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含教学实录和教者感言)
(2021-04-26 11:32:36)
标签:
课堂实录 |
分类: 我的课题(原) |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老王》(含教学实录)执教感言(徐杰2018-01-11)
看过多位老师解读《老王》,可谓鞭辟入里,各得其妙。但其中也有一些老师,人为拔高《老王》的人文价值,将文学作品欣赏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甚至还有老师将《老王》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批判文革对人性的扭曲上。
我认为,教学《老王》,应当在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赏析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换言之,语文学科,其根本属性应当是“工具性”,人文价值是伴随着工具性价值的实现而实现的。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执教《老王》的时候,更多关注“语言实践活动”。
我设计的语言实践活动,有这样的几种形式:
语言提炼活动:“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语言比较活动:“杨绛回忆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都围绕‘送’来写,但是用笔各有不同,请你对比分析”;
语言探究活动:“结合课文,说说杨绛为什么对老王心怀‘愧怍’?”、“老王去世了,几年过去了,杨绛为什么还要表白深深的‘愧怍’呢?”
以上三项活动,分别对应着“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又都是立足文本语言的阅读实践活动,而且是渗透人文教育的语言实践活动。
第一个环节,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这既是对写作背景的提炼,也唤起了学生对老王这个社会底层的三轮车夫的深切同情。
第二个环节,比较分析三次写“送”。一方面,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学习了“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又可让学生深切体味到老王身上的质朴、善良、无私、圣洁的人性之光。
第三个环节,抓住“愧怍”,追根溯源,通过对相关句子的细读,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又让学生对杨绛这个知识分子身上的自省和良知,有了进一步的领会。
这样,就避免了对《老王》的“架空分析”和“离文本说教”。我们从文本出发,通过语言实践活动的行走,最后完成对文本语言排列“密码”的解密。这就是尊重文本,尊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
我们不忽略语文的“传道”功能,但不能将“文”与“道”分割开来,而是应该在“解文”的时候“悟道”。这其实就是“在工具性价值实现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教学《老王》的时候,如何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我力图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一个学习环节,“工具”为主,“人文”隐含;第三个学习环节,“人文”显性,重于“工具”;第二个学习环节,“工具”与“人文”,互相融合,互为作用。
我自己最为满意的,是第二个学习环节。这个环节的板块小结是这样的:
“围绕‘送’写三件事,语言由略到详,人物境界由低到高,作者情感由淡到浓,这就是‘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艺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累赘,又层层递进,在表达上达到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从这个小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环节的学习,将语言详略处理、人物品质表现、作者情感抒发、写作技巧提炼、表达效果总结等要素“整合”在了这个“比读”活动中。在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中,学生习得知识,训练技能,熏陶情感。这就是“两性”的高度统一。
我之所以强调“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因为:
人文教育,非独语文学科有之,其他学科也承担着人文教育的责任;
语文,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学”,还有人说是“语言文化”……不管怎么说,它的其他功能都必须以“文字”为载体;
黄厚江老师一直强调“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语文的方法”,首先就是以语言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方法”;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语文能力”,一个人对语言的感知、概括、理解、分析、欣赏……的能力,首先就是基于语文的“工具性”。当然,这些综合的能力之中,最有魅力的,当是“语言审美能力”,这与“人文性”的关系就紧密了。
总之一点,我们的语文课,如果能始终坚持“与文字的亲密接触”,就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的使用,也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上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老王》收获的一点体会。
徐杰/ “愧怍”没吃透,等于没学《老王》
说不完的《老王》。
最近听了好几节《老王》课,总感觉不过瘾。
教读《老王》,如果不能吃透“愧怍”,那就愧对了《老王》,也辜负了杨绛。
杨绛在《老王》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对“幸运”与“不幸”的文本分析,教参有,百度也有,我这里就不啰嗦了。今天想聊聊“愧怍”。
杨绛的“愧怍”,表面来看有三层含义。
其一,对老王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关心和帮助不够。经常坐他的车,但他住哪里,只路过一次才知道;他去世了,却过了十多天才得知消息,杨绛为自己的“冷”而愧怍。
其二,杨绛一家在动乱的年代里,得到了老王的真诚帮助,老王为杨绛一家送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送默存去医院,“坚决不肯拿钱”,老王给了杨绛一家以人情温暖。但杨绛只是用“照顾生意”、“给钱”的方式跟老王交往,说“不懂人情世故”也好,说“知识分子清高”也罢,杨绛确实很愧怍。
其三,老王与杨绛一家的交往是不对等的,老王那边是把杨绛一家当亲人,临终前都挣扎着送香油鸡蛋来;杨绛这厢是把老王当普通朋友,回馈的形式依然是“给钱”。杨绛在追忆与老王最后一面的情形时,内心总是“不安”,这“不安”是良心的拷问。
但如果我们对“愧怍”只解读这三层含义,那么我们对《老王》一文的认识,依然是冰山一角。
我只问一个问题:既然这“愧怍”是给老王的,而老王已经去世了,老王固然看不到也听不到杨绛的“愧怍”,那么,杨绛固执的“记愧”给谁看?
当然是给“我们”看的。
杨绛对老王,虽然没有像老王对杨绛一家那样巴心巴肠地付出,但毕竟也是有“礼尚往来”的;老王的死,杨绛更没有责任。所以,无论从人情还是从逻辑上来看,杨绛都没必要太过于自责,更没必要太过于“夸大”这份内心的“愧怍”。
但杨绛的“愧怍”是真的,一点也不矫情。
她是用“记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自省;也是用“记愧”的方式,力图唤醒我们大众的自省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个民族是容易“健忘”的,是缺乏足够自省意识的。
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对于杨绛的“愧怍”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wg运动中)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
杨绛写自己的“愧怍”,有一层很深的用意,是什么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时时地来反省自己,对于做过的事情要有一种自省的意识。wg运动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很多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有的因此含冤去世。而迫害者鲜有主动反省自己的,所以wg就容易被人遗忘。
杨绛一家也是wg运动的受害者,她女婿在运动中自杀,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她希望我们的民族时时都有一种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出那段阴霾,走得更远。
所以,唤起民族的自省意识才是杨绛表达“愧怍”之情的本意。
《老王》课堂实录
背景:2012年4月,被四川省教科院聘为指导专家,于双流外国语学校执教示范课《老王》,授课对象为该校初二(1)班学生。据录像整理。
生:我觉得可以用“惨”字来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第一个原因是他无亲无故,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肯定不会照顾他了。还有是因为他是一个人力三轮车夫,眼睛不好,有一只眼睛瞎了,晚上看不见,别人也不爱坐他的车,所以我觉得他非常的“惨”。
师:好,请坐。其实这个“惨”字可以概括出老王整个的生活境遇。他刚才说到“老王瞎了一只眼”,我们可以用哪一个字更准确地来概括呢?
生:不幸。
师:用一个字概括。
生:苦。
师:我用的一个字是“残”。“残废”的“残”,你认为是不是可以?还有同学来说吗?
生:我用的是“苦”字。课文第三段讲到“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瞎了一只眼睛,这给他造成了谋生的困难。还有76页第6行,“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营养不良,瞎了一只眼睛。从他的身世无人知晓,不被人重视,也可以看出他的“苦”。
师:把你的话概括一下,就是生活没有着落。是不是?
生:对。
生:我也想用“苦”字。因为这个“苦”字可以代表艰苦,他生活中的艰苦。它还可以代表另一种“苦”,就是“心苦”。你看这里的第3自然段,“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工作的时候是非常艰苦的,而且其他人也不愿坐他的车。
师:我补充一下。你所说的其实是他的“悲苦”,是不是?
生:我想用一个字——“善”,“善良”的“善”。我觉得他是凭良心做人,平时经常帮助别人,也不多收别人钱,而且经常尽一些义务。譬如说,送冰的时候多送一些冰给别人。
师:我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生:我觉得可以用“幸”,“幸运”的“幸”。因为老王虽然是一个贫困而且是不幸的人,但其实他是不幸中还有一点点幸运。他遇到了一个对他很好的人,那就是本文的作者杨绛。她一直在帮助他,在各个方面照顾他。所以他也是幸运的。
师:我不大同意你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我要求的是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再说,杨绛对他的帮助,对他这个苦难的人生来说真的太微不足道啦。当然,你也可以保留你自己的看法,我们待会继续学习,继续认识他。还有同学愿意说一说吗?
师:我觉得老王的生活还可以一个用“孤独”的“独”来形容。前面第1自然段就写了,蹲三轮车的都组织起来,但只有他没有被组织起来,因为他是“单干户”。后面写老王生重病快去世的时候,他都不能到自己家人那边去,说说自己的遗愿什么的。他就只能到自己最好的一个客户那去,送送“鸡蛋”“油”来表示自己对她的帮助。我觉得用一个“独”字可以来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师:用“孤独”的“独”,还不如用“孤独”的“孤”,我们不是经常说“孤寡老人”么。你看,老王的“穷”,老王的“苦”,老王的“残”,老王的“孤”,都说明这是一个非常卑微的三轮车夫。在那样一个痛苦的年代,杨绛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个三轮车夫,并且跟三轮车夫有了一段时间的交往。同学们能不能回忆一下,杨绛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呢?请你说说看。
生:第一件事是老王有一次撞在电杆上了,杨绛女儿给老王鱼肝油。第二件事是他跟老王闲聊他的家庭。第三件事是老王给他家送冰。第四件事是墨存的腿不能走路了,老王带他去医院。第五件事是他问老王能不能维持他的生活。第六件事,就是最后一件事,他与作者告别,给她家送鸡蛋和油。
师:请坐,你读书读得很细致。你说的是作者跟老王交往的事情,其中有杨绛做的事,也有老王做的事。我们重新来梳理下,老王主要为杨绛做了几件事呢?
生:我认为老王为杨绛做了四件事。第一件事是送冰,第二件事是送鸡蛋和香油,第三件事是送钱先生上医院,第四件事是代我“送货”。
师:“送货”是加引号了,是吧?其实就是送默存上班。我建议你把这三件事的顺序处理下。送香油和鸡蛋是第几件事啊?
生:第三件事。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概括地说,老王为杨绛一家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送冰;第二,送默存;第三,送香油和鸡蛋。那我就有一个问题,这几件事都是围绕“送”来写的,但运笔各有不同,请你来作一点简要的分析。老师给一点提示,可以从“送什么”、“为什么送”、“怎样送”,以及老王的品质、作者的情感变化、文字的详略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静静地读课文、静静地分析,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轻轻地交流你的发现。
(生读课文、交流;师巡视)
师:好,那我们就来交流交流我们的发现,好不好?
生:第一件事是送冰,从“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淳朴宽厚,而且知恩图报的人。因为我们以前也帮助过他,他是一个知道感激的人。
师:你选择的是从老王品质的角度,是吧?好,继续说。
生:第二件事是老王送默存去医院,因为默存的一条腿不能走路了。从他坚决不肯收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友谊重感情的人。
师:继续。
师:第三件事是老王给我们送了一瓶香油和包裹里的鸡蛋。老王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想感激下以前帮助过他的人。从这儿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自己已经病危了还替别人着想、非常善良的人。
师:已经不仅是善良的问题了,是高尚的品质。为什么?我补充一下,对我们现在来说,香油和鸡蛋不值钱。但在那个年代,一个城镇户口一个月只能分配到二两油。你想,那一瓶香油该是多么的珍贵啊!鸡蛋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讲更是奢侈品,所以那可能是老王倾其所有的财产、倾其所有的付出了。好,继续来。
生:我是从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变化方面来分析的。作者认识老王后,认为他“可怜”。
师:把“可怜”改为“同情”,是否更好些?
生:第4自然段写“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作者知道了老王家就在那儿。第5自然段,写送冰的时候,作者就从对老王的“可怜”转变成了“欣赏”,因为他非常的老实,作者欣赏他的品质。到最后,老王帮助作者的朋友墨存。
师:不是“朋友”,是她的“先生”。
生:老王送他到医院去,但是他发现作者没有车,而是自己提供车去医院。老王也非常细心,想到作者可能是没有钱。
师:所以坚决不肯要钱。那一刻作者心中对老王是怎样的感情呢?
生:尊敬。
师:真好,尊敬。继续说。
生:到了第13、14自然段,老王送他鸡蛋和香油,作者送给他钱,他们互相尊重。
师:最后送香油和鸡蛋时作者的情感是不是“尊重”,我们先放一放。先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好不好?你觉得是不是尊重?
生:我觉得最后也有“尊重”,但主要情感应该有别的复杂的情感在里面。
师:你来说说“复杂”里面有哪些东西呢?
生:我看到第11自然段中的“强笑”用得很有深意。
师: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她发现了“强笑”这个词,应该说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你先请坐。这“强笑”的确是挺复杂的,那么这个复杂里面包含有哪些情感呢?
生:因为当时香油和鸡蛋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我觉得作者也不是很富裕,老王去送东西的时候,作者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感激之情,然后就勉强地笑了笑。这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感动和悲伤。
师:有感动,有感激,也有几分的悲伤。
生:前面说老王他已经是病入膏肓的一个人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还对我们一家人保持着尊敬并要来感谢我们。所以当作者收到他的这份感激之情之后,她就为老王的病情感到十分的悲伤,其实是很担心老王的身体健康。为了表示对老王的尊敬,她只能从自己嘴里挤出一丝笑来回应老王。
师:你的分析也很有道理。所以“强笑”这个词中,不纯粹有尊敬的味道,还有感动,感激,同情,还有关切,乃至震惊。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不知道怎样来表达内心对老王的情感。还有哪位同学也来说说?
生:我觉得文章写老王送冰,送墨存,送鸡蛋和香油,这里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或者是有一个时间的推进过程的。作者描写得一段比一段长,就感觉她的情感是在一步一步地跟进。比如刚开始她写,“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这就是她对老王的最初看法。然后她又说“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没有想到这一点。”我感觉作者就是在说其他三轮车夫都没有老王老实。到后面第6自然段的时候,在写老王问作者的时候就多了一些描写。到最后一件事情的时候,写的就是对话。我感觉文字越来越细致,感情表达得越来越强烈。
师:她其实是有两点发现。第一点,她发现这三件事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写的;第二,她发现这三件事是越写越详细。你们发现了吗?刚开始是简要的叙述,说他送的冰要比前任大一倍。而到了送墨存去医院的时候,就有了描写,但描写不是很细致,只有一段对话,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这是简笔的勾勒。什么叫勾勒呢?我们学过美术没有?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一个人写活了。这段话它写出了老王此刻对杨绛一家的关心,他伸出了援手。而到了写老王送香油鸡蛋的时候,作者对老王的外貌、神态以及语言都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可以把它叫作“工笔细描”。你看,三次写“送”,越来越详细,由简要叙述,到简笔勾勒,到工笔细描。通过这样越来越细腻的描写,老王的形象和品质也越来越突出。前面有同学说了,他只是一个老实的人,但是当杨绛一家被打倒以后,被迫害以后,其他的朋友都离他们而去的时候,这个三轮车夫却伸出了援手,不肯收钱。最后他在行将离开这个人世的时候,还强撑着病体到杨绛家里送上了他最珍贵的礼物。所以我说,这个三轮车夫虽然是一个卑微的生命,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一个高尚的灵魂。(师板书)
也正因为这样,杨绛在回忆中才充满了深情,在回忆中才有了很多的“愧怍”。
好,还有同学要发言。请你说。
生:第一次送冰时作者说老王是最老实的,第二次送钱先生的时候老王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最后他送鸡蛋和香油的时候,他又说“我不需要钱”,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老实。
师:他的意思是说文字虽然有详略,但不管是详还是略,其中都有对老王善良品质的肯定,是这样吗?
生:我们先看第10自然段,再看第11到20自然段。这里写“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要跟作者告别,而他把自己一次也没有吃过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作者,也表现出老王很重友情重感情。
师:你想说的是最后一件事表现的是老王的重情重义。其实,前面的两次“送”是不是也写出了他的重情重义?应该是写出来的。只不过最后一次写得最详细也最令人震撼,前面的写得简略一些。现在我们把刚才的简要分析来总结一下。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屏幕显示:
围绕“送”写三件事,语言由略到详,人物境界由低到高,作者情感由淡到浓,这就是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艺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累赘,又层层递进,在表达上达到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师:我们以后写作文也可以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艺术手法。可以这样说,在杨绛的深情回忆当中,杨绛和老王都各有付出。老王有这样的付出,杨绛一家也有付出,包括送鱼肝油,照顾他的生意,还给他钱等等。那么,既然是各有付出,为什么杨绛要表达一种深深的“愧怍”呢?杨绛说:“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课文,请同学们说说杨绛为什么会对老王心怀“愧怍”呢?
生:老王给他送香油和鸡蛋,不要钱。但杨绛偏偏要给老王钱,最后老王去世时,感觉送他钱是侮辱了他。
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为什么呢?作者在文章结尾自己都说:“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看到了吗?
生:我觉得作者“愧怍”是因为生前她对老王不够关心,而且自己作为幸运的人没有了解到老王非常高贵的品质。
师:举一个例子说,杨绛她怎么做才可以减少一点“愧怍”呢?
生:在老王生前生病的时候作者带他去医院。因为作者知道他住在哪里,可以做照顾他之类的事。
师:“我”完全可以去探视他,带他去医院,给他亲人般的温情和关怀,是吧?还有吗?
生:可能她觉得自己剥削了他的劳动成果一样,感觉对他有“愧怍”。平常老王对作者一家也都有好处,作者觉得老王非常善良,而老王所获得的非常稀少,所以作者觉得“愧怍”。
师:你想表达的意思我听明白了,作者觉得自己是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却没有能够给老王更多的一点东西。
生:我觉得“幸运”只是拥有一个家庭一个工作,但是老王连这些最基本的都没有,而且眼睛几乎失明,生活还没有保障,最后又默默地死去了。作者觉得幸运的人应该去关注那些生活不好的贫困的人,然而自己却没有做好这些事情,所以她觉得对老王心怀“愧怍”。
生:作者觉得“愧怍”,因为老王对她非常好。虽然作者也对他非常好,但是作者作为一个社会的幸运人,她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却没有好好地关心老王,所以感到非常“愧怍”。
师:是这样,她经过老王家的时候,也没有能够想到进去看看他,坐一坐,是不是?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这篇文章里面,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对老王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好的。这句话更突出作者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的“愧怍”主要表现在自己作为上层的知识分子没有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关心那些对自己好的人,以及所有的不幸者。我觉得这句话是一个讽刺,杨绛她本身对老王是比较好的,但是她却表达了自己的“愧怍”之感。那么社会上那些对这些不幸者表示鄙视表示讽刺的人,他们看到这篇课文……
师:你说的讽刺不是讽刺自己,其实也不叫讽刺,而是对社会上那些冷漠者有一些警醒的意味,是吧?
生:我觉得作者“愧怍”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以她的条件可以带老王去医院,让他的病好起来。还有第二个原因,老王来给她送鸡蛋和香油的时候,她没有请老王喝口茶,陪老王说说话,就这样让他走了。
师:这个同学读书很认真细致。作者没有像朋友一样像家人一样,让他坐下来喝喝茶,问问他的病情。老王待杨绛一家如亲人,而杨绛只当他是普通朋友。
生:最后一件事情,写作者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去屋里拿钱。拿钱是对老王的一种……侮辱。
师:不能用“侮辱”,太重了。
生:在12自然段,老王这种身体状况不能坐,作者她站着看他下楼,也担心他摔倒,等听不见他的脚步声才回屋。其实她可以扶老王下楼,但她并没有,所以她感到抱歉。
师: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对老王的这份关心,这份感谢,是不是非得用给钱的方法呢?
生:不是。
师:老王要的不是钱,要的是什么?
生:关爱。
师:是友谊,是爱,是亲人般的爱,是亲人般的温馨,是不是?所以,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杨绛和老王在交往中都各有付出,但他们的付出是不对等的。比如说送冰的时候,杨绛就是在照顾他的生意,而老王对他就是对家人的一种关心。在送香油和鸡蛋的时候,作者觉得老王把那么好吃的东西送来给我们,仅仅是一个患病的朋友对我们家的一种普通关心。但是对老王来讲,他却是在和亲人诀别之前倾其所有地付出。所以,这种付出是不对等的。杨绛的幸运,是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里,她意外地得到了一份亲情。而对老王来讲,他付出了亲情,却仅仅获得了友情,仅仅获得了同情。所以,一想起这个,杨绛心里面就充满着“愧怍”。作者的这份“愧怍”里包含着对老王的一种缅怀,也包含着对他的迟到的感谢。这个时候,她才知道有些感谢是不能用钱来表达的,而是要用情去回报情。(师板书)
那么,我再问同学们,老王已经去世好多年了,杨绛这种“愧怍”,除了表达对老王的缅怀,你觉得她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刚才有位同学说的是讽刺,后来我说它还带有一种警醒的意味。
生:她是想呼吁人们关心和关注不幸的人,不要等到他们离去了才醒悟过来去关心他们。
师:好,就是说要把你的善良的行动表达出来,不要等待,有一种呼吁的味道。
生:她是想要表达一种感恩的心,因为她觉得只有用心体验生活,用心体验老王对他的好,才能感到一种亲情般的爱。虽然老王从没有感受过亲情般的爱,不过她却想要呼吁人们给予那些需要关心的人以亲情般的爱。
师:呼吁人们付出自己的爱,的确有一种呼吁的味道。同学们,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对于“愧怍”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文革运动中)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
师:杨绛写自己的“愧怍”还有一层很深的用意,是什么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时时地来反省自己,对于做过的事情要有一种自省的意识。文化大革命运动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破坏,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受到了打击,有的因此含冤去世。但是迫害他们的那些人没有人去反省自己的错误,所以文革就容易被人遗忘。在这篇文章中,杨绛作为一名社会上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她是希望我们的民族应该时时都有一种反省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所以,唤起民族的自省意识才是杨绛表达“愧怍”之情的本意。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