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壶口瀑布》线上备课实录(一)(二)

(2021-05-26 08:38:52)
标签:

集体备课

分类: 摘教学资料

《壶口瀑布》线上备课实录(1

按:读此文,需关注备课的大致流程,关注语言活动的设计,关注对话背后的语文教学理念。

徐杰:我们今天晚上的集体备课就开始了!今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在今天这个日子里,老师们还能够齐聚到网上备课室,参与我们的线上备课。我觉得大家一定是对语文有多么的热爱,感谢大家参与!今天我们备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

一、文本解读

徐杰:我们还是第一步先来解读文本。那么这次解读文本,那些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们就把它略去了,比如说,关于文体方面的知识,游记,行踪,视角,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就不讨论了。我们首先要来讨论第一个话题,课文的第2小节与第34小节,很显然是不同状态下的壶口瀑布,我们对这两部分内容来进行比较分析,进行比较阅读。老师们,可以先3分钟时间准备发言。

徐杰:刘燕芬老师,你来说说第234小节的相同之处。

刘燕芬:最明显的应该是写水势的磅礴凶猛、水量之大,作者面对着瀑布时自己的心理感受,这都是他能写到的。以上都是关于内容方面的,那么在语言或者说在写法方面的特点,比如说两者都有视觉,都有听觉,都有人的心理感受。然后我认为语言方面比较相似的,比如说它们动词的运用,这个动词而且还很有特点,比如说,运用了很多意思相近的动词。还有在语言方面,它有长短句相间的特点,还有叠词的运用好像也蛮多的。

徐杰:好,发现的不少,但是有一个漏掉了,少了什么呢?它其实都有正面与侧面,想想有没有道理?

刘燕芬:正面写水的时候,像第二小节他说有人告诫我什么什么,然后第三小节还讲了一个当地人说什么什么。

徐杰:这就是正侧面结合啊。

徐杰:好的,谢谢你。现在,我来把刚才第一个话题总结一下,瀑布的特点都是水势磅礴、都写到了作者的内心感受,都有生动的修辞运用,都有表现力很强的动词,都是长短句交互,都是叠词的巧妙运用,都有正面与侧面的结合,是它们共性的地方。接下来,我们看看第2小节与第34小节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哪位老师来说说看?

李娟:我觉得有这样四点不同:第一,是时节不同,一个是雨季,一个是枯水季节。第二,详略不同,第2节是略写,第34节写的非常详细。第三,视角不同,第2节是在半山腰俯视,第34节大多数是他站在巨石上平视。第四,我觉得手法也略有不同,第2节手法大多数是直接描写,写视觉、听觉,而第34节运用了大量的拟人的手法,来把它写的很详细。

徐杰:好的,谢谢。这里面我要说一下,其实第2小节与第34小节,都有很详细的景物的描写,在这一方面,并没有特别鲜明的不同。你再思考下,关于视角不同,其实老师们有没有关注到,第2小节雨季的视角实际上有变化的,先是由上而下,后来他也是走到河谷当中去的,但是马上又回来了。大家关注视角,其实,在234小节中都有视角的变化,不大一样的就是,在视力所及的详略不同。所以,这里我觉得将它定为详略的不同,会更好点。视角他都有俯视,也都有仰视,也都有平视,第四小节中他其实还有一个凝视,细细地看,往一个地方慢慢地看,平着看,看悬崖边上。所以视角都有变化的。

李娟:刚刚您讲的时候,我又突然想到一个,就是他们观景时的体验不同,第2节是一种直接的体验,表面化的体验,由景物本身引发的体验。而34更多的有对于景物理性的思考,不知道是不是?

徐杰:嗯,很有道理。其实如果要说观景的体验的不同,把“体验”改为“感受”会更好点。为什么呢?前面第2小节观景更多的是一种恐惧,但是34小节除了恐惧,他还有惊叹、敬仰等等,他的感受会更复杂。好的,谢谢。

李娟:谢谢,徐老师。

徐杰:好的,还有哪位老师有补充吗?有补充的老师可以点击按钮。

徐杰:白老师,请讲。

白义丹:我发现张文老师的意见,与我的不谋而合。我觉得两次去看壶口瀑布的动机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是随意地去看,第2段中“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可能是第一次把我的心勾走了,所以第二次是刻意地去看,并且还挑了和第一次不一样的季节,枯水季节,这是我的看法,这是不同点。我的发言完毕。

徐杰:好的,谢谢你。还有老师要发言吗?

徐杰:那我来补充一下其实,不同之处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些发现。时节不同,详略不同,观景的感受不同,动机不同。还有很重要的两个东西,一个是水的形态不同,第2小节,它就是瀑布的形态,而34小节,他就写了以瀑布的形态为主,还写了海、河、泉、雾等所有的水的形态,兼容并包的各种形态。还有一个不同就是第二小节中人的感受是显性的,34小节人的感受说的没有这么直接,除了第3小节提到“打了一个寒噤”,第4小节我的感受是省略的,也就是我的感受显性与隐性的问题。

徐杰:这就是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请老师们再来读书,第3小节与第4小节,都是写的枯水季节的瀑布,我们来比较下,他们有什么不同?有发言需要的老师,可以申请耳麦

徐杰:姜老师,请讲。

姜玲玲:我就是感觉比较粗浅,我感觉第3段,如果用一幅画来形容的话,就好像是一种大写意,写的比较粗。第四段就像小工笔一样,拿了一个放大镜,把每一滴小水珠都看清楚了,写的比较细致。

徐杰:非常好,您这个发现很有价值。我在备课的时候,我用的是全镜头,而第4小节用的是分镜头和特写镜头,其实和你说的是一个意思。还有吗?

姜玲玲:没有了,我需要再看看。

徐杰:好的,谢谢你。其他老师还有需要说的吗?

赵建霞:就我对这个自然段的分析,我觉得他的观景的视角一直在变,他是先俯视的龙槽,然后讲述壶口的来历,然后仰观河面,去看瀑布的源头,然后视线随着一直从上往下,然后描写的细节也越来越细,不知我这样的理解是否合适?

徐杰:大的镜头也就是说写远景,第4小节他写的更近一些。

赵建霞:对的。他平视,他有镜头的变化,他平视龙槽两边的时候,就开始写水千姿百态的状况了。

徐杰:也就是说他镜头远近的问题。对吧?

赵建霞:还有他观景角度变化的问题。

徐杰:观景的角度,是的。其实,我刚才讲述的时候,第4小节写了水的各种形态,第3小节就是瀑布的各种形态,有没有发现?

徐杰:好的,谢谢你。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徐杰:其实,文本解读我们就先做到这里。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把课文反反复复的做这样的比较分析呢?这篇课文,如果我们只是抓住具体的词句来分析,它很容易散。所以我们着重的进行文本解读,进行两轮的具体分析,使我们对课文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大家看看,这篇课文哪些内容要拿来教?大家来说说看。

赵建霞:游记特点。

徐杰:我觉得赵老师说的游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肯定要教的。这是我们选择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大家所说的移步换景,由景到思都是游记的特征。游记包含的行踪、视角、景物、情感都是要教的,我们就不再重复了。接下来呢?

徐杰:分镜头写景与全镜写景的方法学习,其实就是景物描写的方法。这些我们都是把它归在文体知识的学习这一栏。除了这个,还有哪些呢?

文晓清:炼字。

徐杰:文老师提到炼字,老师们关注到炼字是很有道理的。马利利老师说的好,语言的分析,王海霞老师说到语言的赏析,这是很重要的内容。大家手头上有书,请往前翻到第95页,就会发现“单元阅读提示”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揣摩和品味语言”,老师们注意到了吗?我们继续来看“单元阅读提示”中,还有“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其实,说到“炼字”不仅有字,还有词的味道,所以我们归纳为“积累词句”。关于游记的特点的学习,我们老师都比较有经验,比方说行踪句,视角的变化,景物的特点,一读就能感受到这种宏阔气势,情感更是渗透在其中,文章通过抒情兼议论达到了高潮,文章的主旨自然就出来了。这些都不是难的内容。

张洁:个性的观察与表达。

徐杰:对,我们张洁老师说的特别好!这个太重要了,尤其是个性的表达,这时我们有些老师会说“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句话?”“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这种提问其实是通俗手法,实际上哪篇文章都有最喜欢的话,印象最深刻的字词还有的老师喜欢把文章中的句子一句句打出来,逐句分析,把它当成阅读理解来做,其实这样的套路是没有用的。对于欣赏一篇文章是没有用的。对于欣赏一篇文章,你首先要读懂它的个性化语言表达。而我们如果课堂当中都是把一篇很好的课文,拆解成若干的美句,来一句句进行阅读理解,这肯定是叫肢解性的分析。实际上,我们今天备课的重心就是进行课中活动设计。

(未完待续)

精选留言

云里雾里这么多年,现在才学习到如何备课,希望不会太迟

运用比较法分析写法,把握景物特征,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梁衡先生的游记散文有许多名篇,关于晋祠、桃花源的游记也很棒。

壶口瀑布,是游记散文名篇。鉴赏点很多。徐老师特别有耐心,引领老师们关注作家如何进行景物描写的。水,真的是神奇之物。如何写水,就是作家的功力。小石潭记和与朱元思书里都有很多轻快如小夜曲般的水文字,这是小我的,婉约而清灵的“水”。壶口瀑布,需山东大汉执大板说唱,豪放而有大中华气象的“水”。手法是为目的服务的,作家的精神气象又和作品的精神气象交融。喜欢这样大气豪放的作品,很阳刚有劲道!

《壶口瀑布》线上备课实录(2(接上页)

三、课堂活动设计

文晓清:我们可不可以对枯水季的水的形态进行整合。我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发现,4段中有两个过渡句。一个是“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这个“当然”“于是”这个过渡句,就是由水的主流到悬崖两边的分流。后面还有“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所以这两个过渡句就可以把枯水季的水的形态分为三种类型主流、分流、细流。那么,我们可以把这里边非常典型的句子拎出来,比方说体现主流的句子,“河水排排涌来,势如千军万马”与“碎成点,碎成雾”等句子,可以整合成单节小诗。龙槽两边的洪流“浑厚庄重如飞毯”“像钢板”就是分流。那么后面写细流的句子,如“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潺潺成溪”,我觉得可不可以把它整合起来,分成三节小诗,再分角色朗读,对整个枯水期的水流有一个由强到弱的变化,也是为后面抒发人的各种情感的铺垫。刚才说到炼字,徐老师提到积累语言,而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水,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写水流动的形态,他没有用到一个“流”字。比如说写主流“驰骋”“跌”“涌”;写分流用的比较多的是“涌”;最明显的是写细流,“散开来”“淌过石板”“挂在”“钻石觅缝”“如丝如缕”这些词语如果从炼字的角度,可以做抓住水流的这一个方面,让学生体会写出水的形态和神韵的各不相同。刚好我了解到,梁衡是一个走火入魔的炼字狂魔,所以我就是这样想的。

徐杰:我顺着你的思路往下说,刚才有一位老师说到词语替换,我觉得是一个好方法。文章里某一个用的特别好的动词,替换成另一个词,分析下哪一个用的更好,来进行辨析。第二个也就是文老师刚刚说,按照一定的要求来摘录句子,像你就是摘录写水的句子,对它分类整合成小诗,这也是可以的。我想到的是,还可以摘录短词成句的句子,把它们再来整合成诗,这首诗的力量感、气势感是不是更强?你对相关的句子来整合成诗歌的时候是要有要求的,指向要明确。

徐杰:现在有老师来问了,通过朗读感悟学生交流朗读效果,在交流中激发学生自己揣摩语言的热情。这个话是对的,但是操作呢?比方通过朗读感悟:读什么,怎么读,读哪些地方,读的要求是什么?这都要有具体的操作策略出来,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架空性的术语。有一位老师说到缩写课文,缩写课文是比较难的,因为这里每一个句子,它都有很好的作用,有些课文每个段落中有主次,这种课文可以缩写,提取主句。这篇课文比较难,但你的意思是不是有些很重要的东西提取出来。比方说,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特别有表现力的动词。这之后,再来读这些动词,学生就能感受到,就能够积累。

徐杰:再比如说,不仅是单个有表现力的一个字,像这里的“跌”“涌”“冲”都是非常有力量的。老师们有没有发现这里还有四字短语,特别好的四字短语。我觉得这篇课文大量使用的既雅致又朗朗上口的四字短语。可以把四字短语拿出来,然后自由选择造句。这就是一种积累。这里还有整句。比方说“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这些就是很整齐的,字数整齐,句式整齐的句子,我们就把它称为“整句”。课文中有不少这样的整句,我们可以来朗读整句,来感受这种音韵之美,感受它的节奏之美。就像老师们说的排比,有的时候它就是整句。我们现在就关于积累词句,老师们就出了很多的主意。

刘晓情:改写导游词。

徐杰:注意改写导游词,就不属于积累词句。改写导游词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是一个品味语言的活动,或者说是一个语言欣赏或运用的活动。有位老师说到,用画笔画出瀑布。我这个要批评的,为什么呢?语文课肯定要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什么是语文的方法?语言文字。要在课文的语言文字当中,去组织学习活动。用画笔来画这个要求太高了,它就是一个美术活动,不是语文活动。我觉得张洁老师反过来说,出一个图片,这个是可以的。甚至是出一个图片,给它配解说词,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语言欣赏活动,因为他要对课文语言进行阅读、感受和摘录,去选择。

有老师问用什么活动促使学生多朗读,其实课堂当中对词、句、段的朗读,读的是不是有味道。像这篇课文中,那些很重要的有表现力的动词重读,有没有读出重读的味道来?排比句应该怎么读?这些活动老师们肯定会。

李春燕:课文集美。

徐杰:“课文集美”是个好办法。那么课文集美你要弄清,“美”指的是什么?和我们刚才讨论的是吻合的。比方说特别有力量的动词特别优美的四字词语特别有音韵和节奏美的整句集中起来,就是“课文集美”这些就是积累。

我们在活动设计时,要避免一问一答,这样的问题没有空间。真正的好的问题,要有好的支撑力,要让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的走。如果学生用一个短语就能回答完你这个问题,那么这就不是好问题,因为他没有张力。

徐杰:接下来,我们围绕“这篇文章当中,品味语言可以设计哪些活动?”展开。当然,这其中肯定不包括肢解性的分析,不包括只要品味语言就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我们需要一个5-15分钟整体的品味语言的活动。大家群策群力,然后我们拿出来,你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活动,你可以为我所用。

徐杰:李春燕老师又犯了刚才说到的错误,“选一处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品析。”这个就是通俗手法,学生课文中任何一句都可以进行品析,你放出去没办法收回来。我是非常反对老师们进行这样的语言分析。选一处“最好的”“最喜欢的”学生就会到处挖坑,就没办法收回来。我觉得赵建霞老师的方法非常好。变换句式后,来进行辨析。这是个非常好的点子。赵老师你说的很好!而且你选的句子特别好。“让学生充当导演演员,想象出黄河的画面变化。”这个活动难度比较大,我们不是考察的想象能力,我们是要考察学生的语言分析与语言欣赏。

崔新燕:句式的变化。

徐杰:其实不仅是变化句式,还可以变化词语。“文中多次重复‘跌’‘涌’可以替换吗?”那么,我作为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它非常具有力量。这个问题30秒就解决了,不能成为一个活动,能理解我的意思吗?

张帆:改写导游词,怎么达到品味语言的效果?

徐杰: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你不能直接和学生说,“请把本文改写成导游词”这个就达不到效果了。我们可以设置情境,“作为一个导游,这是一个枯水季节,我们正前往壶口瀑布。此刻,导游正要给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请介绍下壶口瀑布水势的特点,请你写一段导游词。”学生肯定就会找写水的特点的导游词。然后“一群游客,都站在河谷巨石中,大家四处张望,这时导游想让游客们关注平视忽略的地方,请你再写一段导游的提示语”。其实就关注那些分镜头和特写镜头。写导游词是要有指导性,要有指向性。

徐杰:其实,我们应该要注意的是我们最开始进行了解读文本,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对比分析。其实,两次对比分析我们能不能把它作为课堂活动?课堂活动肯定不是说一个来回,几十秒,一两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是指相对而言,比较大快的时间、学生精力的集中投入,课堂文本所涉及到的重心、重点去考虑。老师们还有补充吗?

徐杰:刚才有位老师说到的,出示图片,然后给这个图写提示语。其实我们说给相关图片写标题,或者提示语都可以。我在这里再建议下老师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再考虑。是不是可以选择课文的第三段或第四段,用第二人称“你”来对壶口瀑布写几句话?其实就是改人称。这几句话就涉及到对课文原文语句的选择和加工的问题。比如“你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急、更挤。”“你在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你们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其实用改换人称的方式,对瀑布写几句话,那么,作者对瀑布的情感也就出来了。他摘选哪几句话最有表现力,也涉及到他对文本的理解。当然,学生写完的话,对他进行优化、评价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引导。

王辉:西湖雷锋夕照,三潭印月,壶口瀑布有哪些盛景,你能拟几个名称吗?

徐杰:其实,再细化下,你能用四字短语拟几个名称吗?那就很有意思了。刚才已经说到四字短语的表现力,有些四字短语是可以成为盛景的地名,非常好!

袁琴凤:拟完名称,再写导游词介绍该景点。

徐杰:袁老师说得好,拟完名称再写导游词介绍景点。这样两个活动就衔接的特别好。

李春燕:把第四段的句子变换形态,变成小诗

徐杰:这个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它是放在词句的积累上去做的。

张洁:人称可以改成“我”吗?一滴水流过瀑布,用生命的形式。

徐杰:注意一滴水流过丽江,它是因为需要慢慢地流过,慢慢地写景。这个壶口瀑布倾泻而下,根本来不及写,水就直接到河床最底下了,这个可能不太合适。这个和水的形态的有关,丽江与壶口瀑布的水是完全不同的。你看这个“坠”就用的不妥当。如果用“跌”是可以的,但是“跌”下去他来不及左顾右盼。

徐杰:老师有没有注意到,刚刚有老师提到第五小节说到“石头”。我们会关注到前面写完水,后面写了石头。其实写石头就是为了写水。如果这样来问,“请问同学们,第五小节为什么要写石头呢?“写石头是为了写出水虽然很柔但是很有力量。”这个就不能成为有生长力的、有空间的活动。那么我们怎么来做这件事呢?

请读第5小节,感受水的温柔而坚实巨大的力量。我们可以设计一段石头与水的对话,这就很有意思了。读完以后,有些词是需要用到的。比如说“宽厚”与“软弱”、“忍耐”、“抗争”、“日夜不止”、“寸寸地剁去”,有些词是可以保留在对话中。如何将这段对话写的活灵活现,这就用写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第5段的阅读,同时感受到写石头来侧面衬托出水的温柔又刚劲的特点。在朗读对话时,感受到作者对壶口瀑布水的敬意。

老师发言:第四段中有五种感情,在文中找出句子来与情感对应,谈理解。

徐杰:这个活动是可以的。但是,只是找句子,找完以后干什么?要有后续的跟进。

 四、小结

徐杰:那么,我来最后总结一下。

语言欣赏活动:

1.按照具体的要求写导游词。

2.选句子变换句式或者句子中的词语,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3.对第2段和第34段进行比较分析。降低要求,如从用词、句式、视角的角度。

4.出示图景,让学生摘录课文相关的句子来写标题或提示语。

5.用第二人称对壶口瀑布写几句话。(第3段或第4段)

6.为壶口瀑布的某处盛景,用四字短语来拟几个名称。(如三潭印月)拟完名称再写导游词。(导游词要有具体可感的要求,如用到8个具有表现力的动词)

7.朗读第5小节,设计一段石头与水的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必须出现“宽厚”“软弱”“抗争”“怒不可遏”等关键词,再进行朗读、讨论、优化。

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要改变大家课堂活动的扁平化的情况,缺乏课堂活动的生长力的问题。

其一,如何积累词句?在积累词句过程中,大家会发现,它和朗读、背诵整句相结合。

其二,如何品味语言?我们七个主要语言欣赏活动。再强调一遍,不是7个活动都要做,根据需要来选择。我力图和老师们谈的就是课堂活动一定是语言的活动,一定要牢牢紧扣住文本的语言。课堂活动一定要有形式的变化。

 五、互动环节

姜玲玲:我想问下,第二自然段在这篇文章中起到有什么作用?我自己读这篇文章,我觉得直接写后边的内容,气势又恢弘又贴切。或者我有个想法,假如说,作者是第一次到壶口瀑布,不是像第一次那样害怕的心理,到了壶口瀑布,是不是比枯水期的水会更雄壮些。他还会用哪些词来形容。

徐杰:如果是雨季过去,他是看不了枯水季节那么细致、那么清晰。在雨季去,他看到的全部都是雾、白烟,所以不可能是写景那么详细。第二点,他题目是《壶口瀑布》,他要介绍壶口瀑布,第二段写雨季,三、四、五小节,实际上多了一个认识壶口瀑布的角度,就像我们认识一个人,可以写他工作的时候,可以写他下班回家,也可以写他喝酒喝醉了的时候,不就多了一个角度,不就认识的更加全面了吗?

姜玲玲:我很赞同你的看法。

徐杰:其实我们习惯的游记,好像一个地方只能去一次。你看《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学生读多了游记他就能懂了,游记并非只能走一个来回。

徐杰:那我们就再多交流一会儿。人的奋斗和拼搏,学生实际上在文中56小节一读便知,我觉得水与石头的对话也是一读便知,这种奋斗拼搏不需要再像班主任一样,拎出来把这方面的内容拉出来单独来讲,已经融入到语言活动了。

老师提问:把游记的特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要单独作为教学环节吗?

徐杰:我觉得这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和课堂活动来。我举个例子来,我原本想把游记的特点,在第一个板块就解决掉,行踪、视角、景物特点都能概括出来。但是我发现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是可以放在语言欣赏中来的。比方说,我们看第2小节“我心还在不住的跳”的恐惧,“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的后怕,第4小节、第5小节都没有这样的“我听了”“我不觉得”,再让学生把这些“我”添上去,把感受补充进去。再后续,随着文本读的深入,把我的感受补白,既然能补的出来,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因为我的感受不言自明,不需要再说出来了,这是种含蓄的美。我觉得,是否要把游记的特点作为一个环节,还是拆开来融入课堂,还是要看文本解读和课堂的进程来展开,这个没有标准的答案。

徐杰:老师们,感谢大家在这样一个非常温暖的、有纪念价值的、夏风沉醉的晚上,我们讨论了这样一节课,但愿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再见!

精选留言

语文活动,是基于语言文字的活动,是基于文本语言文字创设活动。徐老师的集体备课特别到位了,这和我有次听余映潮老先生的讲座一样。语文老师的课堂活动,主要就是围绕文本创设各种有趣有效有味的语言文字活动,传递语言美。喜欢加入第二人称后来看水,这就是赋活了水,使水有了情味。喜欢拟典雅的四字短语,命名画面,以及写导游词词,这就深度赏味了水。多么刚柔相济的水,多么刚柔相济的活动,妙哉妙哉!

活动要有生长的空间,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早上阅读徐老师的语文智慧成了每一天最期待的事情

课中活动十分具体,这些活动指向语言的品析、感情的体悟。梁衡先生善于遣词造句,季羡林先生对此进行过高度评价。(20210525整理 寸言)《壶口瀑布》线上备课实录(一)(二)

(华校“北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