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文城》
| 分类: 生活随感(原) |
读余华《文城》
从抖音广告中得知这本书,追随名气,相信质量,买了一本。
花了一两个星期,断断续续地读完后,感觉有点复杂,似乎说不出什么东西。于是到网上参看别人读后的感受。发现,除了小说内容概括到位外,好像也没什么观点值得借鉴。由于读后又隔了段时间,有些印象已变淡。下面零碎地谈些读后感。
一、故事情节(摘)
概括(一)
这是一个寻妻故事,发生在清朝灭亡、民国初立的20世纪初。北方木器匠林祥福与江南织补女小美相遇、结合,但小美生下女儿后不辞而别,了无音讯,林祥福怀抱女儿,凭借小美的口音和口中的“文城”,南下找寻,最终在小美的家乡溪镇落脚,历经兵乱匪患,找寻爱人一生。
结果是,小美十七年前因雪冻而死,跟首任丈夫阿强葬在西山脚下僻静之处。林祥福赎人时被土匪刺死,尸体被田氏兄弟运回北方故乡,路过西山脚下,棺材板车短暂地停留在小路中间,棺材与墓碑的相遇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再见面,林祥福终于迎来了小美。
概括(二)
这个故事,从一个名叫林祥福的男人寻妻开始,这位仁义敦厚的北方大户,突然遇到了从南方去京城寻亲的“兄妹”,妹妹叫小美,典型的南方美人,温文尔雅,被男主救助在家,于是乎,日久生情,虽然期间小美离家一次,但是终究小美还是回来,给他生了一个女儿,正当林祥福以为美好生活开始,小美突然再一次离家出走了……只留下了一个模糊的“文城”的印象,于是林祥福就开始了抱着儿女,抛家舍业,离开故土,踏上了文城寻妻之旅。
这一寻,就是一生。这一生,饱经风霜,岁月蹉跎。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时代的车轮无情的碾压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身上,虽然这路上收获了仁义兄弟,女儿也逐渐成长,但埋下心底的那个秘密到死都未曾揭开。
书中的精彩不仅仅在于主线的寻,其中南北的族乡差异,大家族的仁智礼信,土匪的残暴与护卫团的忠烈,豆蔻情开,男欢女爱,都在余华笔下淋漓尽致,阅读的过程像是看一部连续剧,精彩纷呈。
最后的补章,逐渐把谜底揭开,皆是情,亦是孽。但唏嘘过后,仍感叹:有些人,一次错过,这辈子,就错过了。
概括(三)
《文城》同样写的是民国时期的乡土人物,着力渲染的是他们所坚持的“义”。义,需要在非常时刻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文城》近乎于一个传奇故事。
主人公林祥福带着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女婴,背着全副家当,一路风尘仆仆从黄河北岸来到江南,只是为了来找寻他失踪的太太。他唯一的线索是知道太太的家乡在文城,那里出门都要乘船;他唯一的依仗是他爱着他的太太,他相信曾经的一纸婚书。这是人们喜欢的故事,传奇都这样开始,寻常人做出了非常之事。
文城这个概念,在小说里也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一个男人,找寻他永远找不到的一个城市,其实和这本小说关系并不大。如果看过这本书就知道,关于这点找寻的意义在小说正文里几乎是不存在的。反而是靠《文城》后面四分之一的《补》,才多少有了点感觉,在找不到的城市里其实和找不见的女子重逢,但是当事人并不知道。
二、阅读感点
余华的作品读的不多,印象中读过的书名有《活着》《兄弟》《细雨中呼唤》《第七天》。其中,对网上书评不看好的《第七天》我倒印象较深。该小说,从“魂”的角度来叙事,批判现实,让文字行走在虚虚实实之间,还是挺有意思的。读《文城》有这样一些思考。
1作者以“文城”为名,仅仅起着情节的作用么,是不是还有什么其它的含义?文城,作为一个虚的地名,牵扯出林祥福下江南的找寻之路,还有什么作用?难道仅仅是一个目标,一个向往?第一次听到这书名,给人一种文化的味道。对读书人而言,有种浅浅的吸引。读罢全书,我仍对此有疑惑,不甘心书名只如此浅白。
2该书读了个开头,当时我有个感觉:觉得此书不该归为文学类(自我定义)书目,似乎只是一个关于侠客的民间传说,内容处在半人半神之间,没有复杂的社会背景,有的,只是简单的古代社会的场景。民国的背景,穿插在里同,有点话剧的感觉,给人不真实感。似乎是为了写故事,不得以而设置的。
3作者是不是有意识地给读者以古代风俗礼节知识普及。本书宏观背景简略,可对一些风俗人情、乡俗家规的记叙倒非常用力,且北方和南方的地域差别也区分的明显。从这个角度说,作者除了有较强表达能力,在知识的储备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4又一次地感受了语言的魅力。像《文城·补》这部分,情节简单,但描写细腻,作者把女性心理剖析描写的如此到位。
5这是一个关于情、义、信的并不复杂的故事。悲的结局设置,至少在林祥福身上,是很刻意的。相比较,小美的命运结局,似乎是注定的。从这个角度说,讲这样一个故事,似乎是不能冠之太高的评价的。
6看了一些关此书的书评,我也在想,此小说,作者是否在呈现旧时农村政治体制,反映近代史上乡绅、农民、军阀对乡村的冲击。
7除了书名,我还有点疑惑,即此书主人公“林祥福”的名字。作者起这名字,是一时所想,还是有什么用意。反正,我看名字,第一个联想的内容是:鲁迅《祝福》祥林嫂。文中孩子的名字,也挺有意思的。(2021060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