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徐杰)
(2019-11-06 10:02:30)分类: 我的课题(原) |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徐杰)
文言教学:不串讲,我们可以怎么“讲”?(徐杰)
文言教学,不串讲,可以怎么讲?
今天,我在无锡江南中学同课异构教《论语》十二章,对这个话题,略有体会,现抛砖引玉。
读中讲
文言教学,离不开朗读,我们可以想办法,把知识的讲授与朗读指导结合在一起。今天我教《论语》十二章,就在朗读中讲了三个知识。
一个是学生读文题,问为什么读论lun二声,而不是lun四声?于是借机解释了“论”的意思是“编撰”,“论语”就是“编撰的对话集”。
一个是学生读“不亦说乎”,问为什么读做yue四声,而不是shuo一声?引出“通假字”,又再回到课文,问问有没有其他通假字了。
一个是学生读这个“可以为师矣”,我提醒注意停顿,“可/以”,并板书:可,可以。然后让学生猜猜“以”是什么意思,告诉他们,以后文言中遇到“可以”应当读做“可/以”。
在读中讲,既是朗读指导,又是文句疏通、知识学习、知识积累。
串讲,看起来花的力气不少,但收效甚微,为什么?因为讲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碎”的东西越多,处处是重点,也就没有了重点。
我们需要对一篇文言课文中的知识进行梳理,看看哪些是可以不讲的(留到以后再讲也没事),哪些是可以略讲的(与文本学习关联不很大),哪些是必须要讲的(如果不讲,会影响到本课的学习活动),然后,把这些必须要讲的东西,随着文本的阅读理解进程,适时讲出来。
我今天教《论语》十二章,学生读课文,理解语句大意,“三省吾身”,我问这里的“三”怎么理解?有人说是“确指,三次”,也有人说是“多次”,我们就讨论一下,哪个解释更好?然后,又切入到后面的一章“三人行”,是“三个人”还是“多个人”?然后老师进行小结:文言中的“三六九”,一般不是确指,而是“多人,多次”。
后来,我们又理解“饭蔬食,饮水”,这里的“水”,是“冷水”,我就问学生,“热水”在古代怎么说?他们有人说是“汤”,然后我又问,我们今天喝的“汤”,在古代叫什么?有人说是“羹”……最后,我跟他们说,有些词在古代和现代,词义发声了变化,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古今异义”。
在句意理解的过程中,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适时疏通句意,讲解文言知识,并且通过这样的讲解,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
活动中讲
文言教学不串讲,就必须组织形式丰富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老师适当点评,择机讲析,可以起到“拨云见日”、“顿开茅塞”的效果。
我今天教学《论语》十二章,组织了两个好玩的活动。一个是ppt出示一组从课文里提炼出来的成语,让学生解释成语,然后选择一个成语,造句;一个是还原成语产生的情境,补全孔子当年跟弟子之间的“问答”。
这两个活动,吸引了学生的广泛参与。我预设到他们“造句”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成语与所造之句之间的“契合”。果然,有学生在使用成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造句的时候,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志向,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与这个成语匹配,我就提醒他说,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不是“要有志向”?他说,强调的是“不要改变自己的志向”,我又问他,是改变“别人的志向”还是改变“自己的志向”?这个孩子恍然大悟地笑了。
这里的“讲”,其实就想引导学生着眼于“夺”的语境义,理解“夺”的施动者。
不仅文言教学,即使是现代文教学,也要想办法杜绝“串讲”。
对那粗鲁而直接的“讲”,“空对空”对句子进行架空分析的“讲”,不顾学生接受能力而自顾自地“讲”,……我们都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精选留言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
背景: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时间:2019年10月24日
班级:无锡江南中学初一1班
执教:徐杰
整理:方建国
(课前交流半分钟,PPT出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论语〉十二章》,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PPT:读读课文
师:来,你先说。
生:我们平时学的文章是现代文,而这篇是文言文。
师:好,这是最主要的区别。还有吗? 生:以前的课文都是一整篇一整篇的,这篇课文是一句一句的。
师:有道理。课文把这样的一句或者几句话组成的语言单位称为“章”,相当于
师:“曰”是“说”的意思,都有“曰”,就说明这篇课文写的是人物的对话。“论语”的“语”,就是“对话”的意思(板书:对话)。那么,这个字(指着“论”)该怎么读?
生(齐):读“论”(lún)。
师(板书“论”的拼音):“论”是“编撰”的意思(板书:编撰)。所以,《论语》就是后人编撰的一部对话集。
师:谁先来读一读?
师:请坐,这个同学的预习工作做得多好啊(板书:通假字)。这十二章中还有没有通假字?
生(齐):有。
师:在哪里?
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有”通“又”。
师:很好,请作标记。第二章,请你来读。
师: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个“三”泛指多次,它指三次。师:到底是“三次”还是“多次”?
生:“多次”。
师:课文解释说,两种理解都可以。你认为是“三次”还是“多次”好?
生:应该是“多次”。
师:那么,这十二章中有没有再次出现“三”这个数字了?
生:“三十而立”。
师:这里的“三”是确指。
生:“三人行”。
师:“三人行”的“三”,是指“三个”还是“多个”?
生:多个。
师:在文言文中,“三六九”,一般指多个。继续读课文。
(一生读第三章)
师:她把对话的出处也读出来了,很好。大家猜猜看,徐老师多大年龄啦?生:48岁。
师:太厉害了,我就是48岁。所以徐老师是“四十——”
生(齐):“有八”。
师:很好,继续。
(一生读第四章)
师:读得不错,但可以再改进一下。有个地方的停顿没处理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读“可以”,还是“可—以”?注意,在这里,“可”解释为“可以”(板书:可以),“以”解释为“凭借”(板书:凭借)。“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好,继续。
师:读得不错,请坐。我来画一个图,你们猜猜它对应课文里的哪个字?生:“罔”。
师:课文里的“罔”是怎么解释的?生:“迷惑无所得”。
师:你看,这个“罔”字,像一张网。鱼在网里,就是被束缚了。所以,“罔”的本义是“被束缚”。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学而不思”,只是相信书本、相信老师说的话,没有自己的思考,就会像在网里的鱼一样,没有思想、没有自由了。好,读下一章。
师:这段话是孔子用来表扬自己的弟子的,是哪位弟子?
生(齐):颜回。
师:刚才这位同学没有读出表扬的语气。来,后排的男同学你来试一试。
师:“贤哉,回也!”读得有点味道了。好,读下面一章。
(一生读第七章)
师:继续,读下一章。
(一生读第八章)
师:我想问问你,“饭疏食”中的“饭”是什么意思?生:“吃”。师:“饭”原来是名词,现在作动词用了。名词作动词,这是文言文中很重要的一种现象,叫词性活用。(板书:饭:吃)那么,“饮水”中的“水”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冷水”。
师:如果是“热水”,古人会怎么说?
生(齐):“汤”。
师:我们现在喝的“汤”,古人叫什么呢?
生(齐):“热水”。
师:错了,我们现在喝的“汤”,在古代叫“羹”。有些词,古代和现代的用法不一样,我们把这种用法叫做“古今异义”(板书:古今异义)。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很多。比如,古人说的“河”,专指“黄河”。我们说的“河”,就是指“河流”。好,继续读。
(一生读第九章)
师:请坐,继续。
(一生读第十章,一生读第十一章)师:“匹夫”是什么意思?
生(齐):“平民百姓”。
师:带有“匹夫”的成语学过没有?生:“匹夫之勇”。
师:这是含贬义的。
生:“匹夫有责”。
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就是指“普通老百姓”,“匹夫之勇”,是普通老百姓中的憨头佬。继续读。
(一生读第十二章)
师:现在,我们把全文读完了。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不错。
(出示PPT:对照课文注解读课文,哪些句子的大意还不够明白的,请你用“?”做标记。)
师:现在,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对照注释读原文,请你直接把原文的意思说出来。如果哪个地方说得不够通畅的,就在边上打一个问号。
师:好,你们有没有什么地方打了问号的?
生:我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贤哉,回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还有一个是“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师:我们班有高手。我想请他来回答。
生:“贤哉,回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应该是“别人不能忍受他的那种艰苦生活,但颜回还是坚持过自己的朴素生活”。
师:颜回坚持过自己朴素的生活,但是他很快乐,因为他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我要补充的是,“贤哉,回也”的语序跟我们现在的语序不一样,现在的读法应该是“回也,贤哉!”“颜回是多么贤能啊!”刚才这位男生还有第二处疑问——“于我如浮云”。“于”是什么意思?
生(齐):“对于”。师:“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什么东西“对我就像浮云一样”?
生:应该就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的财富和地位。
师:他的这个解释特别好。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清楚。师: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来。“博学”是什么意思?
生:“博学”是“知识渊博”的意思。师:“笃志”是什么意思?
生:“坚定志向”。
师:“切问”是什么意思?
生:“恳切地问”。
师:就是“恳切地、虚心地向别人发问、向别人请教”。“近思”呢?
生:“近思”是“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师:所以,你不理解的就是这两个“而”,它们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这四个词,就是我们对待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刚才有位同学偷偷地问我,“传不习乎”的“传”,是别人传“我”的,还是“我”传别人的? 你们认为呢?
生(齐):“别人传我的”。
师:“别人传我的”什么东西?
生:“知识”。
师:“别人传我的知识我——”?
生:“温习”。
师:你认为“习”是什么意思呢?
生:“复习”。
师:有说“温习”的(板书:温习),有说“复习”的(板书:复习)。徐老师班上还有个同学认为是“做练习”(板书:做练习)。有一个很著名的《论语》研究者叫李泽厚,他在《论语新读》中把“习”理解为“实践或运用”(板书:实践、运用)。你觉得“习”字是什么意思呢?“传不习乎?”“老师传给我的知识”,“我温习过了”、“复习过了”、“做练习过了”,还是“实践运用过了”?
生(齐):“实践运用”。
师:我也认为这个解释是最合适的。“习”的繁体字上面部分是“羽毛”的“羽”,下面是“白”,本义是“小鸟练飞”。大鸟把飞翔的方法教给小鸟,小鸟不会飞,就应该去实践才合理。第一章中“学而时习之”的“习”跟“传不习乎”的“习”也是一样的。“学”是“学习”,“习”是“实践、运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出示PPT: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
师:《论语》中有很多话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些话不能拆开来分析,是固定短语,我们把它们叫作“成语”。我们小学里学的成语大多是四个字,是四字成语。但成语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甚至于一句话也可以成为成语。《〈论语〉十二章》中有好多成语,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师:我们现在来解释这些成语。“不亦乐乎”。
生:“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吗?”
师:很好。“逝者如斯”。
生:“逝去的一切像水一样。
”师:“逝去的一切”,在这里是指什么东西?
生:时间。
师:对,时间像流水一样。“知命之年”。
生:就是指“五十岁”。
师:你怎么知道是“五十岁”?生:因为文中有个句子叫“五十而知天命”。
师:再请解释一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生:“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知道的人”。师:有点像绕口令了,重新翻译。生:“知道的人不如乐于知道这个事情的人”。
师:谁来说清楚一点。
生:“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
师:她把这个“之”翻译出来了,很好。当然,“之”字如果不翻译成“学习”,还可以理解为“仁德”。“知道仁德的不如喜欢仁德的”。好,老师再来考一个。“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生:意思是“一支军队,可以改变它的将帅,但是平民百姓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志向。”
师:是改变“自己的”志向还是改变“他的”志向?
生(齐):“他的”志向。
师:好,大家说得不错。老师再问最后一个,“三十而立”。
生:“三十岁的时候就有所成就”。
师:这里的“立”不是站立。它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一个人三十岁了就能够站立在天地之间,就是有所成就了。
(出示PPT:试着说一段话,这段话里要包含上面的某个成语。)
师(补充):这段话要说得有点氛围,有点情境。比如:课间的时候,同学们坐在教室里等着徐老师来上课,徐老师说还有十分钟,你们聊聊天吧,于是我们就快乐地说昨天的事,说前天的事,说身边的事,说我们家里快乐的事,真是——
生:不亦乐乎。
师:这样说,成语就用在了情境中。我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开始。
(生自主准备)
师:你先来。
生:我想说的是: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学了的东西总会忘掉,所以我们要温故知新。
师:好的,说得很有逻辑性。
生:我要说“从心所欲”。离上课还有十分钟,徐老师让我们说说话,我们从心所欲地跟前面的后面的同学聊天,聊昨天的事,前天的事,身边的事。
(生笑)
师:他把我说的话改了一下,也是可以的。最好加上一句“我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继续来。
生:老师的年龄马上就要到知命之年了。(生笑)
师:不错,老师是快到知命之年了。继续来。
生:一个人的志向十分重要,所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他前面那句话说的是“一个人的志向十分重要”。这里谈的是一个人的志向重要与否问题吗?
生:不是。
师:你应该这么说:一个人的志向很重要,但一个人坚守自己的志向更重要。注意一个“夺”字。继续。
生: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所以我们要择善而从。
师:什么叫“择善而从”?你先解释一下。生:“选择他们好的方面学习”。师:你接触社会上的人不多,你接触谁更多一点?
生:同学。
师:那你重新说一说。
生:每个同学都有不一样的能力,我们要择善而从。
师:这话就对了。
生: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我们一个人只有一生的时间,所以我们要从心所欲,多做点自己想做的事。(生笑)
师:好的,这样人才不白活。
生:逝者如斯,时间是非常好宝贵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师:好。
生:我们每天需要劳逸结合,好好玩,好好学,不亦乐乎?(生笑)
师:你“不亦乐乎”的是“玩”还是“学”?生:都有。
师:境界最高的是“玩中学,学中玩”。“不亦乐乎”就是“很开心”的意思,那孔子认为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生:有朋自远方来。
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跟我一起来背下来。
生(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朋”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同道合的人”。
师: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朋”是由两个“月”字组成的,文言中,“月”和“肉”是通用的(板书)。上面一个“月”,下面一个“火”,读“炙”(板书:炙)。“炙”就是“烤肉”的意思。两个“月”就是两根干肉条,是孔子的学费,叫“束脩”。弟子们给他拎两串干肉条来,他就觉得很开心。意思就是“有更多的人来向我求学,我是多么开心啊。”这样也能解释得通。所以,读《论语》时,有些句子的意思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出示PPT:
师:《论语》是对话集,但是我们现在只看到了孔子的回答或者弟子的回答。为什么不把每个人的话都写出来呢?因为那个时候写字不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刻字,表达要特别精练,所以就省略掉了“问”的内容。我在读《论语》的时候,经常会还原当时问答的情境。比如,学生问道:“先生,您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子曰——
生(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孔子问道:“子舆啊,你平时是怎么做自我反省的呢?”曾子曰——
生(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曾子就是曾参。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弟子。我们为什么不说“曾参啊,你平时是怎么做自我反省的呢?”因为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子舆”是曾参的字。称别人的字,是客气的。
生:别人问:“您觉得怎样可以成为老师?”
师:谁问的?
生:学生问:“您觉得怎样可以成为老师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好。还有谁愿意试一试吗?
生:学生问:“老师,您觉得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这里也暗含了一个成语,老师刚才没有在PPT上打出来,叫:安贫乐道。好,继续。
生:孔子的弟子问:“老师,您平时是怎么学习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不错,你来。
生:学生问:“老师,您为什么那么刻苦地学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说得很有道理,挺有意思的。下课以后,你们同桌之间,可以一个做老师,一个做弟子,互相问答玩一玩,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