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集体备课实录(一)(二)(徐杰)

标签:
教学设计 |
分类: 我的课题(原) |
《紫藤萝瀑布》集体备课实录(一)
《紫藤萝瀑布》原文
1、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2、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5、“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6、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7、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8、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9、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10、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1、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1982年5月6日)
原创徐杰
分清结构
徐杰:各位老师好,欢迎大家参加在线集体备课。今天我们一起备课的课题是《紫藤萝瀑布》。应该说,这是一篇传统的课文。无论是原来的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选了这篇课文。
今天备课的第一步是解读文本。大家现在把课本打开,今天解读文本的第一个话题是,如果要给课文来划分层次,我们怎么分?说说理由。这也是我们解读文本的最基本的、第一步要求,就是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孙余兰:1~6自然段,看花部分。7~9是写他回忆花。10、11节写他的感悟,感悟生命、感悟花的过程。我觉得是看——回忆——领悟。我觉得有争议的是第七自然段。
徐杰:好的。其实你就是按照一般的情况。就是看花,回忆花,然后感悟花。
孙余兰:对,但是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可以在上面一部分,也可以在下面一部分。
周春勇:我是第一小节分了一层。因为“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之后,才有了下面的观察和思考。所以接下来是2~10。这种观察和思考之后,“我”又回到了现在,“不由得加快了脚步”。首和尾有一个呼应,中间成为独立的一部分。当然,中间又可以分为现在、回忆、再回到现在。
徐杰:中间的细分我们都不谈。你这个也可以,确实首尾相映。
马慧霞:我是把它简单的分为两个层次。“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个时候“我”开始赏花。所以到“想摘一朵”为止都是看花。主要的内容都是对花的描写。“但是我没有摘”,这里我觉得是一个转折。从看花到花“在我心上缓缓流过”,一直到“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都是因为“我”对于生命的思考。所以我简单地将其分为两个层次。
徐杰:如果这样分的话。第八小节其实也是描写,是回忆当中的描写。对不对?
马慧霞:对,但是我觉得这个也是跟他的生命有关。所以也全部都在一起。
徐杰:但这段不属于对生命的思考。这样分,有两个小节是说不通的。特别是第八小节。
刘小晴:我比较同意刚才第二位老师的说法。掐头去尾以后,中间的是一部分。中间部分我认为是作者与花的一场约会。眼前看到的花以及回忆当中的花,是她对整个生命历程的思考。然后也符合了我们对整篇文章认识的规律。所以我比较赞同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各分为一部分。然后中间可以细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老师的分法,我也同意,可以说是按时间顺序划分,清晰明了。但是我喜欢第二个老师这种分法。
陆飞菲:我关注到了作者的心情。因为文章是通过紫藤萝瀑布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应该说一开始作者是处在对生命的思考还有痛楚中。因为处于比较不安动荡的情况下,她就感觉紫藤萝开得像瀑布,瀑布是流动的。后面她就把它说成是“长河”,“长河”又和心情有关,表示心情趋于稳定。按照这样的方法,我想第一部分是1~9小节。但是我不确定第8、第9小节可不可以放在后面。我觉得1~9小节如果按照心情来分,比较像瀑布的忐忑和汹涌;到后面他感悟到了生命像长河一样趋于平静。
徐杰:我为什么先让大家来分层次?我觉得给这篇课文分层还有很多种分法。比如说,可以分成两层,我这个两层是指1~9节。也就是说,前面进行叙述和描写,然后第10、11小节有议论,这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第二种就是掐头去尾,首尾呼应,分三层。还有一种我觉得也可以分成三层,其实也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第1小节作为一层,是典型的引入事物;2~9小节,是属于描述事物。可以指描述眼前的,也可以指描述回忆的;10~11小节,是开掘事物,开掘这个事情的意义,或者我们可以叫它托物言志。也就是说,通过分层,我们要了解托物言志这种文章的基本结构。
描写事物
徐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课文,了解第二方面的内容:作者眼中的紫藤具有怎样的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修饰?大家可以在对话框里打出来。一定要用非常简练的词语来修饰作者眼前的这一束紫藤萝。
徐杰:(徐老师读对话框中发言的内容)流动、生机、茂盛、闹、浅紫色、盛大、壮观、辉煌、繁茂、活力、气势非凡、富有情趣、有力量。“梦幻”不对,“梦幻”是“我”的感受,不是紫藤萝的特点。回看前面的词语,你觉得哪一个词语是作者最想要着力表现的?我觉得老师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应该是生机、生命力、活力。“生命力”,应该是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
徐杰:那么我们现在回头来看课文,作者为了表现这种生命力,用了哪些方法呢?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说明,结合课文中具体的句子。
(对话框中有老师已经开始发言)我希望大家不要一提到句子手法,就是修辞手法、就是拟人。即使说拟人,也要说出拟人手法中是如何体现生命力的。
张晨:第二段用到了夸张的手法。比如“从未看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结”。这里总体上来说是比喻,但我觉得在比喻里套用了一个夸张,用这种没有边际的感觉来凸显出它的繁盛、辉煌,给人一种气势繁盛的感觉,给人一种见到以后情不自禁要止步的感觉。
曾曦:我觉得他用到了反复手法。第四和第五段是非常明显的反复的手法,“我在开花”,写了两次。他们在笑、他们在嚷嚷,是反复。在这里感受到一种生命力的旺盛。
俞贤:我找到的是多感官互通,作者在第二小节写道,“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从视觉的角度来感受紫藤萝。后来又写道,“除了淡紫,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从嗅觉的角度去感受紫藤萝。
刘小晴:我觉得第二段和第三段有几个动词写得特别好。比如说“流动”、“挑逗”、“推”和“挤”。“推”和“挤”,让我们感受到紫藤萝在开花过程中的可爱、动态的美。在教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表演了推和挤,去感受紫藤萝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态,花开时的活泼热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顽强和积极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动词用得特别棒。
徐杰:你这个发现很好,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纯粹用拟人表现紫藤萝的有生命力,用有表现力的动词会更加准确。
张丽娟:我也把视线放在了3、4、5、6这几段。我主要关注的不是挤和推这几个动词,我是看到了作者说花在“笑”,在“嚷嚷”;又说花“像张满了的帆”、“带着尖底的仓”,就给我一种孩子们的快乐。在文学当中,孩子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帆又是要扬帆起航的,我觉得生命力的旺盛,就是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的。
徐杰:其实你发现的是对于喻体的选择。比喻句本身并不都能反映出生命力,但是比喻句中选择怎样的喻体就能表现出来了,比如帆、孩子。
郝志梅:我看到的是第二段是整体在写,通过语言文字,在“欢笑”、在不停地成长,而到了第六自然段的时候,强调的是个体的成长和生命力,“每一穗花都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它用到的是“每一穗花”,强调每一个个体。还有这个“都”字,就是说不管是整体还是个体,每一朵花都在拼尽全力地生长。
徐杰:也就是说,既有面上的写,也有定点特写。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种有点有面并不都一定是表现生命力的,我们要盯住“生命力”做文章。
汤会娥:我关注的是第三段。“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只是一株盛开的藤萝。”用到了对比,花已经谢了,没有赏花的人也没有蝴蝶,什么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紫藤萝依然自顾自地盛开。你来或者不来、赏或者不赏,我也要顽强地、美美地绽放。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花是开给自己的,不是开给任何人看的。我是这样理解的。
徐杰:嗯,可以的。关注到对比和衬托,其实在本文当中有几处对比和衬托。汤老师说的是一处,课文里面眼前的树和十多年前家门口的树是一处,“我停下了脚步”和“我加快了脚步”是一处。“我”之前对于疾病的态度是痛楚、现在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也是一处。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是源于这一株有生命力的藤萝。
王敏:之前其实我已经教过这篇文章,这一次再读,我发现了一些语言的特点,比如说第二自然段“从未见过”,“只见”“才知道”,这些词有限定作用,如果把他们换掉,用其他的词来表现的话,这种生命力和独一无二的精神力,就没有那么突出。
徐杰:也就是说,通过副词来强化它的生命力。可以的,副词很多时候都能够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你的发现很有价值,谢谢你。
老师们,如果再来看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内容值得我们关注。比如说化静为动的描写,本文本来有很多静态景物,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它被写成了动态,作者不断地写它在流动、在生长、在欢笑,所以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徐杰:把老师们的发言来总结一下。为了表现这株紫藤萝的生命力,一,选择了有动感的喻体,选择了有表现力的动词;二,选择了拟人的手法;三,多感官结合,渲染生命力。四,用化静为动的手法,让我们对这种生命力的感受更加明晰。五,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凸显这株藤萝生命力带来的影响。应该说作者在整个描绘这株紫藤萝的过程中,她笔力的集中在于表现它的“生命力”。
开掘事物
徐杰:但是,写藤萝的生命力,并不是这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不是描绘事物,而是开掘事物,也就是开掘这个事物本身的内涵。所以,我们自然而然的把眼光集中到这样一句话——就是最能够真正的表现出主题的一句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这一句话我们要拿出来一起研读一下。
王敏: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就是像文中的紫藤萝在不同的时期他的状况他的生长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是就是说他绽放过,他曾经展示过他的生命力,但是他最终还是会枯竭会衰败,但是他曾经释放过他的美丽。这个美丽既然发生过那他就是永久的,那么这一句话当中的生命是无止境的意思,就是说美,既然发生过那他就是永久存在的。
徐杰:也就是说,你认为文中出现了两次。大株的藤萝。十多年前的家门口的藤萝跟我眼前所见的,现在的藤萝是同一株吗?
王敏:我觉得不是一棵。
徐杰:对,这是我觉得我们要关注的,他不是同一棵藤萝。那也就是说,十多年前家门口的那株藤萝已经死掉了,连根拔掉了。紫藤萝的花架都已经弄掉了,改种了其他的树。所以这样看来的话,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王敏:我再想一想,谢谢您。
马慧霞老师:我觉得要联系她弟弟和她的身世。很多人认为本文像伤痕文学,那个时候的人会对文革期间的经历有一种伤痕的感觉。她把时间的长河延得很长,意思是,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在漫长的时间里,我们不应该只是沉溺在那样的感伤里。弟弟也好,我们家的不幸也好,跟这个紫藤萝一样,应该变得更好。曾经的紫藤萝被拆掉了,改种了果树,文革期间认为紫藤萝有伤风化。书中的原话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那时候的人和花有了联系,人就变得腐化,那么花也似乎带了一种原罪。所以她对于花、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弟弟遭受的苦难、还有家庭的苦难的感受是伤痛的,但她最终觉得,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要一直往前看,就像河一样一直往前流。他看着这个花想着以后的生命,就让我想到了那种生命观,有的人会把生命看得很短暂,只看到自己的这一辈子,有的人就会把生命看得很远,还看到了一代一代的生命。所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所以他是觉得人要往前看,可能你这一代的花谢了,但还有一代一代的生命在延续,所以就不必感伤。
徐杰老师:好的。有不少老师也在对话框里打出来自己的看法,周志成老师说是单个的个体生命与人类生命。王一萍老师说是个体生命的有限与物种生命的延续,后面还有老师都说到是人类的个体与整体,大家的认识是很对的。其实这里前面一句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说的是个体;“而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说的是族群。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个个体的生命确实是有限的,个体会遭受灾难,个体可以消逝,但是对于他的群体而言,生命的延续又是无止境的。
这个就联系到了宗璞。弟弟当时其实是身患重病,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将不久于人世,没有办法医治。她很痛苦,所以她就由这个想到了每个人,都可能会要经历亲人离去的痛苦。但是我们最好的办法,其实是要好好活。看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就是这样。活着的人最好的办法是延续你的生命,让你的生命活得更好。所以作者在文中的这个意图,我们是需要强调的。
第一次备课精选留言:
1紫藤萝瀑布体系化隐喻很有意思:人生(时间)是河,生命是船,磨难是湍流和礁石。相比之下,紫藤萝的比喻其实不太重要。宗璞不断在用流过,流动加强这种隐喻。紫藤萝只是阐释我,我与紫藤萝共同阐释人生。
2从文章分析角度和教学角度来说,应该从主旨逆推,来鉴赏紫藤萝的描写及手法。本篇属于社会性套语,不是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只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适合折分。
3我自己在讲《紫》时也会联系《秋》的情感,学生还是比较容易能抓住
《紫藤萝瀑布》集体备课实录(二)
教学内容选择
徐杰:这一次,我们集体备课的第二项大的任务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老师们的认识都是很有道理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面临选择哪些东西放到课堂上去教学的问题。我们刚刚的文本解读过程当中,有哪些问题是必须要教,哪些东西是可以降低要求教的,哪些东西是要拔高要求教的,这里我们老师要想一想。
张楚怡:托物言志的写法。
王新军:修辞手法。
徐杰:王新军老师,这个太笼统。
张翠英:写景状物的写法。
徐杰:我觉得这个有道理。
郝荣升:句子赏析。
徐杰:品味语言太笼统。
张楚怡:情感的变化。
杨瑞瑞:题目瀑布的含义。
徐杰:题目瀑布的含义是非常简单的内容,学生一读便知。
姚文杰:作者如何表现出紫藤萝的生命力。
徐杰:藤萝的生命力必须要教的,怎么表现生命力是我们刚刚讨论的重心。
宋东华:文章的结构。
李豪杰:对生命的领悟。
张楚怡:朗读的指导。
徐杰:我们一起来回看哪些东西是必须教的。插叙,是不是非得要教?插叙是可以涉及,主要是关注插叙的内容。情感的变化是要涉及的。但像以读促写这个就不是我们教学的内容,这是教学的策略。王辉老师说仿写,仿写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内容,而是我们教学的策略。
孙金兰:景与情如何做到交融。
徐杰:我觉得景与情的交融并不是我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会涉及到景与情,但是如何交融好像并不是我们这节课要做的东西。
郑素欢:以读促写。
徐杰老师:写作的拓展就更不是我们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了。
连宁:对比阅读。
徐杰老师:对比阅读我觉得不是很重要。这里面虽然有对比,但本文对比的目的是为了衬托出它的生命力,衬托出“我”的思考,而不是要我们比读。因为这里面比读的元素并不是特别多。
(对话框中仍有许多老师在继续跟帖发言)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评述了。
我发现我们很多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这一块还是有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把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混为一谈。第二,教学的内容的选择并不是依据文本解读的重心而来。我们要选一些比较重要的,要选西瓜而不是芝麻。所以当有的老师说要教标题中的“瀑布”该怎么理解,我不赞同。确实,我觉得读文章时是涉及到这个内容的,但学生读到就理解了,不需要教。我所说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指一些有分量的,必须要组织课堂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内容。
易思旗:重点难点的选择。
徐杰老师:对,是的,就是易老师所说重难点的选择。好的,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哪些东西应该选择来作为本文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是,第一,作者如何写景状物。第二个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第三个是言志,作者言的是什么志,也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或者说主题思想。至于其他的有些东西,比如说修辞、多感官,其实它们是为写景状物服务的,是可以把它归类到写景状物类别之下的。
老师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的时候,一般就是三大块:第一块,写了什么,比如本文中紫藤萝的特点;第二个是为什么写,也就是作者要表现的主题;第三个,关注语言形式,也就是怎么写的。这篇文本中怎么写,既包括托物言志,也包括写景状物的语言形式上的特色。所以,一般来讲,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这三个问题好好地问一问是很有价值的。
袁琴凤老师:这堂教学内容要先定义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吗?
徐杰老师:这当然是阅读课。要尊重教材,教材的第五单元明确的指出这是一节阅读课,并且这篇课文是教读课文,这毫无疑问。
张翠英老师:徐老师,还有生字词。
徐杰老师:生字词要教,但我觉得不必要拎出来教。甚至在预习当中学生就可以自己学习。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有的生字词,可以结合到教学的流程中来进行。
一节课当中不要什么都想教,什么都想教就什么都教不了,一定要有所选择。所以才叫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选重心和重点。
宋东华 :赏析语言要不要格式化,徐老师?
徐杰老师 :当然不要,任何的赏析语言都是个性化的。不用把赏析语言变成做阅读理解题,这是非常恶劣的课堂活动。
课中活动设计
徐杰老师:接下来我们要来一起做的,也就是集体备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把它称之为课中活动的设计。
应该说,我们不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习惯了提问题、找答案。老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老师问的问题,学生立刻就找到了答案,他就眉开眼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学生总是找不到答案,他就死不瞑目。其实提问题找答案是一种好的课堂活动,但是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满堂问,我觉得这种语文课也是很恶心的。满堂问,学生一直在满世界找答案,老师满世界的提问题。我觉得这样的活动不大好。
我在许多地方经常说,你星期一吃红烧肉,星期二吃红烧肉,你一直在吃红烧肉,好像就吃腻了,对不对?那我们就星期一吃红烧肉,星期二吃粉蒸肉,星期三吃辣椒炒肉——也就是要变换活动的形式。
所以,我们课堂活动的组织、课堂活动的设计就非常必要。
好,我们捋一捋,这节课我们可以做哪些事?第一件事情就是读课文,然后给课文分层。学生讨论可以分哪几层,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这个活动对学生有了导向作用。学生只要对行文的思路有了解就可以。把学生放出去讨论各种各样的分层,然后老师出示一种比较好的分层。最后,用托物言志的结构来收束课堂活动。也就是说,课堂的第一个活动,“放”是学生的分层,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分层,“收”就可以用像我们刚才讨论的分层结果——符合托物言志基本格局的分层来收。做到有放有收。
这里有老师就说了,朗读训练、划分层次、语言赏析、主旨归纳。语言赏析怎么赏析?主旨探究怎么探究?备课当中术语老师们都知道。但这篇课文怎么做语言赏析,才是最重要的东西。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东西。比如说有的老师让学生感悟课文主旨,那应该怎么让学生感悟?老师提一个个问题,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她就感悟了吗?你要设计成具体的可操作性步骤,要在具体活动中让他去感悟。有的老师上来就让他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这话等于没说该怎么感受课文的美呢? 一定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步骤。
第二步就要有一个过渡。前面学生已经分好层,下面就重点来读课文2~6段。从全文的结构聚焦到文章的局部:藤萝的特点。概括藤萝的特点应该有很多的词。既然有那么多的词,接下来就要有聚焦。也就是围绕“生命力”来品读、朗读课文。在朗读句子的过程中,学生有没有感受到生命力、有没有朗读出生命力?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读出自己认为有“生命力”的句子,老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将笔法渗透进去。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学生说,“我在开花!他们在笑。我在开花,他们嚷嚷,”这句话特别有生命力。老师就可以问其他同学,他读的怎么样?有没有读出生命力?为什么读出来了?是的,因为他重读了“笑”、“嚷嚷”,这些都是有表现力的动词。然后老师们把这些词的理解跟拟人手法结合。这就可以在评价朗读中把笔法渗透进去。
这个环节我们需要有一个收束。之前我的弟子张晓波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我们商量了一个很好的办法。这个办法是对写景状物的文章中都可以用到的一种办法:这一处藤萝,有(
比如,这一处藤萝,有(点)有(面)。既有整个藤萝,也有一朵朵花;还有这一处藤萝,有(形)有(味)。既有形态,也有味道,多感官就融进去了;有静有动,有“嚷嚷”、“笑”、“挤”,又有一朵朵花静态描写,还有化静为动;还有(现在)有(过去),对比衬托就出来了;还可以填有(观察)有(感受),把我的心理变化也渗透进去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课堂活动的小结,把课堂的零散活动和老师的评价都整合在了一起。
下面看第四个环节,为什么写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一个话题:十多年前那棵藤萝,如果不写,行不行?很显然不行。那么我们就要追问为什么不行。——如果不写这一株十年前的藤萝,后面那一句,“花与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就没有了着落。这一句话没有着落,主题的表达就受到了影响。学生是能够发现这个问题的。
挖到这个程度够不够?每位老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基础来确定。十多年前那一株稀落伶仃的藤萝被挖掉了,可以说有些藤萝遭遇了不幸,但眼前的这个藤萝生命在延续;弟弟即使要离去,但我们活着的人要好好活。到这一层就可以。但是如果有些学生基础比较好,我们是可以继续往下走的。这就是我要说的,在主旨探究时,我们可以设计若干活动供大家选择。不能只是问学生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目的,或者直接把“花与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拿出来让学生理解。我认为,主旨探究不能直接是提问式,要设计成活动。
第一个活动:如果要把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这句话送给一个人,你会送给谁?为什么送给他?送他这句话的时候,你还想跟他说什么?这就是把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带动起来。送给谁、为什么送给他?学生回答时要能讲出这些道理。还有,学生会回答到自己会多说什么,如果在这时能够讲出一些鼓励的话,并且把为什么要鼓励都讲清楚,他就真正的理解了。
第二种活动可以稍微再难一点。就是我们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在阅读的课堂中适当的融入写的因子,促进学生对阅读的理解。结尾处有一句话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补白: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补白)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作者“加快了脚步”,不言而喻,作者终于从悲痛当中走出来。并且,作者在文中说“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生的喜悦”,指的是为藤萝的生而喜悦,也指她终于对生有了新的感悟。把作者在心里说的话用50个字写出来,也是一种活动。这是以写促读的活动。
第三种活动,最后一小节前面有一个状语,“在这浅紫色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们还可以换状语。把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改为:在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学生会有很多种答案,接着可以讨论哪些状语加得好,哪些状语需要改。这里状语的修饰词是从文章中来的。
第四种活动,课文的最后是“1982年5月6日”,根据日期进行资料引进。作者在文中说“十年前”,“十年前”是文革。82年,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十年浩劫——不仅指花和人,也指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历各种不幸。十年浩劫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不幸。宗璞说自己“加快了脚步”,也是在说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经耽误了太久,以后一定要好好发展。由花到人,到民族、到国家,主旨就更宏阔,立意更高远。托物言志,言的既是自己个人情思、志趣、意愿,也是家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真正的人文教育,可以在这样的语言活动中进行。
我给大家提供了四种主旨探究的设计,可以根据你班级学生的学情,选择你认可的活动形式。直接问“请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即使学生能够答出来也没有什么用。一定要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这一点特别重要。
一个妈妈跟自己的女儿讲再多恋爱的道理都没有用。一定要让女儿自己去恋爱、去体会。她只有参与到恋爱当中,去吵架、去和好,才能够真正明白。所以我们在课堂中一定要设计活动,让学生去参与。
(三)听课老师的体会与感受
徐杰:今天关于备课的内容就这么多,但有很多老师的发言还没有来得及呈现。现在还有十分钟的时间,大家可以点击图标,谈一谈自己参加这一次集体备课的体会,也可以谈一谈对我们的集体备课还有什么要求和建议。
董艳艳:我谈一点我上这节课时的方法。初一的学生写景状物的文章写不好,所以我就让学生到文中去找感官角度。我觉得阅读课是不是也应该加一点写作的内容,左手阅读,右手写作。除了多感官,再让学生加一点联想来写。最后,再联系时代背景来讲一讲情感。但是我今天听了徐老师的备课内容,受益匪浅,听了很多实在的东西。群里很多老师的互动,让我觉得这一课还有很多需要挖掘的地方。最后,徐老师的那些活动让我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我平时的教学有很多时候是很生硬的。没有想到徐老师那么多有创造性、启发性的设计,谢谢你,徐老师!
徐杰老师:现在我也要回应一点,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在阅读课上适当安排写作内容是可以的;但是要弄清楚阅读课上的写作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课上的写作是以写促读,促进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这个一定要弄清楚,这是定位。这是一节阅读课,阅读课上的写不是为培养写作能力而写,写作是一个梯子、一种抓手、一个路径,只是为了推进学生的阅读。你刚刚所说的各种感官的写,其实有一点牵强。本文当中牵涉到的几种感官角度,只有一两点,并不是本文的重心。尤其有的老师把多感官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再来写新的景物。我知道有一些老师以上这个课就把它当做是写作训练材料课,这是不对的,这是一篇教读课。我们一定要把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下一次我专门给大家讲一讲读写结合的策略和方法。谢谢你。
王敏:其实这一篇课文我已经上过两遍,但是今天听了徐老师您的备课,还有群里各个老师的发言,我觉得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又焕然一新。尤其是您最后关于主旨的那几个活动的设计。其实我和群里一些老师说的一样,有时我的设计会比较生硬,其实有的学生的水平不够,没有真正体会到我们得出的结论,可能只是听到一些水平比较好的同学和老师的介绍,然后把它记下来了。您的几个活动,也启发我们接下来的备课中要再下功夫。当然,这肯定也要很多年的积累才有这样的思维方式。谢谢您。
马慧霞:徐老师,我们备课组备课时比较喜欢用一个主问题形成一条线,把一节课串起来。但是我看您还有一些名家的设计,是一块块地把一节课顺下来。但是我们组长每次跟我说,最好有一个大概念、一个主题词或者主问题。我就想问问您,到底需不需要一个大概念或者一个主题词?
徐杰:我认为主问题是可以的。用一个主问题撑起五分钟、十分钟甚至是十五分钟的活动,大家围绕这个问题去阅读、讨论、交流,是可以的。活动主题词,我觉得年轻老师要有,但是一定要有具体的策略。比如美读课文,我知道要做美读课文,但是一定要有怎么去做的策略。比如美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如果只是说“美读课文,感受课文当中的美”,等于没说。一定要用具体的策略,比如:你觉得哪个字需要重读,来表达作者夜游的兴致?这样就把美读这样一个虚的东西化虚为实了,落实到了哪一个字的重读上。比如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要重读。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亦”字为什么要重读?这个很有意味,讨论。苏轼来找老朋友玩,如果张怀民说我已经睡了,你赶紧回去吧,那就很扫兴,对不对?所以夜游的兴致表现在几个字的重读上,这就是你的抓手。所以,我建议年轻老师既要有主题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又要有怎么去具体落实,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是主题词,就是空的。我公众号里有一篇文章,写经常有老师喜欢说“悟读课文”。我就说,你让学生悟读课文,他就能悟出来了吗?你要为他的悟读搭建支架。所以要有主题词,但更要有操作策略。
好的,各位老师,今天备课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明天备《壶口瀑布》,接着谈课堂活动的组织。尤其是课堂语言的赏析,这是我们很多老师课堂上会遇到的问题。一提到语言赏析就是做阅读理解,一提到语言赏析就是修辞手法。其实不是的,语言赏析有很多种方法。具体的我们明天晚上再说。再见!
精选留言
1去年带九年级,做阅读理解题目时不由自主会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再看徐老师关于备课时着重思考的这三大板块,突然更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意义,从这个程度上说,教法即学法,教的目标一定是指向学,是流动的过程,而非教静态的知识。
2看完杰哥的《紫藤萝》一文的教学备课让我想起这样的话语:学生已经会的不要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要教,教了也不会的不要教。是不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文体有很大关系,求教。另外非常喜欢第四个环节的语文活动的设计,语文活动的设计太难了
作者 难才有意思。教学内容的选择当然跟文体有关。
3太精彩了,单单那些活动形式我就没意识到可以那么做,我就是满堂提问满堂找答案的老师,太惭愧了,懂的太少了,我真心希望徐老师可以出一本面相青年教师(新教师)如何教语文的一本书,把一些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传授一下,这样也可以算是为学生谋福利啦
作者4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推荐一读。
4平时讲课受应试因素影响太重,急功近利的解决问题导致课堂快问快答,达标完成任务,盲目的追求高效,有时地方推广的模式让课堂讲授顾虑重重,听徐老师讲课,感觉是泉水一样的自由流淌。精心设计的活动让课堂绽放出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