,为什么黄教师没有直接用“出题”的形式训练,而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见机呈现的?而是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猫与猫之间的关系;哪个人物最重要。两者比较,哪种效果好?

三、品析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往往是没有预约的精彩。教学设计是回事,教学实施又是另一回事,这涉及到教者的教学素养。同样的教案,不同人教学,会有不同的现场感,不同的教学效果。优秀教师的素养,一半来自语言。课堂教学中,如何据计划有序推进教学,如何营造学习氛围,特别是如何应对学生的发言及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往往需要教智慧参与。

在评析课堂教学时,应关注教师的语言机智。以《猫》为例。

学生不会时。如,当学生讲出三只猫之间的关系为“先后”关系时,黄老师在肯定后,先把“先后”关系专为“时间”关系,进一步引导:大猫活泼,二猫更活泼,这是什么关系?学生答:递进关系。此时,黄老师再次引导:可以,但这是从语法角度、语义角度看的。从小说写作手法的角度看,叫衬托。通过衬托,就把二猫更活泼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板书:衬托)

学生所说答案不完整时。如,当“我”发冤枉了三猫时很愧疚,大家从课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很愧疚?学生找,再回到原文读。当学生找不全,不能聚焦答案时,有两种处理方式:哪些句子最能表现表现“难过”和“愧疚”;的确很难过,还有一个比喻,写出了难过——

当学生答案散乱时。黄教师说:“我”在文中太重要了,小结下“我”的作用,有以下几点:第一,决定了三猫的命运;第二,“我”内心难过、愧疚的感受是全文的线索;第三,“我”的心态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态……

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或点拨,或引导,或总结,或鼓励……学生在紧张又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着,生活着,也享受着。

对教者的课堂语言,评课者,在欣赏批判之余,取长补短,勤加练习,是大有裨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小议朗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