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学期究竟要备几节课

(2021-01-08 07:49:03)
分类: 教育随笔(原)

一学期究竟要备几节课

今天(20210106周三),学校接受了市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学调研。以九年级语文组为例,听了3节课,查了备课本、听课本以及学生的作业。

上午第四节课,语文检查组的两位同志分别就备课本、听课本及课堂教学(听课)作了反馈。全体语文教师与会。

在反馈中,反馈人批评教师备课的数量不达标。她是这样算的:这学期到目前为止是19周,国庆中秋假、元旦假、期中考试,至少17周;按每周5节课算,为85节课。而她检查时,许多老师只有40节左右的教案。

如此算来,的确少了。那35节课的教案到哪里去了?至少是“不备课上课”——这可是原则问题。一个萝卜一个坑,一节课一篇教案,天经地仪啊。看来,我们这些语文教师的确犯了大错误了!好在,检查大人,高抬贵手,口头警告外,把我们当作“自已家里人”,不计较了。不过,下不为例!

作为一线教师,听了反馈负责人的指责后,除了感激,和深深愧疚外,更有惶恐之惧。没谁比我了解我自己,要知道我一周课远不止5节!

作为一名初三的语文教师,我来算给你听:

每周两个班,有合计45分钟的早读课(学校领导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指导,监督,有反馈,要上出质量),一周5节;课表上,排的语文课,实际每周有6节,双班,每周合计12节;每周每班有两节“延时辅导课”,计4节;周六,有“校外活动中心”实控的2节。

所以,没有特殊情况,一周有23节。如果严格按一班一课,因生定课,一周就得备这么多课啊!如果剔除双班影响,一周也有13节课。按17周算,应有221节需要认真备的课。

目前,本地1课时合符检查要求的课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有课时教学目标;有重点、难点;有教学流程;有学情预测,有重难点突破;有适合学情的课堂检测;有板书设计;有提炼与反思。这样的设计,按市局要求,原则上要这样形成:先有一个组员备课;再集体讨论确定,形成组里的教案;最后,老师上课前,再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最后才到班级上课。一定年龄的老师,可以在打印稿调整修改;如果是年青老师,则需要在集备的基础上,手写教案。

面对一个“基本”的要求,为何所有老师都不能做到位?这是老师不努力,不负责,不认真,还是“基本要求”不基本?

个人觉得,“上1节课,备1节课”的要求,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说不现实,是因为老师的精力跟不上。一学期备221课,每课时算两页纸,则要442页。一学期,除了备课,还有听课,批作业呢。除了个体化的工作,还要每周两节课的“集团备课”,不时的“学校集会”、全员培训。我想,如果老师是“成熟”老师还好,如果是“新老师”,加上钻研教材、培训学习等,他们一周的工作时间如何分配!

说没必要,是因为的确不需每节课都用“书面”的方式留下“痕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说过:“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我想,15分钟,是绝对写不出符合当下检查要求的教案的。

备课的目的,是为“上好课”。“书面”写教案并不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对有些老教师而言,在心中构思准备一下或者在备课本上列个提纲,本就可以上一节“良好”的课了,你何必要求他们把一些了然于胸的“课堂教学常规”写在纸上呢?有些年青老师,为保证课堂教学的节奏、重难点的突破等,固然需要写较“详细了点的”教案,但“写”不是目的,更重的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技艺。

除却教师岗位,试问一些高高在上的官们:你们在大大小小的场合,是否每次发言的内容都写在纸上,且有“发言目的,发言重点,发言难点,重难点突破方法,发言后有反思”?恰恰相反,会打腹稿,能质量即兴发言,还是发言者所追求的一项目标吧!

重过程管理并不错,关键要看重什么过程。对“上好课”而言,教育相关部门所重视的不应是纸上的教案,而因思考一份优质的教学案是如何来的?重“量”不重“质”的“写”,能写出来吗?应重视优秀设计背后的东西。对语文老师而言,需要是引导他们多读书,多学习,多反思。试看当下,老师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有多少在静心读书!

不说强调什么“调研”“检查”这些词了!事实上,许多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如头上的虱子,明摆在哪儿,要“调”要“查”否!即便是常规调研,也请相关部门摆正:平时与战时、理想与现实、躬耕与指点的关系。(202101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