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文化 |
很喜欢曹文轩先生这期《开讲啦》。
就手录了一下文稿留着看,加上了一些撒撒和曹老师可爱的反应:)
【正文】
今天看到你们这么多人,又想到了我在北大讲课的情景。唯一的不同是我前面没有讲台,我站在这个地方,有一点不是很习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在没有讲台前面对这么多听众。
好,现在我讲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隐喻了三个文学的基本道理,而这三个基本道理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中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也是我们每个写作的人应当秉持的基本道理。
第一个故事。
许多年前,有一个在我的课堂上听了一年课的一个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说“曹老师,你知道我冬天的晚上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吗?”我说我不知道。然后她告诉我说,“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吃完晚饭后,洗碗。”在座的有哪一位朋友是喜欢洗碗的?它有一点不可思议。
她们家住在山里,她拥有青山绿水,但同时拥有让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贫穷。贫穷到什么程度?贫穷到连几分钱一盒的蛤蜊油都买不起。她告诉我,她想通过洗碗在手面上找到一点点油腻的感觉。
这就是个人经验。这是我们的想象力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而这种个人经验,恰恰是文学所需要的经验。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我出生在江苏苏北农村,那里的房子都是依水而建,开门你就看到水。那个地方是我巨大的写作资源的仓库。我的作品里头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意象?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词藻?为什么没有那样的肮脏的境界?我想,是与这个水在冥冥之中的教化有关的。我承认,我的作品,有一种洁癖。
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第二个故事。
草地上有一根羽毛,无人问津,它也不知道在这个地方已经呆了多久了。
这天早晨,来了一个男孩,来了一个女孩,他们把这个羽毛捡起来看了看,然后又重新丢到了草丛里。临走的时候,女孩就问男孩,“你说这个羽毛是属于谁的呢?”
羽毛记住了这句话,从此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寻找之旅。它遇到了一种又一种,一只又一只鸟,可是那些鸟都告诉它——“你不是我的”。后来,它遇到了云雀。云雀特别特别好,云雀对羽毛讲,“你不是我的,但我可以帮助你满足一个愿望。我可以把你带到高高的天空,因为我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的鸟。” 然后它就衔着这根羽毛,一个劲得往高空飞去,穿越了云层。然后,它张开嘴巴,放下羽毛,羽毛就悠然飘落。云雀特别好,就一路相伴。
然后这个羽毛落在了一个山头,岩石上站着一只鹰,羽毛就无缘无故地觉得它是属于那个鹰的。于是它就问鹰,“我是你的吗?”可是那只鹰的注意力正在前方,前方的天空飞着一只鸟。羽毛说,“啊,我认识它,它是云雀。”它的话还没有说完,鹰就起飞了。不一会儿,天空就传来了一声凄厉的叫声,两滴透明的血珠从高高的天空坠落下来。羽毛就在心里呼唤,“风啊,你把我吹走吧。” 来了一阵大风,把羽毛吹了起来。羽毛就在峡谷里盘旋盘旋,最终又落到了一块草地上。
一连又是许多天过去了。这天早晨,阳光灿烂,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来这个地方觅食——欢乐祥和的一家子——这个情景非常非常的动人。羽毛就在想,“其实在地上也是挺好的”,它就想问那个母鸡,“我是你的吗”, 可是他已经没有勇气了。温暖的阳光下,那只母鸡展开了翅膀。我们发现它的翅膀上缺一跟羽毛。
那么,那根羽毛也许是这只母鸡的,也许不是。
——这是我几年前写的一个图画书本子。我还写过《夏天》,写过《烟》等等。《夏天》和《烟》也是虚构的产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美妙,它有无限创造的可能性。大家想一想,造物主把这个星球交到人类手上的时候,有《荷马史诗》吗?有《蒙娜丽莎》吗?有《英雄交响曲》吗?没有。如今,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硕大无朋的精神宫殿,我们创造了这个星球上最高的文明。
我来讲第三个故事。
我有一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火印》,我现在要告诉你们的是这个长篇小说《火印》从何而来。你们大概不可能想到,它居然是从萧红的一个短篇小说而来,这个短篇小说叫《旷野的呼喊》。
在这个短篇小说里头,萧红用几十个字描写了一个场景,说“黄昏有两匹马,朦朦胧胧地跑了过来,这个主人公就想,这个马是谁家的呢?他就猜测,这个马是有人到这个地方串亲戚,缰绳没有拴牢,马跑掉了。他就想在马跑过来,把缰绳给抓住。那个马果然跑了过来,他伸手就去抓那个缰绳,但是伸出去的手马上收回来了,因为他发现那个马的身上有一枚日本军营的火印。” 萧红用这几十个字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何用意?我至今也不太明白。可是就是这几十个字,引爆了我一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火印》。
一个作家会被经常问,你的灵感来自于何处。我对灵感的定义是,所谓的灵感,就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然爆发。
我回想一下我当时的过程,就是这几十个字激活了我的阅读记忆。我就想起一本书,这本书是说二战的时候,日本军队虐马行为臭名昭著。我又想起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叫《马》,是介绍世界上各种品种的马的。我又想起了许多许多与马有关和许多许多看似与马无关的书,而这些阅读记忆聚集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反应。一个关于二战,关于马,关于一个放羊的孩子的故事,就在记忆的海洋中,像冰山一样露出了水面。
灵感一定是来自于知识,一个没有知识浸润,没有知识武装的大脑,是不可能灵感的,也不可能有发现财富的眼力的。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思想;有多少思想,才有多少生活。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财富的发现,第二个故事说的是虚构与文学的意义。这两个故事所隐喻的两个道理,如果没有第三个故事所折射的那个道理做前提,那么前两句话基本上就是一个无法落实的空话。博尔赫斯说,他的作品是来自于知识,是有他的道理的。
好,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https://wx3/large/a902691bly1fns2dnaamzj20rh0ex11j.jpg
【青年代表提问节选】
- Q1: 您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秘诀能把作文写好呢?
这个问题经常是老师们家长们和孩子们闻到的问题。其实我的回答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别的办法,只有一个办法,看书。必须把书看到一定的量上,你才能把作文写好。写作是支箭,阅读是把弓。
我们都说开卷有益,但是必须有前提,如果说只要你看书,只要你把书打开了就行。那北京大学还要中文系干什么?书肯定有高下之分。
-
Q2:我是一位语文老师,您回答刚才那个小朋友的问题:读书是把作文写好的前提。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现实情况,往往是孩子读书读得不够多,就是想在考试中考得好一些,您有没有一些快招,有没有一些套路,能够教教我们这些孩子?
我还是那个基本看法,一个人要把作文写好,必须大量的看书。如果你一定要让我说一些具体的办法,当然也有。我来教你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呢?大白话讲——“要学会折腾”。
我就演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院子,这个院子里头有一个柿子树,这个柿子树上还只剩下最后一个柿子。就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能够把它“折腾”成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呢?
现在有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有一个名字叫皮卡。皮卡望着院子里面这个柿子树的最后一个柿子,对柿子树说,“柿子,你不能掉下来,因为再过两天我的哥哥要回来了”。
(曹:我要开始折腾了)
可是就在哥哥回来的头一天,那个柿子树上的最后一个柿子没有了。因为天空飞来了一一只乌鸦,那个乌鸦很淘气,就在皮卡的脑袋的上空盘旋。当时天空很蓝,乌鸦很黑,柿子很红。(曹:写作文哦~写作文得有画面感哦~所以你得学会使用一种词叫颜色词哦~)蓝色的天空下飞着一只黑色的乌鸦,它嘴里叼着一只红色的柿子。(撒调皮:这就一百多字了。)
乌鸦飞走了,皮卡就开始追赶那乌鸦。这个时候我们的皮卡就累得不行了,就躺在了地上。我就问孩子们,皮卡起来的时候发现什么?各种各样的答案。我说各种答案都是对的。我说我的答案是这样的——皮卡起来了,睁眼一看,“哇”,好大一片柿子林,每一棵树上都挂满了柿子。我就问那些孩子们,我们皮卡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所有的小孩都大声地喊,“摘柿子!” 我就对他们讲,错,这个柿子不能摘。
记住,以后写作文,写到一个人要去干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让他立即去干。要有一个来回哦~(撒调皮:折腾死他)要有几个反复哦~我说我刚才送你的那个词叫什么来着?折腾。
看到没有?本来这么长,我折腾一次就变成那么长,我又折腾了一次就变成了这么长(撒调皮:六百字)然后对那些孩子们讲,我还要继续折腾下去哦~
假如说有什么写作方法的话,这也算一个吧。
其实我告诉你,刚才讲的绝不是一个写作方法。它其实讲的是哲学,讲的是物理。世界万物为什么能运动?它就在于回旋、曲折,其实是一个生活的本真的状态。
- 我们怎样能够既让大家学会一些基本的知识性的东西,同时也能够从情感上理解这篇文章?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连在一起的,就通过这个方式去调动小孩有限的生活经验,还有就是培养他一种推理的能力。
- 曹大人(撒调皮:她叫您曹大人?)曹大人,我三年级的时候读了您的第一篇小说《阿雏》,最后阿雏的死给我造成了巨大的童年阴影。您让我小孩长到什么年龄适合读悲剧?
是小孩可以读书的时候,就可以读悲剧了。你看安徒生的许多童话,就是小孩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读的,可是它是悲剧。其实,这是怎么看待悲剧的问题。有一些作家在写这些悲剧的时候,他并没有让你感到绝望。
什么叫儿童文学?
我们可能会给它下一个定义,说儿童文学就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我不赞同。我认为一个完整的定义是,儿童文学就是给孩子带来的快感的文学。而这个快感,包括喜剧快感,还包括悲剧快感。我们现在有些观念是经不起质疑的,比如说有一个普遍的口号叫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的成长。难道这个口号不值得质疑吗?一个小孩没有伤感,没有痛苦,这样一个生命算得上是一个有质量的生命吗?
我说你看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能看的笑起来,你就是一个“狼心狗肺”的孩子。那个小女孩,一碗流浪街头,衣衫单薄,饥肠辘辘,饿了只能隔着人家的橱窗玻璃去看人家烤鹅,最后划亮了一根火柴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和更加寒冷的心,你能笑起来?
可是我就在问,这样的作品不可以看吗?不需要看吗?所以我以为,没有问题。
- 撒总结:你应该说声谢谢曹老师,他让你的生命变得很有质量。从小实际上感受到人世间最丰富的情感——快乐、悲伤、惋惜,这些东西都在幼小的时候给你建立起一个更完善的人格。
- 关于苦难
你在苦难面前,应该有一种风度,没有绝望。你什么都可以丢掉,只有一个东西不能丢掉的,这就是希望。你不要看小撒活的人生是如此的精彩,我想,从你出生走到今天,这个地方,一路上吃多少苦,多少难,你自己大概都记不清楚了。你让我不写苦难可能吗?当年那个贫穷的少年?
我告诉你们我最不喜欢的一个季节是什么?春天。为什么?春天是青黄不接之际,而且春天的太阳暖烘烘的,把你的每一个汗毛孔都烘开,让你身体的能量大量的挥发。可是没有吃的。由于营养的高度的缺乏,我在许多年时间里头不长个,而且我已经有了外号“小矮子”。那么,我是从那样一个岁月走过来的,你要我把那一切都忘记掉,然后我跟你嘻嘻哈哈地写那些个轻飘飘的作品,可能吗?不可能。我去回想这个年代,我还是充满了感恩之心的。
对苦难抱有感恩之心,因为苦难使你的生命获得了质量。
- 撒总结:其实刚才曹老师讲的,苦难会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会以不同的形式来挑战你,回避是没有用的,学会把苦难变成财富,这才是人一生当中要学会的一个重要的本领。
- Q4: 您不停的提到文学,但是却很少提到儿童文学。或者说当别人称作您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时候,您有的时候会说,我只是以孩子的视角去写作东西。那这两个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作品真的不是特别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典型的儿童文学,是那个作家蹲下来给孩子讲话;非典型的儿童文学是站在那儿,微微把腰弯下来给孩子讲话。有孩子喜欢你蹲下来讲话的,但是别忘了,还有一些孩子非常喜欢仰望大人。我在写作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不是对象,而是文学。
- Q5: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随着莫言老师2012年开始获奖,包括您个人的这个奖项,都让我们备受鼓舞,我们中国人的当代文学似乎在国际上越来越有名了。但是好像是从2012年开始得这些一流的国际大奖,而这些奖项对于您,对于我们当代文学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过程。
2016年4月4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宣布我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话,“我的背景是中国”。我在十多年前就讲过,中国最好的作品就是世界性的作品,这毫无疑问。当时我这个观点肯定也是非常孤立的。
所以,刚才小撒问我得奖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其实内心还是有一点点激动的,更准确的说是欣慰。为什么说欣慰?因为那个奖,帮助我论证了我十几年对中国文学的这样一个判断。
那么也许有人说得一个奖,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可是我想问,在今天这样一个情况之下,除了得奖能说明问题,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吗?
- Q5:其实刚才您播放获奖的时候那个视频的时候,我注意到了您说的三个字“无休止”。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作家,他的生命其实是无休止的。但许多的获奖,尤其是一流大奖的作者,之后他们的作品可能逐渐衰微。
为什么相当数量的作家,在宣布他们获得世界性的大奖之后,好像创作上就停止了?原因不是他们江郎才尽,而正是因为这个奖,导致了他们不能安心地写作。
比如说今天(撒惊讶:啊?)如果没有《开讲啦》,我这个时候正在家写长篇小说。可是我没办法不到这个地方来见小撒。(撒委屈:我突然有很强的罪恶感)我从得奖的那一天开始,在这个半年的时间里头,说老实话,休息的时间大大的减少,剩下的那一点时间也就无心再写作了。
我非常非常焦虑,我要写东西,可是我没办法。
- 撒调皮:所以我们在这儿也要帮您一下。我们在这宣布,《开讲啦》是曹文轩老师得奖之后…(曹老师笑:不可能!)做的最后一档媒体节目。从现在起,关门啦!
- Q6:您的下一步作品准备写什么?
我可以告诉你们,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中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所以我讲中国作家真的,他们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中国故事,这些个故事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并不完整。此文全部手录整理自央视1套《开讲啦》2017-01-02期。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苏珏
2018.1.24