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评名著导读活动设计的“点”-“线”-“面”-“体”
(2020-11-20 07:59:33)分类: 我的课题(原) |
名著导读活动设计的“点”-“线”-“面”-“体”
——名著导读《水浒传》执教感言
实录见下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92559dc0102z2iw.html
原创徐杰
这是我执教《水浒传》名著导读的第三个版本。
前两个版本的教学,一个是在昆明,一个是在常熟,这第三个设计版本,是在江都二中上的课,每一次上课,都有收获。
在这三次执教《水浒传》名著导读的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环节的调整。
第一稿设计中,在开课之初,检查部分英雄的绰号之后,我有一个“用绰号填对联”的活动,但我在第二稿设计中,删掉了这个活动。删除的原因,是这个活动的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对《水浒》英雄的绰号特别熟悉,不然就要抓瞎。更主要的原因,“填对联”是作为导读的“支架”而存在的,但完成这个“支架”,需要调动“对联”有关的知识和语言积累,这显然偏离《水浒传》这本书阅读交流的活动指向了。
《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绰号”是导读课的一个选点。这个“点”切口小,但有足够的阅读交流空间,因为绰号的背后,是人物,是情节,是细节,所以,这个“点”是有生长力的“点”。但接着用绰号填对联,看起来这是一个新颖而有趣的活动,是在“绰号”原点之上的“生长点”,但它与其后的活动环节之间,并无逻辑关联,所以这个点就是“死”的。偏离活动指向且不具备生长性的“死”的点,当然要删除。
第一稿设计中,从分享一群英雄的绰号(散点),到探究“豹子头”与“智多星”两个绰号(聚焦),这是符合阅读规律的。但我后来考虑,这两个“点”之间缺乏紧凑的联系,与其在这两个“点”上平均用力,不如集中精力“断其一指”。所以在第三稿设计中,我改为聚焦一个绰号“智多星”。这样改动之后,导读活动指向就更加集中了。为了让这个“点”具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我围绕“智多星”做了三个小专题:1.结合小说情节,说说吴用的“智”(罗列“点”);2.你怎么评价吴用的“智”?(分类“点”)3.这么一个“智多星”,为什么作者给他取名吴(无)用?(升格“点”)这三个小专题,既是这个“点”的分层活动,也呈现出阅读思维层面的螺旋上升态势。
第一稿设计中,最后一个导读活动,是阅读对三个女英雄的描写,“给扈三娘重新取绰号”。这当然是一个有意思的阅读活动,学生联系原著中语扈三娘有关的情节,在这些情节中提取典型元素,重新取绰号,于是,扈三娘就拥有了一连串的绰号。这样一来,“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扈三娘的人物形象就鲜明立体了。
但后来我想,如果一节名著导读课到这里戛然而止,总觉得“味道”还没完全出来,更何况前面删掉了“填成语”环节,课堂时间充裕,自然可以追加一个活动。我后来追加的这个活动,是讨论一个话题:“如果扈三娘可以重新选择,你觉得她跟哪个英雄更般配?”这个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每个人都饶有兴致地给扈三娘重新匹配如意郎君,这个活动成为一节课的高潮。我后来想,“给扈三娘重新起绰号”,固然是把“点-线-面”生长联结,但这里的“面”只是扈三娘这一个人物的“面”,还是不够丰厚的;后来我增加的导读活动,“她跟哪个英雄更般配”,这个话题具有足够的“支撑力”和“生长力”,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围绕话题,在整本书中“来来回回地行走”;它将《水浒》整本书的人物、情节、细节、主题、价值观等诸多元素“串”起来,“揉”在一起,相互作用,使得导读活动的“面”视野更宏阔,内容更丰厚。
多面组合,那就是“体”,整体,立体。
我以为,“点-线-面-体”,这应该是最符合整本书阅读特质的导读策略了。
我再举一例。
比如我的另一节《水浒传》导读课,活动主题是“《水浒》里有意思的几个酒局”,“酒局”是我这节课的“选点”,也是导读活动的“原点”。
第一步:说说《水浒传》中的酒局(喝酒的场面)。这是“散点”式分享,然后关注细节,《水浒传》中哪个酒局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读一读相关章节。
第二步:酒局看英雄百态,酒局改变人生。讨论:哪一场酒局彻底改变了一个英雄的命运?这是“聚焦”式研讨。将喝酒这个“点”与某个英雄的人生经历这根“线”结合起来,读出“事件”对人生影响的偶然与必然。
第三步:进一步聚焦人物,看看与宋江有关的几次喝酒,对比分析他四次酒后写的诗词。第39回《西江月》词及词后的诗;第71回《满江红》;第72回《念奴娇》;第90回《七绝》。这样的对比分析,也是基于“点”、“线”和“面”的关联考虑,四首诗,四种心境,也是宋江最为重要的四个人生阶段。
第四步:选以上其中一首酒后诗,揣摩宋江彼时心境,为他补白一段内心独白,全班交流。这是对宋江人物形象分析的深化,是由“线”而“面”的丰富与深化。
第五步:当堂阅读最后的“饮毒酒”几段文字,讨论:这一杯毒酒他必须喝吗?有没有第二种可能?毒酒,是宋江悲剧命运的必然。如此,完成对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命运走向的关注,这是读完整本书之后的,对英雄群体命运的思考,是指向“体”的阅读。
关于《水浒传》的导读,我共有10节课。可以这么说,每一节课,我都是基于“点-线-面-体”的基本操作策略来设计导读活动的,我感觉很有用。
精选留言:
1、导读课,引导学生学习(读书)的课。
万一,我是说万一。导了,学生不读,课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是否全是无用!
作者:这种课型,前提是读过。如果学生没读,导个p
2、徐老师把《水浒传》驾驭得那么轻车熟路,这得多少遍的用心阅读才能达到的境界!给扈三娘“说媒”想想这节课都非常有趣
3、每天都看杰哥的更新,每次看都有许多收获,杰哥的课要反复看,反复琢磨,这样才能让自己成长!尤其是杰哥自己评价自己的课,更能够知道杰哥的设计思路和初衷!感谢杰哥的无私分享!我愿意给您整理课堂实录!
杰哥总是精益求精,深入的思考也启发我思考自己的课堂,从而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课堂艺术追求的路上永不止步。(20201119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