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徐杰)
(2020-12-08 14:28:13)分类: 我的课题(原) |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后有一篇评课。
背景:2020中西部项目贫困整县推进培训项目第五轮培训
时间:2020年10月29日
班级:沿河县第四中学初二(3)班
(出示PPT:
(生看书准备)
师:好了。谁来回答移山的原因?
生: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惩”是什么意思啊?
生:“惩”是“堵塞”。
师:“惩”是不是“堵塞”?
生:苦于。
师:好,苦于这座山挡住了出行的道路。移山的准备谁来说?
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师:是不是这句?
生:是。
师:是的。其实再简单一点,我觉得移山的准备用四个字就可以。
生:聚室而谋。
师:“聚室而谋”,你们有没有注意这个“而”字很有意思啊?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顺承。
师:表顺承,就是说明先把一家人聚到一起然后再开会。
师:大家的文言功底不错啊。继续来,移山的方式呢?来请你。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对的。我问一下,“箕畚”是什么东西啊?
(板书:箕畚运于)
生(齐):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师:一种器具,就是我们扫地用的工具。你们叫什么?
生(齐):扫帚。
师:不是扫帚,是扫地以后装垃圾的工具。
生(齐):铲子。
师:有点儿像那个。那么,这里的“箕畚”解释为什么呢?
生(齐):用箕畚装。
师:哦,大家说得很对。
师:这是一种什么用法呀?
生:名词作动词。
师:名词作动词吗?
生:名词作状语。
师:对,名词作状语,来修饰“运”这个动作。
师:好,移山的艰难是哪一句?
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师:嗯,确实很艰难,有没有其他补充的?来,请你回答。
生:以君之力,曾不能损(读成yn)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师:这句有没有表达出“困难”的意思呀?
生:有。
师:有一个字读错了。
生:曾céng。
师:曾zng,读得对的呀!
生:损。
师:“损”,读“sn”,不是“yn”。好,这也是表示艰难。
师:“移山的阻力”你们发现了吗?阻力在哪里呀?请你说。
生:移山的阻力……
师:没发现?来,那位男生。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嗯,你们认为这算不算阻力?
生:算。
师:嗯,这个阻力来自于不干事的人,来自于别人,对不对?
生:对。
师:“笑而止之”挺有意思,这里又是一个“而”。
(板书:笑而止之)
师:也表示顺承吗?
生:不是。
师:表什么?
生:表修饰。
师:表修饰,嗯,对的。
(板书:修饰)
师:可以怎么翻译呢?
生:笑着阻止他。
师:好,最后一个是我挖的一个坑,我看看你们会不会上当。移山的结果是什么?
生: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我挖的坑就在这里,“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是不是愚公移山移掉的?
生:不是。
师:这不是愚公移山的直接结果,但它是个间接的结果,直接结果在哪里?
生: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师:嗯,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帝感其诚”是愚公移山的直接结果。
(板书:帝感其诚)
师:“感”是什么意思啊?
生:感动。
师:感动?
生:被感动。
师:对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是一个被动的用法。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挺不错的。现在我们把这些省略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吧。
(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吗?愚公移山令天帝都感动了,现在老师来看看你们是否真的也被感动了?
(出示PPT:
不畏困难的勇气;
造福子孙的胸怀;
……)
师:我被感动了,因为我在愚公身上读到了不畏困难的勇气。你看,“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居然有勇气去把它移走。咱们贵州这里也有“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山,叫我去游玩我也怕。
(板书:勇气)
师:我们还可以在愚公身上看到他造福子孙的胸怀。愚公多大年纪了?
生:九十。
师:咦?
生:将近九十。
师:对,“年且九十”不是“九十”。这“且”是什么意思啊?
生:将近。
师:将近九十,可能八十九,可能八十八,对吧?
生:对。
师:在古时候,活到这个年纪已经是奇迹了,但是他还想着要去移山。这山移走了,路变平坦了,他能享到福吗?
生:不能。
师:对,但是他还是要做这个事情。所以说,“吾与汝毕力平险”,这“汝”有的同学翻译成“我和你们”,这个“与”翻译成“和”好不好?
生:不好。
师:翻译成什么才最好?“我同你们”?
生:……
师:“我跟你们”?
生:不对。
师:他在为谁移山啊?
生:子孙后代。
师:对,为子孙后代啊!所以这个“与”翻译成哪个最好?
生:为。
师:对啊!“我为你们”,这才能体现出一种胸怀。当然,“与”字没有翻译成“为”这个说法,但我们自己心里要明白啊!翻译的时候是“我和你们”,但是他心中想的是“我为你们”。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敬佩的胸怀,他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子孙后代。
(板书:胸怀)
师:从愚公身上还可能读出很多东西来,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了。徐老师给大家3分钟时间准备一下。这一次允许大家讨论,你可以把自己的发现跟其他人交流。边读边交流,或者读完后再交流,都可以。
(学生活动3分55秒)
师:好了,我们现在分享一下我们的发现,你还在愚公身上读到了什么?你来。
生:我们在愚公身上发现了乐观的态度。
师:详细一点说说看。
生:他没有从坏处来想,因为他“年且九十”了,他的力气很小,没有年轻人的力气大,但是他为了造福子孙,他没有从坏处来想,而是从好处来想。他觉得,如果我把这座山移走了的话,这条路就通了。
师:嗯,你们同意不同意?
生:同意。
师:首先她说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乐观太重要了,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看到好的积极的一面。
(板书:乐观)
师:徐老师要补充问一下,愚公是不是盲目乐观呢?
生:不是。
师:不是的。他能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个问题,他是看得比较长远的。那么,有了这种长远的眼光,再加上他的乐观,就更好了。
(板书:眼光)
师:来,继续来,请你。
生:我还看到他老当益壮的坚韧,因为他的年龄都将近九十岁了,还把自己当作一个年轻人看待,想要把山给搬走,为子孙造福,这种精神和他的这种态度真的让我们特感动。
师:她说坚韧我是同意的。但坚韧的表现,我要打一个问号,你们说“坚韧”在哪个地方可以读出来?
生:他的坚韧就是表现在“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后面的内容。
师:那是“坚韧”吗?刚刚说了,那体现的是眼光和乐观。哪个地方体现了“坚韧”?还是你来说。
生:坚韧是……
师:什么叫“坚韧”啊?坚持一件事情,把它做下去,不放弃。
(板书:坚韧)
师:请你来说。
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解释一下,为什么?
生:因为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这体现了他们的辛苦,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家。我从他身上感受到非常坚韧。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是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个句子让我仿佛看到树的叶子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愚公带着他的子孙在路上忙忙碌碌地奔忙。没有坚持,这样长期长久的事情是做不下去的。继续来。
生:我从他身上看了做事要有恒心,不畏艰难险阻的那种勇气。
师:好的。“恒心”和“坚韧”是不是一回事?
生:是。
师:对,同义词。
生:我认为愚公他有自己的主见,在面对智叟阻止的时候,他坚持了自己的态度,没有任何的改变,坚定了自己的立场。
师:说得真好。我们做事啊,一定要有主见。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别人嘲讽的话一说,就打退堂鼓。
(板书:主见)
师:好,继续。
生:我觉得愚公有一种苦干实干的精神。因为原文中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他带着子孙苦干实干为移山作准备。
师:好的。你读到的是“苦干加实干”。
师:是的,我尤其欣赏的是他的实干精神。愚公有了想法以后,是不是天天泡一杯茶跟家里的人吹嘘,我们要移山,山移掉之后是怎样的大好前景?天天吹有用吗?
生:没用。
师:他有了想法就立刻行动,这种实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有吗?来,这位同学。
生:我从他身上看到了面对不同的意见要学会以理服人,智叟说他有点不聪明,说他老了以后,就没有行动的能力了,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智叟的话而自卑,他还是觉得有志者事竟成,然后以理服人,把智叟说得没有话可以回应。
师:你们同意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倒有一点不同意。愚公的话是有理的,但是他有没有让智叟“服”呢?
生:没有。
师:看不出来,最后一句话是“河曲智叟亡以应”。什么叫“亡以应”呢?
生:没有再说话。
师:没有再说话,是不是被说服了?
生:没有。
师:也不一定,也有可能被说服了,也有可能怎么样?
生:没有。
师:不屑于回应。他可能心里会想:这老东西!真是,算了!所以“亡以应”不一定是被说服的。我们要辩证地去看问题。那么,你们觉得,智叟有没有被说服呢?
生:不一定。
师:不一定,对呀!我知道是不一定,你愿意他被说服呢?还是愿意他没有被说服?
生:愿意。
师:你们都希望他是被说服的啊?如果智叟被说服了,这个故事中我认为是要加一句话的。智叟应该是“一日,河曲智叟……”?
生:跳往助之。
师:“跳往助之”?不能说“跳”,智叟跳不动了,应该是怎么去帮助比较好?
生:走。
师:“走而助之”。注意,这个“走”还是不合适的,在文言中,这个“走”是什么意思?
生:跑。
师:“走”就是我们现在的“跑”,智叟跑不动了,智叟如果要去帮助,应该怎么去帮助?
生:行。
师:你们这就说对了呀!行呀,古时候的“行”就是现在的?
生:走。
师:慢慢地走叫“行”。你们知道徐老师的网名叫什么?“吟啸徐行”,什么叫“徐行”?
生:慢慢地走。
师:慢慢地走,不是“跑”。所以,如果河曲智叟被说服了,要去帮助愚公,那就是河曲智叟?
生:行往助之。
师:这就对了,但文中没写。没写的话,有可能智叟心里想,愚公是不可理喻的,我不跟你烦了,对吧?
生:对。
师:这个可能性更大一点,所以我们读文言故事啊,有的时候没有标准答案,就看你怎么理解,更合适。好,我刚才忘记板书了呢,这是说愚公身上有什么样的精神啊?
生:以理服人。
师:应该是一种自信比较合适。
(板书:自信)
师:好,继续来,还有没有补充的?好,来,请你。
生:我觉得愚公身上有一种领导能力,他可以领导家里的人来一起帮助他移山。
师:其实,这种领导力,我可以把他称作有一种威信、威望。
(板书:威望)
师:凭着这种威望,愚公有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戴?
生:得到了。
师:家人拥戴,还有谁?
生:邻居。
师:有邻居家的一个小孩也帮他了。所以,“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做一件事,要怎么样啊?
生:带着大家一起做。
师:不要一个人硬着头皮去做,要带着大家一起做。所以,愚公的智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还有没有读到什么?文中说“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是不是在蛮干呀?
生:不是。
师:是什么呀?
生:有智慧。
师:对!有方法。
(板书:有方法)
师:我们在这个故事中读到了如此丰富的愚公精神。以后当我们再来说要学习愚公精神的时候,大家觉得是不是仅仅不怕困难就够了?
(板书:愚公精神)
生:不是。
师:来,我们把愚公的精神自由地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好的,面对愚公移山这件事我们都被感动了,但有一个人,对愚公移山这件事情持嘲讽的态度,是谁呢?
生:智叟。
师:“笑而止之”,你在“笑”字中读到了什么呀?
生:嘲讽。
师:就是带有“嘲笑”的意思,你们能为智叟补白几句“嘲笑”的心理活动吗?
生:智叟心想: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了,能把大山移走吗?真是痴心妄想。
师:不错,有嘲笑的意味。那么,“北山愚公长息曰”这个句子里能不能也加一个“笑”字呢?
生:可以。
师:你们把“笑”字加进去读读看。
生:北山愚公笑,长息曰。
师:还可以怎么加?
生:北山愚公长息而笑曰。
师:这里愚公的“笑”有什么意味呢?
生:是一种自信的笑。
师:你们读一读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看怎么才能读出“自信”的味道来。
师:听了愚公这一席话,智叟“亡以应”。“亡以应”是什么意思呢?
生:没有应答。
师:“亡以应”前面能加一个“笑”字吗?
生:可以。我觉得可以这样加:河曲智叟笑而亡以应。
师:那么,这里的“笑”又有什么意味呢?
生:我觉得这里“笑”应该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表示赞许的笑,觉得愚公说得有道理,对他表示了一种敬佩之情;还有一种是不屑的笑,觉得愚公没有效率,只能用“笑”来回应罢了。
师:你太厉害了,你们有没有听明白?
生:有。
师:一种是笑着不说话,智叟被愚公说服了。唉,这老头说得有道理。还有一种是笑着不说,是不屑再跟愚公争论了。大家再看看,“帝感其诚”这个句子可不可以加“笑”字呢?
生:可以。“帝笑感其诚”。
师:好的。那么,在这么多的态度中,你觉得谁的“笑”最关键?
生:智叟。
师:智叟的“笑”最关键吗?
生:天帝。
师:对了,天帝的“笑”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山最后是谁搬走的?
生: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师:是天帝命大力神搬走的。这就告诉我们,作者在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指向移山的结果呢,还是指向移山这件事情的内涵、精神?
生:内涵。
师:对,他并不指向结果。所以,这个故事的用意在于写移山这个行为,在于写移山的精神,所以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帝笑感其诚”,这个“诚”字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把它记住。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心诚则灵”,你现在看看怎么解释这个“诚”字比较好啊?仅仅是心里有想法就叫“诚”吗?
生:不是。
师:什么叫“诚”?
生:有实际行动。
师:有实际行动就叫“诚”,还不够完整。
生:有不畏困难的精神。
师:一个人首先是要有想法,然后要有行动,在行动的时候还要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叫“诚”。
(出示PPT
师: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叫“诚者,自成也。”
(出示PPT
师:什么叫“自成”啊?有了想法,并付诸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怕困难,最后你就能成功。好,徐老师最后要送一句话给同学们。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不要去想着什么时候能成功,你努力去做就够了。好,咱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精选留言
1、徐老师是中学语文领域的教研教改实干家,没有专家的架子,没有“专家”的故弄玄虚,没有“专家”的吝啬和势利,总是在用自己的原创课堂设计来告诉大家每类课文,每种课型该怎样操作,让来自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都受益匪浅,向徐老师致敬!
2、有些激动,先跑来评论区留个言,以前看你的评课里有对愚公精神的挖掘,前段时间读《听徐杰评课》一书里也有这课的点评,这次竟然有你的实录哈哈,激动的不行啊,我要回去细细品读了。关注很多语文名师公众号,只有你让我感觉到大气,从不怕被模仿真心感谢分享
3、感受最深的是徐老师对“言”的处理非常巧妙。一般的文言文教学都是先处理“言”再处理“文”,“文”“言”分开。但是徐老师从“文”出发,随文讲“言”,不仅梳理了问题,还把几种特殊的文言现象都讲到了。妙!
4、徐老师高明!高明在于——导学思路及阅读层次清晰。预习检查环节,整体把握了文意、梳理了行文思路,一石二鸟;跳读、精读环节,在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抠出了愚公人物形象的方方面面,悟出了愚公精神的点点滴滴。
令我最为佩服的是,徐老师真正将“文言”“文字”“文化”放到了“文本”中去教学。在极具匠心的教学问题引导下,精抠文言字、词、句及语法的理解,文化的渗透、情感的教育巧妙无痕,水到渠成。朴实无华的课堂,真实高效的阅读,尽显名师风范!
5、问题设计太妙了,整个课堂干净,看似简单,抓住关键点,老师只是导,学生才是思考的主体,颇见教者匠心,这是艺术!回顾大多数老师(包括自己)上这课,真是把学生灌死在教室里了。感谢杰哥的分享,每天一早看你的公众号成了必须做的事。
6、 徐老师的课堂接地气!如行云流水,随处设问,随处牵引,自然而不斧凿,这课堂,如果是别的老师拿去借鉴,总觉得徒有其表而不具实质。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徐老师的课堂处处彰显着教学智慧,这种智慧跟为人处世人生阅历等有关,不是模仿可以学来的,有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语文老师,博学的很多,但是智慧的少。大多数给人一种文人的“迂”的感觉。所以,很多课堂,会显得琐碎和乏味。大概这就是,一个人的为人和处事,就是一个人的天花板。当然,我本人也是个没智慧的老师,上面言论只是一番谬见。
7、线的真正的专家!
8、 想起来《动物笑谈》一文就是从笑分析文章的
9、不知您是否知道,还有多少语文老师上文言文课要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才放心,才觉得这样考试才能拿分数。唉,如果不是考试,这样教真好!
作者 那样教就能考好么?
10、徐老师的教学在循循善诱中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和主题!有个问题请教徐老师,课文翻译什么时间讲?(先讲还是后讲或者不用讲了?)
作者 不必串讲。重点词句在课文欣赏环节随机处理了。
11、徐老师的课堂真是清爽高效,学生的积极性全调动起来。反思自己的文言文课,总是担心学生翻译不过关,一句一句讲翻译,其结果就是自己累死,学生闷死,我要向徐老师学习,要让我的语文课活起来。感谢徐老师的课堂实录的分享,期待徐老师分享更多课堂实录,让更多老师学习,也让更多孩子受益。
12、我在深夜看到徐老师的这篇课堂实录,困意消失。一步步引导,一句句启发,层层剖析,学生们又怎能不爱上它?哦,原来可以这样读,可以这样品,可以这样思。感谢徐老师来自一线课堂的分享!!我家孩子虽然还在小学阶段,不过很快要进入初中,文言文的阅读一直困扰着他。从您的课堂实录中,着实学到了很多。谢谢!
13、太棒了太棒了,我一直不喜欢先翻译全文再解读文本再抄写翻译、课下注释的文言文授课方式,学生更不喜欢,太枯燥。我都是边和学生一起解文本,一边探讨补充出现的文言知识,感谢杰哥又给出一个范例,我也会继续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轻轻松松学文言,水到渠成学知识。
除了课堂设计的精巧,我还很佩服徐老师对学生发言的点评。学生的发言是随机的,反映了一堂课上学生的思考过程,徐老师总是能点石成金,给学生指引,引领学生走向深入阅读和思考。
真正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教
——观徐杰老师课例《愚公移山》有感
关注微信公众号“杰哥的精致语文”,在每天起床前浏览徐杰老师的文章,从徐老师的无私分享中学习借鉴对语文教学有用的东西,从徐老师的原创精美散文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并把公众号中我特别中意的文章“批发”到有100多位初中语文教师所在的微信群,是我担任昆明市晋宁区中学语文教研员期间养成的习惯。本学期,我调回学校担任初中语文教师,但这个习惯依然保留,一如既往地粉着“杰哥”。
通过公众号发布的课堂实录,我认真学习了徐杰老师于10月29日在沿河县第四中学初二(3)班执教的文言文课例《愚公移山》。从课堂实录中,我看到了徐老师是如何真正将文言文作为文章来教的,接下来就结合王荣生教授《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谈一谈我的观课感受。
王荣生教授指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既是经世济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是功能和表现形式的统一,具有“一体四面”的特点。徐杰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教学立足于文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字词和语法,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探究移山主旨,完美体现了文言文的“一体四面”的教学理念,是我见过的最生动的、最高明的“真正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教”的课例。
徐老师教学的高明,在于导学思路的清晰和阅读层次的分明。三个教学环节,体现了从整体的局部、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三个阅读层次:初读,整体把握文意;精读,分析人物形象、剖析愚公精神;创新读,挖掘移山事件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环节一,检查预习,抛出系列问题——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准备、移山的方式、移山的艰难、移山的阻力、移山的结果,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回答。学生在文本中筛选答案,徐老师一一追究“惩”、“而”、“箕畚”、“反”等实词、虚词的用法,出色地落实了“文言”字词句的教学,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意;学生依次解答问题时,徐老师字字珠玑、引导到位,如抽丝剥茧,巧妙地梳理了行文思路。一个环节,既把握了文意,又理清了思路,可谓一石二鸟。
环节二,寻找“帝感其诚”的原因,跳读、精读文章,探究愚公为什么打动了我们。在问题的驱动下,徐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从文本的一个个细节中抠出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方面面:勇气、胸怀、乐观、眼光、坚韧、主见、实干、自信、威望、有方法。在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愚公精神的点点滴滴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这一环节,进一步体现了“将文言文当作文章来教”的教学理念,将“文学”和“文化”的教学渗透于无形的文本阅读中,真真是匠心独运。
环节三,创造性阅读,感悟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徐老师以“笑”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联想,深入理解“移山事件的内涵”这一教学难点。徐老师步步追问,带领学生再次深入文本,生成了“北山愚公长息而笑曰”、“河曲智叟笑而亡以应”、“帝笑感其诚”等语句及精彩的解读,赋予了愚公精神新的意义——你只管顺应自己的心意,全力以赴去做事,其他的,交给天意。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文本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徐老师的教学,真正将“文言”“文学”和“文化”放到了“文章”中去教,真正落实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在极具匠心的教学问题引导下,精抠文言字、词、句及语法的理解,突出了“文言”这个教学重点,完全打破了“串讲”文言文的套路,夯实了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依托愚公形象的分析和移山精神的探究,巧妙无痕地渗透了传统文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挖掘了文本中“文学”和“文化”元素的最大价值。
朴实无华的课堂,真实高效的阅读,尽显名师风范。徐老师真正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教,正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样子!
精选留言
1、我是现场的感受者,不得不说,徐杰老师课切入点好,而且整个课堂都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文本教学是我们年轻老师学习的典范。
2、把人到了人看,把文言文当文言文教。抓住特点,有针对性地做。
很多时候,很多老师根本就没有以上的特点。他们不认为学生是“人”,他们对待所有课文都只有一个目的———考试得高分,他们根本不知道还会有特点。于是乎,一切都顺理成章的病下去了。
3、我是现场感受者,徐杰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对文本的独特处理,对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创新,确实让人心生敬意,对本人影响很大。但要说他的文言课堂夯实文基础,我并不赞同,总觉得他的文言字词教学只不过是一种点缀,好像在告诉别人,我的课堂有文言字词教学。
作者:看具体的文本。《愚公移山》故事性强,学生阅读难度小,需要夯实的文言词语并不多。如果换一个文本,如《鱼我所欲也》,在字词上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
4、照着老师的课剥了一课,自我感觉良好,学生反映很好,积极主动,但评课时被一些人批得一文不值
作者:怎么批的呢?
首先是6个问题嫌重复,要合并,然后愚公精神太乱,要挑重点,只有最后的笑没人说啥,因为他们没见过我也是无语,6个问题是复习拉一下全文,愚公精神本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自己去说,锻炼的,哎,就这样的,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作者:这个评课不予理睬。(20201202整理 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