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2021-03-15 11:28:39)
标签:
课堂实录 |
分类: 我的课题(原) |
《回忆鲁迅先生》 课堂实录
附:南闸实验语文组评课《坚守学生立场——评徐杰老师《回忆鲁迅先生》课堂教学》
背景:新课开发,首次试上,据录像整理。时间:2021.3.2课型:教读课班级: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初一(3)班 执教:徐杰 整理:蒋波
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师:请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拿起笔,给课文标注层次序号。什么叫层次呢?课文里写完几个小节后会出现一个空行,看到了吗?没有空行的那部分文字就作为一个层次,请在空行的地方标注1、2、3、4……往后标,开始。
(生标注,师巡视,提示、纠错)
师:咱们以前可能没有读过这样的文章,全文一共多少个层次呀?
生(齐):13个。
师:标13层次的同学就上当了,一共十几个层次?
师:徐老师第一次标层次,也标错了。大家看一看,到底是几个层次?
生(齐):14。
师:对!哪个同学来说说,问题出在哪里?
生:第15页到16页应该划分成两个层次。
师:你太厉害了,请坐。请重新标注。读书要认真。
师:我现在要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请自由交流,哪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生:海婴在福建菜馆吃的那个菜,他说不新鲜,但是没有人相信,只有鲁迅先生去尝了一口,然后说是真的不新鲜。
师:伟大的鲁迅先生说小孩子的话有的时候是有道理的,不能够无缘无故地去批评他。好,继续。
生:鲁迅先生在看电影过后,叫了一部车,但是他没有自己去坐,而是让周建人和他的三位女公子去坐那辆车,自己和海婴公子他们走路,他半路等电车。这时,鲁迅先生并没有像海婴公子那样焦躁地来回走动,而是安静地翻书,看书。
师:大部分是对的,但是有一个细节是错的。
(生七嘴八舌)
师:鲁迅有没有“看书”?
生:没有。
师:那你们提醒他,鲁迅先生怎么样?
生(齐):坐在那里。
师:像一个老农民一样安静地坐在那里抽烟。好,继续。
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萧红在梅雨季节过后天气晴了,去找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很开心地回应她,可以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
师:鲁迅先生是怎么回应的?
生:鲁迅先生说来了,萧红也是笑着说来了。
师:我到你们家去,你说来了,我说来了。这样会不会让人印象很深刻?印象很深刻的事,究竟是什么?来,请你来补充。
生:是萧红说天晴了,然后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开心地笑了一下。
师:他们都开心、爽朗地笑了。因为天晴了,心情好了,所以他们都开心地笑起来了。继续,请你。
生:有一天,萧红去找鲁迅先生的时候,鲁迅先生说:“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但其实萧红是每天都去看他的,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也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因为他是在开玩笑。
师:调皮得像一个孩子。请坐,继续。
生:鲁迅先生包书都是要亲自包的,虽然许先生已经包得很好了,但是鲁迅先生还是坚持要自己包,还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师:哪个细节不放过?你们谁来补充?
师:没有关注,请坐。哪一个细节?
生:他包得特别整齐。
师:包得特别整齐,每一个角都怎样?
生(齐):一点都不歪。
师:连扎书的绳子都?
生(齐):剪得整整齐齐。
师:你们非得要徐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吗?请你完整地把这个细节说一遍。
生:鲁迅先生包书包得整整齐齐,绳子也剪得整整齐齐。
师:请坐。再请最后一位同学来说说看。
师:你来。
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若有人说了什么好笑的话,他笑得连烟袋都拿不住。虽然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的肖像是一脸严肃的表情,但是在快乐的时候,他还是很风趣的。
师:这个同学读书就很用心,他关注到了平时鲁迅画像中的一脸严肃。
师:你们猜猜看,徐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是什么?估计不大容易猜得到,徐老师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场景。
(出示PPT: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谁来读一读?
生(读):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师:请坐,读得不错,但是节奏上可以再稍微优化一下,要把沉思的味道读出来。你来读。
生(读):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师:她重读了一下“沉思”,可以,请坐。
生(读):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师:嗯,这个味道就出来啦。“沉思”不一定要读得很重,但是句子内部的停顿要掌握好。鲁迅先生举着象牙的烟嘴在沉思的画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课文里面也这样说了一句话。
课文里面有这句话吗?“读中提示”有没有?
生(齐):有。
师:什么叫“剪影”,你们知道吗?我们班有没有同学喜欢摄影的?
师:没有。美术爱好者有没有?
师:最初的剪影啊,就是剪个纸,然后用灯光照着这张纸,再投射到后面的屏幕上,出现一个黑影。这有点像什么呢?
生(齐):皮影。
师:对,皮影戏。后来运用到摄影艺术的范畴,在拍摄艺术照的时候,逆着光照,背景就是一片白的,人影是黑的,只显示出一个人影的轮廓,这样明暗对比很鲜明,它突出了轮廓,突出了主体。我们看看这幅图是不是一个剪影啊?
用这种办法来摄影的话,就突出了那个主体的轮廓和特征,对不对?现在大家看一看,徐老师又找到了一幅鲁迅先生的剪影。(PPT出示鲁迅先生微笑的剪影)
现在你们看看,这个剪影配合哪一段文字比较好啊?
师:有人发现了。来,请你。
生:“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师:这是一个答案。请坐。好,请你。
生:“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师:好,这是答案之二。有没有补充了?好,来,请你。
生:“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师:请坐。关于这个剪影的笑啊,同学们已经找了三处。其实还可以有一处。
生:“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的是很好的。”
师:好的,现在有四处写到了“笑”。我们现在再来看这个剪影,究竟配这四段文字中的哪一段最合适?你们可以讨论一下。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注意看看这个剪影的特点和文字的特点。剪影一般是不动的,而且能突出主体的轮廓和鲜明特征。
师:这里有四段文字,哪一段文字最契合鲁迅先生的剪影?大家可以和伙伴聊聊天。
师:你先说。
生:我认为是在第15页23节:“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因为看图中,鲁迅先生的头是微微扬起来的,感觉有点像在看着天空。
师:嗯,微微向上看着天空,“展颜”地笑,请坐,有不同意见吗?好,来,请你。
生:我认为是第15页的第17小节:“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因为我看这图中,鲁迅先生他背靠着躺椅。
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在这个地方鲁迅的“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啊?
生:开心的“笑”。
师:“笑”肯定都开心,但是开心中又有什么?“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他是在跟萧红怎么样呀?
生(齐):开玩笑。
师:呃,是一种带点坏坏的“笑”,是吧?看图像不像?
生(齐):像的。
师:像的?这可不太像坏坏的“笑”哟。我们来看啊,这幅剪影是鲁迅先生所有照片中唯一一张开心的,展颜的,爽朗的笑,唯一的一张。
师:现在徐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去课文中读一读,还有哪些文字看起来也像一幅剪影,用笔把它画一下,看一下谁发现得多而且准。
师:时间到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他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师:这个能不能算剪影?
师:我们要注意,被突出的黑的主体要有一些鲜明的内涵,要特别有意味。
生:第38节。“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师:请坐,这个算不算?
生:算的。
师:算的。因为别人都以为平时鲁迅很忙,但是在那样一个夜晚,他像一个乡下的老人一样,很安静地坐在河边的椅子上。你看,这里写鲁迅先生的“坐”就是个剪影。你们能不能补充关于“坐”的剪影呀?
生:还有一个是在第43小节:“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师:还有吗?
生:第48小节:“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师:这当然算。深夜艰辛工作的鲁迅先生的背影也是剪影,还有没有啦?
生:16页上的第26小节:“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师:这里没有出现“坐”这个字,但也是“坐”。这里的“坐”,是他戴着眼镜,慢慢地坐了很久。我发现咱们班同学读书很不错,有感觉了。除了“坐”以外,还有其他的剪影吗?好,来,请你。
生:我找到的是13页第2小节:“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脚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师:请坐。徐老师的爱人朱老师出门很磨蹭,每次我们说好一起下楼,我已经按了电梯,她还在后面拖拖拉拉的,没出门。这时候,我总是用鲁迅先生这处的“走”来说她,要像鲁迅先生一样迅捷。这个剪影动作你们能做一做吗?帽子戴好,左脚就跨出去了,决然、迅捷。(示意动作)
生:我找的是44小节:“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
师:如果是剪影的话,是拍许先生还是鲁迅?
生:鲁迅。
师:是的,是写鲁迅先生怎么样?
生:在床边休息,抽烟。
师:对,抽烟就是休息。鲁迅先生还有什么休息的场景也可以成为剪影的?
生:第42小节,鲁迅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师:我们可以写一个剪影,鲁迅先生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而且神情很悠然,原来他在休息。好,还有没有什么可以成为剪影的呢?
生:第26小节:“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师:前面的女生有没有说过这幅剪影了?
生:说过了。
师:前面的女生定位的是,鲁迅的“坐”是剪影,你觉得刚才这位男生是以什么作为剪影的特征的?
生:“看”。
师:“看”,而且是怎样“看”啊?戴着眼镜看,还可以瞪大眼睛看。
生:第19页54小节:“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师:是的,我每次读到这个地方特别有感觉。在这个剪影里,是以鞋子为主还是鲁迅先生为主?
生(齐):鲁迅先生。
师:还是两个都要?
生(齐):两个都要。
师:这个剪影如果让我们来设计的话,鞋子是黑的,先生躺在床上那个轮廓也是黑的,什么是亮的?
生(小声):背景。
师:有同学说背景,萧红有没有写到背景?
师:有同学说,写了,写到了窗外亮亮的阳光,好。这里写到了鲁迅先生的睡。其实,还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客人到鲁迅家里来以后鲁迅先生的“陪”,在第几部分?
生:第11部分。
师:对。客人来了一批又一批,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你既可以说是“坐”的剪影,也可以说是“陪”的剪影。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么多的剪影,都是有内涵的。现在请同学们把大家一起交流的这些剪影的文字连起来,自己自由地读一读。读完说说从这些剪影中,你读到了怎样的鲁迅先生?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师: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请用若干词语来表达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生:他在工作方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师:好,生活也一丝不苟。
生:他对青年人十分的关爱。
师:请坐,你来。
生:他是慈祥的。
师:这个词用得好,在哪个地方特别能表现他的慈祥?
生:在第38、40小节,描写鲁迅先生像一个安静的老人一样。
师:这里已经不纯粹是慈祥了,还有宁静。
生:鲁迅先生是幽默的。
师:幽默的鲁迅先生,这点尤其跟我们平时印象中那严肃的鲁迅先生很不一样。请坐。还有补充吗?
师:你看,鲁迅先生这个微笑的剪影,你看了感觉怎么样啊?
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师:再看一看、想一想。
生:乐观豁达。
师:请坐,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张笑的剪影照片。我读了萧红的回忆录,它颠覆了我对鲁迅先生原来的那种印象。原来我以为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一个板着面孔的中年男人。现在通过他的笑啊,坐啊,走啊,我看到了一个生活中的鲁迅,作为人的鲁迅的方方面面。
师:我现在想问下同学们,在这些剪影式的文字中,你感受到作者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感情呢?是不是跟一些普通的文学青年一样,是一种崇拜的,乃至于膜拜的感情?我再给三分钟时间,你们去读读书,感受一下萧红字里行间对鲁迅先生的情。
师:好,交流一下。
生:在12节:“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盒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这就是一种很深的友情,他不想让萧红难堪。
师:请坐。鲁迅先生不仅把萧红当朋友,更是当晚辈去爱护她、呵护她。即使不好吃,也要多吃,鼓励她。这让萧红感到非常温暖。萧红对鲁迅先生的这番情谊也是铭记在心的。她自己也说,鲁迅先生不仅仅是像一个师长,像一个父亲,更像一个祖父。你们有没有读过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啊?鲁迅先生让她感受到了一种亲人般的温暖。
生:萧红对鲁迅先生还有赞美。譬如她写鲁迅先生包书非常严谨认真。
师:嗯,好,请坐。有感激,有赞美。大家继续。
生:萧红以前经常和鲁迅一家待在一块聊天、吃饭什么的,现在很怀念以前的日子。
师:嗯,有怀念,对,美好的生活总是令人怀念的。
生:在第64小节:“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那篇文章才了然了。”可以看出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敬佩。
师:有敬佩,鲁迅是用生命在写作。我再提示一个地方:客人们从下午三点多钟就来啦,来一批又一批,鲁迅先生就陪了一批又一批,从三点钟陪到五点钟,陪到夜里十一点钟。这里连用了好多个“陪”。你觉得萧红在这里对鲁迅是什么样的情?是觉得这个人体力好,在赞叹吗?
生:她担心鲁迅先生的身体会垮掉。
师:这位女生情商特别高。萧红是在担心鲁迅的身体啊,这么陪,哪吃得消啊,但是又不忍心去打断他。这种担心,是一种心疼。在一幅幅剪影中,萧红对鲁迅先生流露出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那么,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背景资料。
(PPT出示萧红经历)
师:这段背景告诉我们,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是为了回忆已经去世的鲁迅先生。那么,这样的回忆性散文的情感基调应该是什么?
生(齐):怀念。
师:而且是怀念中的痛。悲痛,应该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调。但是,我们在很多地方却读不出鲜明的悲痛,反而看到了很多很多温暖的东西,温情的东西。那么,回忆温情的细节和抒写悲痛的情感,矛盾吗?她为什么不直接写悲痛呢?
生:她想起了她和鲁迅先生以前快乐的生活,充满了温情。但现在,鲁迅先生已经去世了,所以她很悲痛。
师:是的。她越回忆得温暖,越能够让人感觉到悲痛,这是什么写法呢?好,有同学说是反衬,是的。越是温情的回忆,越是能反衬出斯人已去的那种悲痛,所以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读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悲痛来。好,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请同学们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能不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一点萧红抑制着的隐藏着的悲痛。好,下课!
生:起立!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精选留言
1、平庸的教师是相似的,优秀的教师各有各的特色,一个剪影串联全篇,阅读,思考,顿悟的感觉只有认真备课的人有机会。
2、不客气地拿杰哥的教学设计去班上上过了,效果很好,很多学生都活过来啦,眼中都放光了!
3、 看了徐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徐老师在文本解读上关注到了自己很多没关注到的东西,一些细节我自己也是读过就忽略,更不要说启发学生去读。在最后萧红情感的流露上也是自己感受到,但真正教的时候却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共鸣,好好向徐老师学习。
4、用剪影来架构课堂,串联思路循序渐进,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有个疑问,我是新老师,我没有杰哥的底蕴,如果我让学生找剪影,并且告诉他算不算是剪影,我引导的功力不到啊!估计会很生硬的,怎么办呢。
5、整体构思非常巧妙。
思考:学生读出“印象深刻,抽烟沉思”的句子后,就点出对应的PPT,属于成功的预设。从剪影到四笑,属于老师的教育机智。这两处拿来就用,不一定合适,还得结合自己的实际——见笑!
6、请教杰哥:“剪影”的说法能不能换成“特写镜头”?会有不同吗?
作者: “定格”“特写”也可以,“剪影”是从课文“阅读提示”中获取。
7、大师兄的课太赞了,让我想到了姚鼐的“小细节,大印象”。大师兄带着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细节背后的内涵。“剪影”这个阅读路径简直是这篇文章的顶配,大师的课就是不一样。初一的文章结尾还能挖得这么深,对不起,我不是看不起初一的文章,而是觉得大师兄读的深入、通透,高三的课文也就这样的深度了吧。学到了很多,这课我最爱大师兄循循善诱、眼中有生的剪影。卓越啊!
8、杰哥好,我有一个困惑,就是我经常把自读课上成讲读课,我觉得讲读课不也是老师启发下的自读么,除了课时的区别,我找不出二者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时候,如果抽中了一篇自读课,应当怎样与讲读课区别呢。
作者: 没有“讲读课”这种课型。莫非是“教读课”的误读?
9、徐老师,我有一个疑问,剪影不是一个轮廓吗,为什么第二个剪影能看出鲁迅先生在笑呢?辛苦您帮忙解答,谢谢!
作者: 轮廓也可以看出表情啊?不信你拍了试试。
王婷: 谢谢徐老师,我刚才思考了一下,可能我误以为剪影都是背影的轮廓了哈哈哈哈。受教了,很感谢您!(20210314)
坚守学生立场——评徐杰老师《回忆鲁迅先生》课堂教学
南闸实验语文组
编者按:上周,杰哥去南闸实验学校试上了新课《回忆鲁迅先生》。课后,学校语文组专门组织了“复盘式”评课,陆飞菲老师对评课进行了记录整理,现与诸君分享之。
为了上好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课,徐杰老师花了一年多时间,不断思考教学的切入点,将原设计推倒重来,终确立“难文浅教”“小步轻迈”的教学策略,来我校试课,端上了一道耐咀嚼、有味道的江阴本帮菜。我们敬佩徐老师愿意花一年时间来备好一课的执着,敬佩他的身先垂范,敢于“吃螃蟹”的勇力,难文浅教、长文短教的魄力,和驾驭教材的智慧与艺术。而这堂课最令我们称道的则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学生立场的坚守。
黄厚江老师对学生立场作如是解读:“所谓学生立场,就是教学一切内容要立足学生需要。这个需要,一是学生学习需求,一是语文课程需求。从两者出发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就是学生立场。”徐老师的课堂充分实践了这一思想,以学生视角进行了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和课堂评价,让课堂呈现出有动力、生活力、长能力的生态。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立足文本特点,以学定教。
《回忆》篇幅长,结构碎,给教学设计带来很大的难度。徐老师在多次教案优化、课堂实践后,形成全新的教学思路,基点在于初一学生的“直觉思维”,活动主体聚焦于“剪影”巡回,操作定位于“浅教、轻迈”,让原本拘谨的孩子逐渐活跃,积极参与,主动交流,愉悦的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详见公众号《为了一节课,耿耿于怀一年多》一文)。如果不是老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阅读能力,这一课很有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或因深度解读文本而剑走偏锋,或因纠缠内容梳理而泥足深陷,或因推进乏力而气氛静默……成功的一课恰恰源于学生立场下精准的教学设计。
二、活动的组织开展尊重学生原初体验,平等对话。
围绕“剪影”的主活动,五个教学环节形成缓坡向上的趋势,在开放性的问题引领下,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避免了缺少深度和思维梯度的碎问碎答。如找微笑配“剪影”,总用时近20分钟,学生静读、细品、讨论、展示的时间约有12分钟,老师其间巡视、点拨、矫正习惯,真正用于老师导向预设的时间远低于学生的自主活动,这样的“舍得”实在难得,给我们习惯快进的老师做出很好的示范,生本课堂就该是这样。
尊重学生原初体验体现在课堂平等的师生对话上。徐老师与学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如到文章中找四处鲁迅先生的笑,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是这么表述的:“这里有四段文字,哪一段文字最契合鲁迅先生的剪影?”“这四种里面聊其中有感觉的啊。”在倾听了学生的发言后,老师是这样对话的:“动作上微微向上看着天空,展颜,对吧?请坐,有不同意见吗?”关注“走”的剪影时,老师以自己爱人的“走”来对比鲁迅的“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鲁迅动作的“决然、迅捷”。简洁的对话语言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丢弃权威人格,俯下身来耐心倾听、循循善诱的姿态,教学方法的“术”巧妙地融入了平等民主的“道”中。
三、多样评价激活学生思维带来精彩生成,以评助学。
平等对话是人格层面的,老师在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上毕竟还是要高于学生的,课堂上的引领仍然显得举足轻重。徐老师是很善于利用课堂评价的方式来铺开预设,助推活动走向深处的。
纵观整堂课,学生讨论交流活动中有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对话中侧重教师评价。他的评价语有时是肯定的赞许,如“幽默的鲁迅先生,这点尤其是跟我们平时印象当中那种严肃的鲁迅先生很不一样是吧?”有时是化否定为鼓励,如“在这里面已经不纯粹是慈祥了,而且是宁静,是吧?”有时是小结和提炼,如“这位女生,我觉得情商特别高,肯定担心鲁迅的身体啊,这哪吃得消啊,对不对?但是你又不忍心去打断他,这种担心,也是心疼的感觉。”
徐老师更是一个喜欢追问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弄懂“剪影”,他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构建有思想深度的语文课堂,还引导学生改善表达。高质量的追问在课堂上比比皆是,“理答”环节最为分明。“哪个细节不放过?包书的。你们谁来补充她?”“慈祥这个词用得好,在哪个地方特别能表现他的慈祥?”跟踪追问让学生深入文本;“站起来了,向着我转过来了,这个能不能算剪影?”逆向追问让学生思考“剪影”的文本表达特征;“抽烟就是休息,鲁迅先生除了抽烟作为休息,还有什么休息的场景也可以成为剪影的?”发散追问促使学生打开思路,关注到更多的场景……最后的难点“以温情反衬悲痛”,教师在启发时的追问,更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这种情感,举重若轻。就这样,或改变角度,或化整为零,或提供线索,追问式的评价促进了课堂思维含量的提升,成为有效乃至高效的助学手段。
此课可商榷之处:
1、课堂上的亮点“剪影”,学生理解仍未达预期。在解释这个词的时候,学生虽有部分感性认识,直觉思维,如说出像“皮影”,但作为民间艺术形式的“皮影”和文学表现形式的“剪影”还是有区别的,如何让学生从直觉思维上升到典型形象思维,中间的界定还有些模糊,或者说是有些“复杂化”了。是否可以和学生已知的“画面定格”关联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得更深透一些。
2、课堂上找四处“笑”的活动,是否能够在追问式评价中运用句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提炼成率真幽默的笑、平易近人的笑、热爱生活的笑、乐观的笑等,以此为后面“读出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作铺垫,互为呼应。
3、增加一点学生的思想交锋、课堂小结更好。在品读萧红情感时,学生认为鲁迅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的细节是一种很深的友情,因为他不想让萧红难堪。应该说这个回答指向并不对症,老师采取的策略是从“鲁迅不仅把萧红当友情、当朋友,更当晚辈”启发到感受“温暖”,最终指向“感激”,是不是可以发动学生评价,直接针对问题精准提炼情感用词?在“温情反衬悲痛”的活动中多一点时间在生生对话中形成思想的碰撞呢?
语文是用一生来备课的,语文教学需要厚积薄发,我们向徐老师的本真课堂致敬,更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学生立场,向课堂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