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证的语言风格及语言的圆润谈

(2019-12-19 14:40:16)
标签:

作文教学

分类: 摘作文资料

论证的语言风格及语言的圆润谈

比较:猜猜看,这样的作文能得几分?

  先看浙江2014年的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例文1:《门与路》选段

  门与路是人生的象征。门既是路的终点,路又是门的起点,门意味着一段旅程的终止,路又在等待着我们开启新的征程。要在门和路的交替中升华自己的人生,必须要踏实走路,努力敲门。别以为马云光用网络搞营销就可以整出个电子商务,别以为乔布斯啃口苹果就能创造他的“苹果”帝国,别以为马化腾光靠复制就造就了如今的腾讯。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他们敲开胜利之门时光鲜亮丽的一面,孰不知多少人经过荆棘之途,满身伤痕,多少人努力敲门而大门紧闭……人们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更不是所谓的人品爆发,而是脚踏实地,走在人生之路上,千回百转,才敲开成功之门。

  例2:《倚门》选段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女子。当年她倚门回首,嗅得着青梅香,获得了勇气,因而在下一个人生开启后,以更完美的姿态走向世界。嗅一把青梅的香,清清浅浅的味道里有过去岁月的记号;嗅一把青梅的香,清清凉凉的味道里有未来时光的代号;嗅一把青梅的香,丝丝缕缕的味道里带上你勇气与智慧的行囊。倚门,是回首,是展望,更是整装,积聚力量。倚门,脉脉的斜晖里有我们坚定的目光,朝气的面庞。倚门,结束一段旅程,开启一段未知。

  这两篇作文都获得了55分的高分。如果题目的要求改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性文章”,这两段文字得分还能一样吗?我们从两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来回答这个问题。总的来说,《门与路》是论述性语言,《倚门》是描述性语言。那么,这两种语言风格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1.适切的文体不同:《门与路》显然是议论文节选,而《倚门》应该属于散文(诗)。议论文属于实用文类,散文属于文学文类。虽然有人把某些散文归到中间文类去,如帕斯卡的《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偏向于说理,但仍然可以归入哲理性散文一类,不属于实用文类。实用文是应世济用的,是说明事理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这类文章在于证明某种道理,让读者信服,追求一个“真”字;而散文表达自我的,抒发性灵的,是描述个人生活和情感经验的。这类文章在于引发读者的感动和感悟,有时候被列为“美”文。如果题目明文规定写一篇“论述性”或者“议论性”文章,那就不应该写成抒情性的散文。于此看来,《倚门》如果在2015年,是不应该得高分的。

  2.展开的思维不同写议论文,主要运用逻辑思维,通过理论、证据、法则及其解释来阐述事理,虽然是个人的见解,但也要证明它是客观的。写散文主要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形象化和典型性手段表达个体的经验,即使这种经验具有普遍性,但个人化色彩是很浓的。论述性的语言主要靠叙述、定义、阐释、论证、综述等方法,散文化的语言主要靠描述、变异、虚构、陌生化等手段。很显然,《门与路》是论述文的写作思维,《倚门》是散文的写作思维。写论述性的文章,就应该学会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这样,《倚门》这类文章,是不应该得高分的。

用辩证的方法说理——如何让作文语言圆润

 

【佳作展示】

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 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完完全全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说: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 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耶稣是基督教徒公认的救世主,可是连他也说:"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自我 ,又有何益?"这一句话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张扬与内敛

一考生

    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或许,张扬属于年轻人,内敛属于老人。

    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悦耳动听。

    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

    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黑暗会让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

    原来,张扬与内敛谁也离不开谁。

    年轻人和老人都需要张扬也需要内敛;男子和女子既要懂得张扬也要懂得内敛。

    张扬自己的青春,人生才会灿烂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面对着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回答。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依然口出狂言。殊不知他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张狂使他将自己推向死亡。我们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内敛。

    内敛自己的个性,生活才会更安全。然而过于内敛就成了冷漠,成了懦弱。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感慨着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呢。他们渴望着识千里马的伯乐,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人的文王那般幸运呢?在期望与失望中等待,结果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我们要学会在内敛中张扬自己。

    我们要新颖,要多变,张扬自己的个性,让生活之水沸腾;我们要规范,要稳定,要内敛自己的浮躁,在坎坷面前心如止水。

    内敛,是寒冷时妈妈送来的一衣温暖,是酷热时爸爸送来的一阵凉意,是口渴时的一壶清凉,是下雨时的一伞叮咛。

    张扬,是欢快时的大声歌唱,是悲伤时的放肆呼喊,是欢聚时的载歌载舞,是离别时追着火车跑的背影。

    人生中,用内敛和张扬来表达我们的爱,一滴水也足以让大海翻滚,一枯草也会让青山黯然。别忘了张扬,也别忘了内敛。

【方法例谈】

什么是“辩证”的语言?辩证的语言就是比较全面、不偏执、不偏颇的语言。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由于思想的不成熟,考虑问题往往执于一端,表现在语言上就显得不辩证,不全面,因此说理不够透彻,而且常常让人找到弱点。而这些弱点如果在高考的时候就成了评审老师扣分的依据。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使自己的作文语言充满辩证的光芒

上面两篇文章,一篇是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一篇是高考考生的作文,两篇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说话不偏,说理不拗。仔细品味他们的作品,便发现他们的作品在语言的辩证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1、假设与婉转:即把你心中想的先假设出来,说出你心中最想说但不够全面的话,然后采用婉转(委婉转折)的语言技巧表达作者的观点,这个作者的观点正是文章需要辩证论证的观点。如:“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你看:这样的语言读者就比较容易接受。这里强调的是婉转,而不是硬转。一个“不过”使得语气比较委婉而不生硬,你想想,如果换成“但是”,效果会怎么样?

2、设问与强调:先对议论点(非论点)进行设问,然后在回答时过分强调议论点,从过分强调带来的负面后果来强调作者自己的观点。比如:“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黑暗会让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原来,张扬与内敛谁也离不开谁。”你看,作者先设问,通过对议论点的强调,最终得出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辩证观点。

3、对举与周全:即运用对举的方式辩证地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观点更容易被人接受。比如:“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年轻人和老人都需要张扬也需要内敛;男子和女子既要懂得张扬也要懂得内敛。”前者用“不是”、“而是”对举,表达自己“成为你自己”的观点;后者用“年轻人和老人”与“男子与女子”对举,表达人人都需要在该张扬的时候张扬,该内敛的时候内敛的辩证观点。这样的表述就显得比较周全。

4、转折与例证: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作者常常用“正-转-例-析”议论更全面,更辩证。比如:“张扬自己的青春,人生才会灿烂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面对着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回答。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依然口出狂言。殊不知他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张狂使他将自己推向死亡。我们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内敛。”作者先说“张扬”的好处,然后来一个转折,接着举例论证,最后一句点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论证是否比单纯地论证“张扬”的好处更全面呢?

5、结构辩证语言的小技巧:在某一段文字里,如果你要达到辩证说理的效果,需要一点结构语言的小技巧,比如,你能用下面的词语说一段话吗?“诚然(确实)……不过……虽说……但是……其实……总之……”试一试,你会发现,你的观点辩证多了。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faeb50102xu76.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