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家庭和我性格的形成

(2023-06-04 18:43:41)
标签:

健康

教育

情感

文化

育儿

分类: 励志

我的父母结婚时很穷,为了改变现状他们拼尽全力地做生意。姐姐八个月的时候就被断奶了,之后被送到了乡下爷爷奶奶那里。等我一岁断奶后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姐姐则回到父母身边了。在我三岁那年,父母带着姐姐搬到了九江。他们要去开拓新的市场,我和爷爷奶奶还留在都昌。怕我跟,更怕爷爷奶奶反对,父母是偷偷离开的,等爷爷奶奶带着我赶到原来的店面,已经是人去楼空。因为父母真的无法同时负担两个孩子城里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开支,我被留在都昌到了六岁。后来因为父母看到我的委屈和疏离感,就克服所有困难把我带到了他们身边。因此我也不知道我不太念家的性格是这段经历影响而形成的,还是自己本身就是这样的性格。再后来,我便在九江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

这十几年我跟我姐的关系并不好。我属于内向孤僻的那种人,她却正好跟我相反,胆大还有点咄咄逼人。我屡屡遭受老姐的欺负只好找父母打抱不平,那时候我们两个没少让父母操心,亲戚看了都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们父母也一直承担着接送我们上学的任务,因此我们来回路上跟父母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交流,这是我认为在父母很忙的时候和孩子少有的沟通机会。从上可以看出,我就是在爷爷奶奶和父母的陪伴下,与姐姐的打闹以及学校枯燥的学习中慢慢长大的。

我的父亲在我的成长初期因为他暴烈的脾气很好地充当了“严父”的角色。因为家里一直很穷,我和姐姐都几乎没有拥有过玩具,姐姐到二十几岁了还喜欢一些小孩玩的东西。记得小时候有次我在阁楼的铁箱里发现了父母存放的几张十元的钞票,那时候心里在想着买些孩子们流行的玩具和文具,便偷偷拿走了一张十块钱。事后父母发现了我的行为,父亲给了我成长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狠揍。拿着衣架打我的屁股,被打后的我认了错,那段时间就跟父亲不再说话。但他后来又找了我了解私自拿钱用的原因并告诉我什么事是不应该做的。所以我觉得在孩子成长初期,如果因为不懂事而犯了道德上的大错,父母应该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管是通过棒揍还是严加管教都好,事后也应该跟他们说清楚大是大非。当然也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孩子在道德上的过失,也需要父母多加注意,因为没准你们的疏忽就会给他们的未来带来隐患。

我的父亲一直很崇敬中国八年抗战和十年内战里为国捐躯的革命战士和运筹帷幄的领导者,特别是红军长征和抗美援朝里的各种事迹,毛主席的游击战术和彭老总的沉稳指挥调度无不为之佩服不已。因此父亲总爱在家里看与抗日解放相关的电视剧,也会时不时地和我讲那些英雄伟绩和红军艰苦奋斗的故事。我也就从小了解到现在的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多少革命烈士奉献自己的生命,多少战士在艰难的条件下吃苦耐劳,就为了拯救这个饱受沧桑的国家,为了给我们这些后代一块和平不受侵略和战乱的土地。之后看到《觉醒年代》里陈独秀和李大钊那群优秀人士,在那样一个充满黑暗和压迫的时期,却勇于上下而求索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将他们的一生奉献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的事业中去。我父亲也常跟我说,当你遇到很大困难的时候,可以想想那个时候的红军长征途中啃树皮、吃雪花的艰苦条件,相比之下我们现在遇到的艰苦又算得了什么。在父亲的熏陶下,我更爱我的祖国,更愿意在祖国需要发展的时候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让那些为之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们能看到今日的盛世。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父亲在家里除了看电视,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打电话。有的是别人找他帮忙,有的是他找别人帮忙。有时候我在家想玩游戏,可父亲午休后一直不出门,待在房里跟别人谈论什么事情,我也会诧异他怎么不出去做事,后来我才慢慢从他口中得知他做事的方式。当他需要办一件棘手的事情时,他会先想这件事要通过哪些人,这些人里面他是否认识或者通过他的朋友可以认识到。于是他便开始联系那些人问清楚真实情况,然后想好解决办法便行动起来,通常晚上到家的时候,事情就办好了。当然一开始他也没有那么多朋友,他说他当时来九江的时候也经常吃闭门羹,慢慢地跟更多的人认识,有事情就互相帮忙。你努力完成别人的请求之事,别人下一次也会诚心对待你。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他的这一点也帮我们家办妥了很多事情。我也受我父亲的影响,乐于去帮助自己的朋友,真心地对待他们。帮助别人并不一定为了要求他们日后报答,而是当你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得益于你积累的那些人情,你的朋友也会在关键时刻向你伸出援助的手。

我的母亲一直是我很佩服的人,我的性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她的影响,因此我的性格比较像她,能够很快地潜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但我的毅力远远不足于她。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母亲一直是为我和我姐操心最多的人,这点遗传了她的妈妈,我的外婆。她时常会问我冷不冷、热不热、饿不饿,以至于我形成了不太好的嫌她唠叨的习惯。讲一个事情,我的母亲非常好客,可能得益于家乡的习惯,有人来做客一定要做点心吃,一般是煮面条加鸡蛋或者做甜蛋花。吃饭的时候也一直担心别人夹不到菜,需要把菜盘摆到中间,高的不能挡到低的。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使我逐渐养成了细心观察的习惯。就像到了人群中,很容易就看出来别人需要什么,并及时地提供帮助,可能这对于我这个理工男不失为一个难得的好品质。

我的母亲学习能力应该很强,我大姑还有很多叔叔阿姨都说我母亲学东西很快,一学就会。从跟着父亲学汽车电工,修冰箱空调、来九江后做了二十二年的布套,再到做脚垫、清洗泡沫,以及到现在的交通设施行业,她一直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而熟练地掌握相关技能。我想她遇到需要学的技能,第一想法就是尽快去学,而不是像我一样思考很多,然后还拖着不行动,这是因为我那恼人的完美主义,要做还得先考虑周全。比如布套的样本从纸板到电子版需要通过拍照或读图仪、用电脑的绘图软件去做成电子版图、脚垫需要多种格式转换、管家婆做账软件需要层层设置并输入对应信息,这对于一个本专业的大学生应该都是要点时间才能掌握的技能,但我的母亲就是乐于马上开始钻研学习,直到最终熟练掌握了这门技术。还有,我的母亲特别想要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达到可以跟外国人日常沟通的程度。2011--2013年在国外的展会中母亲竭尽全力练习口语。但因为她这二十几年来都是从早忙到晚,需要处理绝大部分的家务、还要忙生意,现在更是没有时间看相关的书。但她还是时常会跟我和我姐说,以后她老了我们要教会她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是对自己想学的技能有着多大的热衷,才能够不会被几十年柴米油盐的生活磨灭掉那些兴趣,所以我一直觉得我的母亲是我真心佩服的人。

我觉得我们家这种不甘落后而奋斗的拼劲,一半是得益于我的母亲。我的父亲教会我们思考,我的母亲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去努力。其实我一直很难想象,我的母亲包揽了我们家几乎所有的家务活,在此基础上还承担了大部分业务的细活,此外她还是会保持着骑电动车看花、拍风景,抽空写作的习惯,更别说现在她为打算出版处女集所付出的努力。我的母亲习惯于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有的时候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她总会在我们后面撑着并且尽力地推着我们向前走。我很喜欢的一段话,“老实说,我在低潮期也会很累,也会有自己信不过自己的时候。那时,我都信不过自己,却有比我还信任我的人在,就会感觉到不能放弃,要努力做才行”,当我失落的时候,每想到这句话,心里想的那个“比我还信任我的人”首先都是我的母亲。

我姐小时候经常跟我起争执,有的时候也会打架,就是人们所知道的姐弟之争。我对她的看法是从她去了大学之后改观的。她因为当时高考失利,心有不甘,于是在大学里特别努力,回了家也会跟我沉下心来交流,不再是一言不合就干架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长高了,她打不过。记得老姐上大学时是要略低下头看我,半年后她回家,发现竟然要抬头看我的头顶。我姐不再欺负我,也慢慢成为了我的榜样。从大学默默努力到去美国名校留学,再到毅然决定转行自学人工智能。她也时常会嘱咐我申请、留学和找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对我都很有帮助。

俗话说“早起的鸟有虫吃”、“笨鸟先飞”,我姐不是笨鸟,是喜鹊。她用亲身经历告诉了我,如果我们即将开启新的长篇旅程或者预知自己将要面临很大的困难,我们应该尽早提前准备。不一定要事无巨细的计划,但要知道自己读完这个大学最后是想要得到什么成果,找工作前有什么可以写在简历上的经历是我这个阶段能丰富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听到同龄人完成了什么成就心底里就莫名地焦虑,也不会到了找工作时才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学生时光。所以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我们需要认真尽早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发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而努力,承担起我们应负的责任。

我姐虽然优秀到让我非常佩服,但她走过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她读完美国的研究生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她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土木工程桥梁专业,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她高中的时候物理很厉害,经常满分。在她读研究生的最后一年,因为导师教授退休的原因,同时那个时候国内和美国土木行业也不景气,她决定转行向数据分析发展。于是她在学校剩下的三个月里积极去找计算机系的教授做项目,在网上自学相关课程拿到证书,最后在研究生毕业后投了四百多份简历中获得了一个生物分析研究所的offer,再有机会转到现在自动驾驶的公司。当然,我从她身上学到的并不是抛弃过去所学的东西,而是在陷入困境时,如果遇到了合适、更好的机会,就要勇敢地去尝试付出努力。记得我姐跟我讲过的一句话,“你要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无论什么,如果非要加一个条件的话,那就是你可以为之付出所有的努力”。

我的性格是怎么在家庭环境下和个人摸索中一步步形成的呢?

我应该生来就是一个偏内向的人,不太敢接近陌生人,有什么事情也不怎么跟别人说。小的时候因为经常跟我姐吵架,然后找爸妈哭诉,他们难免有平衡不好的时候,我就会容易生闷气,用我们那家乡话叫做“jiu”,就是受了委屈不说一个人郁闷不理人的意思。这样的习惯逐渐形成后,我在高三之前就很少主动跟父母说起我遇到的心事和困难,直到后来父亲一步一步地开导才慢慢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倾诉。

我的父母都是在农村长大的。从他们口中得知,他们小时候也经常帮老一辈在烈日下插秧放牛,经历过穷苦的农村生活。后来他们从农村到县城,再到九江打拼,什么活他们都干过,卖干菜,做电工、修车,开饭店,卖螺丝,在这期间也遇到过很多不公平和冷眼相待。但他们从小就教育我和我姐,我们都是从乡下出来的,无论如何一定不能做坏事,不要贪图别人的小便宜,在外多帮助别人,行善积德。现在的生活都是他们一步一步地通过辛苦劳动得来的。有的时候我也会想我现在的好性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每次思考得出的结论都是“善良正直”。待我成熟后个人怎样成长都比不过在小时候父母教会我做人:要走正道,不能走歪门邪路。如果我能够揣摩别人的心思,智商没用在正道上,我可能就会成为一个见风使舵、尔虞我诈的人。所以至今,我还是无比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充满善心和正直的家庭,它让我可以熟知做人的基本道德,更清楚唯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得到想要的。

如果说我的大学是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那么我的高中就是一个为大学而准备的思想启发阶段。小学初中的我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屁孩,那时候压根就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好好玩游戏享受现在不好吗。我从高二的时候逐渐变得叛逆,那个时候我对什么都很批判,不喜欢班里打打闹闹的氛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高考六门科目,对父母也变得不耐烦。我还记得我父亲经常跟我说,你要多独立思考,想想自己未来的道路。于是我从高三二模知道了自己无法力挽狂澜之后,就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了解美国的留学名校,列好大学里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