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的语言风格及语言的圆润谈
(2019-12-19 14:40:16)
标签:
作文教学 |
分类: 摘作文资料 |
论证的语言风格及语言的圆润谈
比较:猜猜看,这样的作文能得几分?
先看浙江2014年的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例文1:《门与路》选段
门与路是人生的象征。门既是路的终点,路又是门的起点,门意味着一段旅程的终止,路又在等待着我们开启新的征程。要在门和路的交替中升华自己的人生,必须要踏实走路,努力敲门。别以为马云光用网络搞营销就可以整出个电子商务,别以为乔布斯啃口苹果就能创造他的“苹果”帝国,别以为马化腾光靠复制就造就了如今的腾讯。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他们敲开胜利之门时光鲜亮丽的一面,孰不知多少人经过荆棘之途,满身伤痕,多少人努力敲门而大门紧闭……人们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更不是所谓的人品爆发,而是脚踏实地,走在人生之路上,千回百转,才敲开成功之门。
例2:《倚门》选段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女子。当年她倚门回首,嗅得着青梅香,获得了勇气,因而在下一个人生开启后,以更完美的姿态走向世界。嗅一把青梅的香,清清浅浅的味道里有过去岁月的记号;嗅一把青梅的香,清清凉凉的味道里有未来时光的代号;嗅一把青梅的香,丝丝缕缕的味道里带上你勇气与智慧的行囊。倚门,是回首,是展望,更是整装,积聚力量。倚门,脉脉的斜晖里有我们坚定的目光,朝气的面庞。倚门,结束一段旅程,开启一段未知。
这两篇作文都获得了55分的高分。如果题目的要求改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性文章”,这两段文字得分还能一样吗?我们从两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来回答这个问题。总的来说,《门与路》是论述性语言,《倚门》是描述性语言。那么,这两种语言风格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1.适切的文体不同:《门与路》显然是议论文节选,而《倚门》应该属于散文(诗)。议论文属于实用文类,散文属于文学文类。虽然有人把某些散文归到中间文类去,如帕斯卡的《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偏向于说理,但仍然可以归入哲理性散文一类,不属于实用文类。实用文是应世济用的,是说明事理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这类文章在于证明某种道理,让读者信服,追求一个“真”字;而散文是表达自我的,抒发性灵的,是描述个人生活和情感经验的。这类文章在于引发读者的感动和感悟,有时候被列为“美”文。如果题目明文规定写一篇“论述性”或者“议论性”文章,那就不应该写成抒情性的散文。于此看来,《倚门》如果在2015年,是不应该得高分的。
2.展开的思维不同:写议论文,主要运用逻辑思维,通过理论、证据、法则及其解释来阐述事理,虽然是个人的见解,但也要证明它是客观的。写散文主要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形象化和典型性手段表达个体的经验,即使这种经验具有普遍性,但个人化色彩是很浓的。论述性的语言主要靠叙述、定义、阐释、论证、综述等方法,散文化的语言主要靠描述、变异、虚构、陌生化等手段。很显然,《门与路》是论述文的写作思维,《倚门》是散文的写作思维。写论述性的文章,就应该学会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这样,《倚门》这类文章,是不应该得高分的。
用辩证的方法说理——如何让作文语言圆润
【佳作展示】
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张扬与内敛
一考生
【方法例谈】
什么是“辩证”的语言?辩证的语言就是比较全面、不偏执、不偏颇的语言。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由于思想的不成熟,考虑问题往往执于一端,表现在语言上就显得不辩证,不全面,因此说理不够透彻,而且常常让人找到弱点。而这些弱点如果在高考的时候就成了评审老师扣分的依据。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使自己的作文语言充满辩证的光芒。
上面两篇文章,一篇是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一篇是高考考生的作文,两篇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说话不偏,说理不拗。仔细品味他们的作品,便发现他们的作品在语言的辩证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1、假设与婉转:即把你心中想的先假设出来,说出你心中最想说但不够全面的话,然后采用婉转(委婉转折)的语言技巧表达作者的观点,这个作者的观点正是文章需要辩证论证的观点。如:“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你看:这样的语言读者就比较容易接受。这里强调的是婉转,而不是硬转。一个“不过”使得语气比较委婉而不生硬,你想想,如果换成“但是”,效果会怎么样?
2、设问与强调:即先对议论点(非论点)进行设问,然后在回答时过分强调议论点,从过分强调带来的负面后果来强调作者自己的观点。比如:“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黑暗会让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原来,张扬与内敛谁也离不开谁。”你看,作者先设问,通过对议论点的强调,最终得出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辩证观点。
3、对举与周全:即运用对举的方式辩证地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观点更容易被人接受。比如:“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年轻人和老人都需要张扬也需要内敛;男子和女子既要懂得张扬也要懂得内敛。”前者用“不是”、“而是”对举,表达自己“成为你自己”的观点;后者用“年轻人和老人”与“男子与女子”对举,表达人人都需要在该张扬的时候张扬,该内敛的时候内敛的辩证观点。这样的表述就显得比较周全。
4、转折与例证: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作者常常用“正-转-例-析”议论更全面,更辩证。比如:“张扬自己的青春,人生才会灿烂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面对着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回答。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依然口出狂言。殊不知他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张狂使他将自己推向死亡。我们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内敛。”作者先说“张扬”的好处,然后来一个转折,接着举例论证,最后一句点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论证是否比单纯地论证“张扬”的好处更全面呢?
5、结构辩证语言的小技巧:在某一段文字里,如果你要达到辩证说理的效果,需要一点结构语言的小技巧,比如,你能用下面的词语说一段话吗?“诚然(确实)……不过……虽说……但是……其实……总之……”试一试,你会发现,你的观点辩证多了。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faeb50102xu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